吾淳
- 作品数:60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再审视
- 2021年
- "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分别涉及雅斯贝斯、张光直及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理论,覆盖哲学、历史、宗教及文明类型、传统等诸多领域,且其中所延伸出的问题又极为丰富。本文可以视作是作者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或概括性思考。文章共六个部分,各部分标题依次为:一、雅斯贝斯:"轴心说";二、张光直:"连续"与"突破";三、马克斯·韦伯:"传统"与"革命";四、"偶然性"与"特殊性"之于"突破"或"革命"的意义;五、"静止"与"运动",关乎历史合法性;六、"大传统"与"小传统"。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本身及其延伸性的思考,能够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能够使相关思考更丰富也更具体。
- 吾淳
- 关键词:审视
- “连续性”视野中的中国思维
- 2017年
- 文章是以"连续性"视野即理论来考察中国思维的基本状况。"连续性"理论由张光直明确提出,其对于解释"连续性"文明形态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中国古代思维是"连续性"思维的一个典型样本,通过对它的考察,我们既可以了解中国思维的"连续性"特征,也可以验证张光直"连续性"理论的有效性。文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原始社会与早期文明思维的普遍状况;二、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思维状况;三、三代(早期文明)时期的思维状况;四、春秋战国时期(轴心时期)前后的思维状况;五、后续的状况;六、简短的归纳。考察表明:在古代中国,思维有着明显的"连续性"特征,这既体现在知识活动中,也体现在信仰生活中。无疑,知识活动与信仰生活各自所体现的"连续性"又有所不同。在知识领域,随着具体知识的发展与进步,"连续性"或有所改变,即理性有所增长,这尤其体现在轴心时代。当然,这种理性的增长总体而言是缓慢的,且不时有所反复。而在信仰生活中,"连续性"更具有一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形成于原始期的信仰思维实际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包括尽管近代在知识方面有质的"突破",但在信仰层面却依旧保持原始即"连续"的传统,至今犹然。
- 吾淳
- 关键词:思维连续性
- 轴心期:哲学如何登场
- 2017年
- 在雅斯贝斯的轴心期思想中,哲学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或最为核心的内容,并且其有关轴心期的全部理论也是由哲学率先出场。哲学究竟是如何出场或登场的呢?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给出了一些"要素",极具启发意义。但总的来说,雅斯贝斯的"要素"显得断断续续,并不系统和完整。对轴心期不同区域的综合考察表明,哲学登场的"要素"主要可能有:混乱与散漫的初始状态、神学的失落、知识的增长、人性的觉醒或理性的萌芽、对社会的批判以及智者的反思,等等。
- 吾淳
- 关键词:雅斯贝斯轴心期
- 宗教信仰的性质及其分层的若干基本要素被引量:4
- 2006年
- 宗教信仰最基本的性质是能够确定的。由此,宗教信仰可以区分出低端与高端两个层位。影响宗教信仰性质以及分层的因素可能包含以下这样一些方面:是否具备拯救或解脱的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拯救或解脱道路;功利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神秘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形式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集体在信仰中的地位;经典在信仰中的地位;伦理在信仰中的地位。亚伯拉罕宗教系统认为,一神信仰是信仰发展的最高阶段,这值得参考;但同时必须看到,一神信仰给拯救与解脱目的所造成的灾难性悖论。对任一信仰系统的评价,应当是上述诸要素综合考察的结果。
- 吾淳
- 关键词:信仰
- 轴心期哲人面对神的理性思考及其不同归宿
- 2017年
- 轴心期哲人面对理性的方式是多样的,甚至是迥异的。古代中国与希腊哲人面对神的理性有着更多的知识背景,它有着明显的无神论或泛神论色彩,也有着明显的思想或学术特征,其内在的逻辑理路是知识必然导致理性,理性必然驱除神性。古代印度哲人面对神的理性与古代中国和希腊有所不同,其虽然也是无神论的,但以佛陀为代表的理性主要不是基于知识,而是基于伦理判断和心理分析,包括遵守戒律,勉力修习,在此基础上形成正思、慧解,最终彻底觉悟和证觉成道。至于犹太教,则更具特色:犹太知识分子也就是先知或许很难称得上哲人,他们的思想也很难称得上哲学;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先知的许多言论行动或所作所为甚至还很难称得上理性;然而不容置疑的是,这种表面或现象上非理性的背后却恰恰有着深刻的理性指向,它指向伦理,指向禁绝巫术类的迷狂!而其结果就是诞生了一套崭新的理性信仰准则。若加以比较,那么古代中国与希腊面对神所表现出的理性其实是一个极小的传统,其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知识分子,时过境迁,这种理性也便随风消散;古代印度的理性传统或许要稍大些,因为它有一定的团体性或布道性,但是它的无神论立场也注定它不可能长久,很简单,它为大众所不容;诸轴心中,面对神的问题,唯有犹太教的理性不是无神论的,而是有神论的,但这种有神论与以往的有神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由非理性走向理性,并且是与神性的结合或高度统一!所以,在轴心期,面对神性,第一代哲人完全选取了不同的道路,由此也决定了不同的归宿。而事实上,面对神性的理性同时也左右了神性的发展方向,由于理性路径的不同也规制了日后神性路径的不同。
- 吾淳
- 关键词:归宿
- 古代希腊文明"突破"中的特殊地理因素
- 2020年
- 本文是对古代希腊文明"突破"中的特殊地理因素加以考察,或者说是对地理因素在古代希腊"突破"中的特殊作用即意义加以考察.全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古代文明普遍必然的自然地理环境;二、与其他早期文明相比,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的两个深刻或根本变化;三、迁徙或移民对希腊社会的深刻影响;四、城邦小国、人口寡民,利于制度变革;五、地域狭小、岛屿众多,导致多元格局;六、交汇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结论:如果希腊像其他古老文明一样具备大河流域和广幅平原,如果希腊不位于大海边上,如果希腊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而不导致迁徙或移民,如果希腊不是小国寡民的生存环境,如果希腊不存在分散、分裂即多元的环境特征,特别是如果希腊没有位于文明辐射的交汇点,假设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甚至缺失部分,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就一定不是历史上的希腊文明!不是西方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希腊文明!总之,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希腊文明所发生的"突破"首先并非是因为什么希腊人的优秀种族或特殊禀赋,而是由地理环境所规制或确定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没有这个特殊的先决条件,希腊文明就不可能产生!
- 吾淳
-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伦理被引量:8
- 2005年
- 先秦时期的儒家伦理是一种精英伦理,这种伦理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从宋代开始的中国后期社会,中国社会的伦理始以真正基层伦理亦即家族或宗族伦理的形式出现, 由此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亚伯拉罕系统的宗教伦理及其普遍性是相当的。具体来说,这一伦理的实现或展开是以宗族为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族规以立伦理,通过守则以呈伦理,通过强制以行伦理,通过教育以养伦理。
- 吾淳
- 关键词:伦理
- 从文明“突破”看地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被引量:1
- 2020年
- 在当今历史学研究中,地理环境理论尤其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依然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不少历史学家对此十分谨慎,甚至讳莫如深,这是因为地理环境理论一旦与人种理论结合会变得十分危险。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已经在汲取以往理论合理性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其有效避免了因精神因素特别是人种因素所导致的错误,大大降低了陷入神秘泥沼的几率和风险。但我们又应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可能仍存在过于宽泛和抽象的问题,确切地说,就是这一理论同样并没有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对象作具体说明或清晰界定,因之也容易造成或导致这一理论作用与意义的"泛化"。本文就是试图将地理环境理论"框限"在文明"突破"这一确定的时间位置及问题视域下来加以解读,并进而从中考察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全文包括以下部分内容:引言,以往主要地理环境理论及问题;经典例证之一,地理环境之于第一代早期文明"突破"的决定性作用;经典例证之二,地理环境之于古代希腊文明"突破"的基础性作用;经典例证之三,地理环境之于古代犹太文明"突破"的关键性作用;结语,在人类早期文明"突破"的视域下来使用地理环境理论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完全合适的。这意味着,地理环境决定论只能具体地说,而不能抽象地说;只能限定地说,而不能一般地说。
- 吾淳
- 关键词:文明
- 宋以前中国社会伦理相对薄弱的教育因素——从教育史研究的视角看汉唐时期的伦理问题被引量:1
- 2007年
- 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伦理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官学中的伦理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附属品;私学中有一定的伦理教育资源,但远远不足分配给社会的大众层面;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大众而言,由于缺少正规而系统的教育,因而也就缺少正规而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观念也就无法在社会普遍的范围内通过受教育者本人而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家庭的教育能够提供一定的"孝"的观念,但同时,小家庭的社会现实也会对"孝"观念形成消极或负面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对先秦儒家学说的精髓或本质也就是伦理道德观念造成侵蚀,其中特别是佛教教义造成了传统儒家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严重混乱。
- 吾淳
- 关键词:官学私学蒙学
- 中国哲学思维与观念的上古宗教源头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对魂灵、鬼神、巫术等诸多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哲学的产生是后来的事情,但哲学的元素已经在这些早期的信仰或宗教生活中开始积累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慢慢形成了。以后更为一般和抽象的观念或思想应当得益于此,奠基于此。与此同时,对中国而言,信仰连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与观念也会被打上鲜明的烙印,贴上自己独具特色的标签,或者说有了自己得以自立门户的姓氏。而这又导致后来中国人独特的哲学问题,导致鲜明的哲学兴趣与走向。
- 吾淳
-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