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文麟

作品数:17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小麦
  • 5篇新品系
  • 5篇选育
  • 5篇品系
  • 5篇外源
  • 4篇小麦新品系
  • 3篇育种
  • 3篇外源DNA
  • 3篇DNA导入
  • 2篇盐胁迫
  • 2篇杂交
  • 2篇生物学
  • 2篇偃麦草
  • 2篇外源DNA导...
  • 2篇胁迫
  • 2篇麦后
  • 2篇花粉
  • 2篇花粉管
  • 2篇花粉管通道
  • 2篇活性

机构

  • 15篇甘肃省农业科...
  • 10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7篇周文麟
  • 12篇倪建福
  • 10篇王亚馥
  • 4篇崔凯荣
  • 3篇陈克明
  • 3篇仲乃琴
  • 3篇裴新梧
  • 2篇王晓娟
  • 2篇孔英珍
  • 1篇牛登科
  • 1篇秦琳
  • 1篇李杉
  • 1篇戴若兰
  • 1篇周宽基
  • 1篇王淑英
  • 1篇覃新程
  • 1篇刘志学
  • 1篇张正英
  • 1篇姚春娜
  • 1篇高彦仪

传媒

  • 8篇甘肃农业科技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1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4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10年回顾
1995年
甘肃省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10年回顾周文麟,张正英(甘肃省农科院兰州730070)冬小麦是甘肃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省的粮食生产形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粮食增产技术措施中局活跃、最经济、最有效的因素...
周文麟张正英
关键词:冬小麦育种
导入高梁DNA选育丰产、抗逆小麦新品系及其RAPD分子验证被引量:41
1999年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DNA导入小麦,结果在其后代产生了广泛的变异,并从中选育出高产、抗逆、耐盐碱小麦新品系89122.在省级区试中,连续两年表现优良,比统一对照高原602增产24.08%,比原受体陇春13号增产21.06%.在盐碱地,比当地主栽品种V28增产10.5%,比原受体增产22.5%.光合效率明显提高.RAPD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基因组出现多态性,并具有供体特异性DNA带。
裴新梧崔凯荣孔英珍王亚馥王亚馥周文麟
关键词:小麦花粉管通道法RAPD分析选育DNA
带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17选育报告被引量:2
1998年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17既适宜带田种植,又可在高水肥地单种。该品种矮秆、抗倒伏,较抗条锈病,抗青秕,前期发育快,边行优势强,一般带田产量5400.0kg/hm2左右(占地5/15),单种产量可达3124.6~10200.0kg/hm2,适宜在甘肃省的甘南州、临夏州、白银市和临洮县、渭源县、张掖市、武威市、永登县以及宁夏隆德县等地推广种植。
倪建福周文麟
关键词:春小麦杂交
偃麦草DNA导入甘麦8号的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以严重感染锈病、丧夫应用价值的六倍体普通小麦甘麦8号为受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对锈病免疫、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总体DNA,期望获得抗锈、丰产的新品种。结果表明:筛选的变异材料D_2代的2个株系的 57个单株中,除一个单株总染条锈外,其余均高抗或免疫,且蛋白质含量比受体有所提高;D_1和D_2代中出现了广泛的变异,一些性状明显来自于供体,其中,有些性状(穗节长、小穗稀疏、颖壳硬、叶脉明显、叶片增厚等)在两代中表明很稳定,未发生分离。
倪建福周文麟仲乃琴王亚馥陈克明崔凯荣
关键词:燕麦育种小麦杂交育种
高粱DNA导入小麦培育出高产新品系被引量:2
1999年
倪建福周文麟庞斌双王晓娟裴新梧王亚馥
关键词:小麦培育DNA导入小麦新品系生物学性状光合速率
外源C_4作物DNA导入小麦的研究被引量:41
1992年
利用小麦自交后的花粉管通道,将C_4作物玉米或高粱的DNA导入小麦的种胚细胞,结果受体后代发生了广泛的变异,而且受体不同,所发生的变异不同。甘麦8号受体后代植株变矮,结实率低,分蘖多至5个,少至完全不分蘖;8347—2-4和8013—3品系后代中出现不育株;6873—20—3品系受体后代的籽粒由红色转变为白色而且稳定遗传;蓝粒麦受体后代D_1、D_2、D_3代中都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和白-绿纵向嵌合苗。其中白化苗生长到三叶期逐渐死亡;嵌合苗虽然生长势弱,但还能结少量种子,其后代继续分离出白化、嵌合苗和绿苗;受体后代的绿苗可正常结籽,其后代也出现以上的分离现象。而未导入外源DNA的对照绿苗其后代未发现上述变异类型。电泳结果表明:在三叶期的供体、受体、白化苗、嵌合苗及受体绿苗之间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种类、活性或含量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供体与受体间存在本质的差异,各种变异类型的电泳谱带介于供、受体之间而偏向于受体,但供体的某些特有谱带在后代中亦得到较好的再现。某些谱带呈杂合的趋势并且在白化、嵌合和绿苗三种变异类型中的表现又不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周文麟倪建福王亚馥刘志学陈克明杨汉民
关键词:外源DNA作物小麦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的变异系生物学特性及胚乳蛋白的研究被引量:48
1995年
应用受粉后的花粉管通道将C_4作物高粱DNA和抗逆性强的长穗偃麦草DNA导入小麦,结果在不同组合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在三个组合中已选育出几个稳定遗传的优良变异系,其生物学性状大多是介于原受体和供体之间.主要特性是叶功能期延长,籽粒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增加,增产显著,抗锈病能力增强等;其胚乳蛋白电泳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变异系中产生了新的蛋白质组分,而且A区和B区增加的是蛋白质群,相反原受体68-73-20-3中W_2和D蛋白质组分在变异系89108-10中消失,还有蛋白质组分迁移率发生改变等.进一步分析表明.蛋白质组分变异除少量是来自供体外,大量是小麦系谱中原有蛋白质组分的增减变化.由此推测,外源DNA导入后受体后代发生广泛变异的机理可能是供体基因转移和外源DNA片段“重组插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亚馥陈克明焦成瑾周文麟倪建福
关键词:外源DNA生物学特性胚乳蛋白
高粱NDA导入小麦选育出抗条锈白粒新品系被引量:22
1994年
本试验利用花粉管通过将高粱总体DNA导入矮秆红粒、不抗条中29号的小麦品种后,研究了后代白粒新品系抗条锈性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赖氨酸、淀粉和灰分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直接导入,D_1代出现了白粒变异,占30.8%,其粒色和抗条锈性连续5代稳定遗传,产量试验折合亩产497.2kg,比受体增产23.4%,较当地对照增产8.2%,容重高达821g/1,蛋白质(干基)14.31%,赖氨酸(干基)0.36%。
倪建福周文麟王亚馥
关键词:外源DNA条锈病小麦
盐胁迫下小麦新品系89122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ABA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2
2001年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耐盐小麦新品系 8912 2和其受体“陇春 13”,在盐胁迫处理下 ,测定盐胁迫后 8912 2和“陇春 13”无性细胞系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和脱落酸的变化 .结果表明 ,8912 2较其受体“陇春 13”能维持较高的 SOD,POD,CAT活性 ,ABA含量明显高于受体 .
姚春娜裴新梧孔英珍崔凯荣王亚馥周文麟倪建福
关键词:小麦盐胁迫抗氧化酶脱落酸酶活性耐盐机理
4E-ms杂种小麦生产体系的建立被引量:8
1998年
在小麦单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兰州核不育”小麦上,附加1条具有特殊遗传功能的外源染色体4E(来自长穗偃麦草,携有显性蓝粒和显性可育基因),获得了既带有纯合核不育基因(msms),又能自交结实,籽粒为浅蓝色的msms基因型普通小麦4E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2n=42W(msms)+1(4E)=43〕,该系自交后代可分离出64.3%白粒雄性不育种子〔2n=42W(msms)=42〕、32.1%的浅蓝粒自交可结实种子〔2n=42W(msms)+1(4E)=43〕和3.6%的深蓝粒自交可结实种子〔2n=42W(msms)+2(4E)=44〕。浅蓝粒种子下一代自交后仍能分离出相应比例的白粒不育和蓝粒可育种子,由此实现了核不育的育性保持,为杂种(F1)小麦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周宽基周文麟王淑英
关键词:核不育杂种小麦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