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碧辉 作品数:23 被引量:12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二级脾蒂分离法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介绍该科应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rua,ITP)的经验,以及利用可吸收夹行腔镜下脾蒂处理的体会。方法20例ITP患者,通过解剖二级脾蒂的方法,用可吸收夹夹闭脾血管,完成腔镜脾切除手术。结果20例手术患者,无1例中转开腹,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其中16例患者用可吸收夹顺利完成腔镜脾切除,4例患者术中脾蒂改为Endo-GIA切割关闭。结论在具备丰富的腔镜手术经验的基础上,二级脾蒂分离法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前和手术中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做好相应准备。 段鑫 沈世强 李明杰 屈碧辉 王笛乐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VEGF-C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对淋巴结转移影响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VEGF-C在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表达抑制后对胰腺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原代培养原发和淋巴结转移灶中胰腺癌细胞,应用RT-PCR、ELISA进一步检测VEGF-C的表达差异,并通过VEGF-C反义寡核苷酸体内外转染抑制其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及TUNEL等方法体内外研究对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中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原发灶细胞(P<0.05)。体内外转染VEGF-C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其表达后,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提高(P<0.01),而原发灶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中,淋巴结转移灶胰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原发灶,并且其表达下调能特异性促进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VEGF-C在胰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新机制。 李凯 李明杰 何涛 郑直 郑小林 屈碧辉 王勇 段鑫 郑英键关键词:胰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转移 无法切除的进展期胰腺癌血清VEGF-C蛋白含量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无法切除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C蛋白含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无法切除的进展期胰腺癌病例35例,记录入组时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生长部位、KPS评分、血清CA19-9值,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C蛋白含量。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不同变量间生存率的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例胰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C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309.23±542.05)ng/L。Cox风险模型发现血清KPS评分、VEGF-C值及CA19-9值依次入选为无法切除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血清VEGF-C值≤1280 ng/L与>1280 ng/L的两组病例,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26月与6.29月,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0%与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00,P=0.0022)。结论无法切除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其VEGF-C血清蛋白含量值和预后存在一定关系,可作为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李凯 李明杰 郑直 何涛 郑小林 王勇 屈碧辉 段鑫关键词:预后 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与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围手术期和手术的处理方法、效果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0例患者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平均50 min,无胆道损伤、术后出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留置了腹腔引流管,住院时间8-15 d,平均12 d。结论术前行肝功能Child分级、行肝胆增强CT了解肝十二指肠韧带处血管情况,以及胆囊病变程度,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改善肝功能,术中仔细操作,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效果良好。 孔晓宇 李明杰 郑直 屈碧辉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变化与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与模型组(n=50),模型组大鼠采用双侧股静脉钳夹联合后肢石膏制动诱导后肢DVT,并分别在造模后2、5、10、15、25 h各处死10只大鼠取材,观察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用real-time PCR检测股静脉内皮组织IL-6 mRN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2 h未见血栓形成,但从5 h开始出现血栓形成,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逐渐增多。模型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的IL-6 mRNA水平在造模后逐渐升高,于15 h达高峰;模型组大鼠血清IL-6、PAI含量变化情况与IL-6 mRNA变化一致,但血清tPA浓度变化则与前两者相反。模型组以上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大鼠DVT过程中IL-6水平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PAI的产生、抑制tPA的活化来促进血栓的形成。 屈碧辉 何涛 胡敏 王迪乐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白细胞介素6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全脾栓塞联合64层螺旋CT脾动脉成像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李明杰 何涛 郑直 段鑫 屈碧辉 李凯 郑小林 王勇 王笛乐 郑英键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来源于2003年立项之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脾功能亢进患者,存在脾脏巨大、血小板少、脾门曲张静脉、脾蒂血管丰富、压力高、解剖走形各异等不利因素,被视为腹腔镜手术...关键词:关键词:动物实验 3D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3D高清腹腔镜肝切除术(3D组,48例)和传统2D腹腔镜肝切除术(2D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D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2D组(522 min vs.566 min,P=0.001)。结论:3D高清腹腔镜肝切除术有助于精准解剖,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不增加副损伤和住院总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微创外科手段。 王笛乐 屈碧辉 胡敏 何涛关键词:肝肿瘤 腹腔镜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含量对胰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含量对进展期胰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问收治的35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VEGF-C、CAl9-9含量,行KPS评分,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不同变量问生存率的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5例胰腺癌患者血清VEGF-C含量平均为(1309±542)pg/m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的(278±115)pg/ml(P〈0.01)。应用Cox风险模型对影响进展期胰腺癌患者预后因素行单因素分析,KPS评分、血清CAl9-9及VEGF-C均为独立影响因素(x。=7.208、6.908、3.867,P:0.007、0.009、0.049);行多因素分析,血清VEGF-C和KPS评分为独立影响因素(X^2=4.873,P=0.027;X^2=5.274,P=0.022)。以血清VEGF-C含量1280pg/ml为分界点,≤1280pg/m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1.3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50.0%;而〉1280pg/ml患者分别为6.0、6.3个月和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00,P=0.002)。以KPS评分70为界,〈70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6.6个月,1年累积生存平均为21.4%;而≥70分者分别为9.0、10.1个月和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0,P=0.044)。血清CAl9-9值≤200U/ml与〉200U/ml的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10.0f月比7.8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37.5%比2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910,P=0.167)。结论血清VEGF-C含量可作为判断进展期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李凯 李明杰 郑直 何涛 王勇 屈碧辉关键词:胰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CA19-9 KPS评分 预后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血管腔内治疗费用与生存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估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VS)的临床特点,并比较血管腔内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获益。方法以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肾内科为解决长期血管通路且符合静脉造影指征的高危血液透析患者共1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管彩超及静脉造影结合的方法评估患者双侧中心静脉。将有CVS的患者分为3组:有症状未行血管腔内治疗组(17例)、有症状行血管腔内治疗组(6例)及无症状未行血管腔内治疗组(24例)。记录不同治疗方案的单疗程费用,并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行生存分析。结果在116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诊断为CVS,从症状出现到临床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大于10个月。与无CVS患者相比,CVS患者中有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史的患者比例较高(87.2%比14.5%,P<0.01)。在需要处理的36例患者中,只有6例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治疗以维护其血液透析通路,30例患者因担心再狭窄风险及增加治疗费用均采取非血管腔内治疗,其中28例患者改换其他透析通路。有症状未行血管腔内治疗组、有症状行血管腔内治疗组及无症状未行血管腔内治疗组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4.6%、88.9%及87.0%,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8.5%、61.0%及53.9%,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考虑到患者的生存获益及相对高昂的医疗费用,血管腔内治疗不是中国血液透析患者CVS治疗的首选方案,而仅仅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案。 黄小妹 何涛 何成年 陈文莉 屈碧辉 刘晓民 滑红英 胡晓松 郑宇明关键词:肾透析 费用效益分析 缩窄 中心静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胰腺癌组织及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表达抑制后对胰腺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例人胰腺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VEGF—C的表达差异。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原代培养原发和淋巴结转移灶中胰腺癌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流式细胞术、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进一步检测VEGF—C的表达差异,并通过VEGF—C反义寡核苷酸(ASODN)体内外转染抑制其表达,研究对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人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VEGF—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原发组织(8.6±3.4比4.6±2.8,P〈0.05);而种植瘤模型中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原发灶细胞[mRNA:0.87±0.11比0.61±0.15,蛋白:(1682±157)pg/ml比(1404±128)pg/ml,均P〈0.05]。体内外转染VEGF—CASODN抑制其表达后,空白对照组、错义核苷酸组、ASODN组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提高[(2.8±1.0)%,(5.0±2.1)%,(13.2±2.2)%,均P〈0.01],而原发灶胰腺癌细胞无明显影响[(1.8±0.5)%,(2.0±0.7)%,(4.4±1.0)%,均P〉0.05]。结论在人胰腺癌组织及动物模型中,淋巴结转移灶胰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原发灶,并且其表达下凋能特异性促进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细胞的凋亡。 李凯 李明杰 何涛 郑直 郑小林 屈碧辉 王勇 段鑫 郑英键关键词:胰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转移 原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