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慧杰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赤峰市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4篇脑梗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溶栓
  • 3篇溶栓治疗
  • 3篇缺血
  • 3篇脑梗死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静脉溶栓
  • 3篇静脉溶栓治疗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2篇短暂性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狭窄
  • 2篇血管造影术

机构

  • 13篇赤峰市医院

作者

  • 13篇周慧杰
  • 6篇刘丽
  • 3篇董志军
  • 2篇张亚丽
  • 1篇乔燕
  • 1篇赵姿娜
  • 1篇李丹
  • 1篇李丽华

传媒

  • 5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CS评分结合NIHSS评分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分析GCS评分结合NIHSS评分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治疗的14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病例组64例(大面积脑梗死)及对照组76例(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
周慧杰刘丽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GCS评分NIHSS评分
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颈部CT血管造影显示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颅内及颅外动脉狭窄(62.5%),颅外血管狭窄高于颅内血管狭窄(54.55%,45.45%);TIA发作频繁患者的血管狭窄率及狭窄程度高于非频繁发作患者。结论:头颈部CT血管造影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指导治疗。
周慧杰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CT血管造影头颈部
一种脑血管病人康复用手部按摩治疗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脑血管病人康复用手部按摩治疗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固定板,所述底座一端的顶部设置有按摩板,所述弧形固定板两侧的顶部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弧形固定板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安装仓,所述安装仓...
周慧杰王彦哲
文献传递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为观察组,同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月、3月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的mR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均下降,但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2组的组间(F=15.941,P=0.009)、不同时点(F=13.173,P=0.014)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F=23.08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3月2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2组的m 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周慧杰刘丽董志军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2型糖尿病
32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2012年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经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32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在发作后0.5~4h内病情控制;4例反复发作4 h后病情控制;2例反复多次发作,2 d后病情控制;1例死亡。经积极的抢救及治疗,31例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准确的病情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李丽华赵姿娜周慧杰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观察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4.8±4.8)分、治疗后6 h NIHSS评分为(13.2±4.5)分、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为(11.4±2.9)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5.1±4.3)分、治疗后6 h NIHSS评分为(10.2±3.9)分、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为(7.6±2.4)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24 h,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推广应用。
周慧杰刘丽董志军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252例支架术治疗症状性脑供血血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对比研究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颅内和颅外支架置入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赤峰地区252例实施支架置入术的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病历,将252例患者依据支架置入部位分为颅内和颅外两组,分析两组病例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狭窄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①颅内组53例,占总病例数的21.03%;颅外组199例,占总病例78.97%。颅外组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者84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者95例,分别占颅外组的42.21%和47.74%;颅内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22例、基底动脉狭窄者20例,分别占颅内组的41.50%和37.73%。②颅内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08%;颅外组为2.5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术后1年颅内组发生脑梗死1例、TIA 2例,发生率为1.89%和3.78%;颅外组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0.50%,无TIA病例,两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脑供血血管狭窄颅外血管发生率高于颅内血管;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为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为颅内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③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操作较颅外复杂,操作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④颅内血管支架术术后再狭窄率及近期发生脑梗死和TIA的比例较颅外血管支架术高。
张亚丽周慧杰李丹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脑血管狭窄
53例小脑梗死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小脑梗死患者53例,结合其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危险因素、主要症状,影像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小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头颅CT 24 h后诊断阳性率为91.7%,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全部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94.3%,病死率5.7%。死因为脑疝。结论:当患者出现持续性眩晕和共济失调等症状时,要考虑小脑梗死;在诊断时,可采用头颅CT及MRI检查,而且MRI检查更容易确诊。
周慧杰
关键词:小脑梗死CTMRI脑血管病
颅内静脉窦血栓32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对3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影像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3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结果:有原因占59.4%,其中感染占21.9%,原因不明占40.6%,几乎全部有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合并糖尿病者12例,用降颅内压方法及抗凝治疗20例,显效75%,介入治疗7例,显效57.1%,中性治疗5%,显效50%。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早期诊治可以提高疗效。
张亚丽周慧杰
关键词:颅窦血栓形成
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死亡蛋白激酶1、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被引量:37
2019年
目的分析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rt-PA溶栓,观察组患者常规对症治疗+尿激酶联合rt-PA溶栓,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纤溶变化(TEG)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DAPK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ET)、8-羟化脱氧鸟苷(8-oHdG)、DAPK1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EG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再发脑梗死和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可减轻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改善氧化应激指标,降低DAPK1水平,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周慧杰刘丽董志军
关键词: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急性脑梗塞血管内皮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