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媛 作品数:30 被引量:6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中对院内死亡的评估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估不同昏迷量表在神经重症监护(NICU)内对急性昏迷患者1月内院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在发病72h内记录昏迷患者60例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意识评分(FOUR),随访1月记录院内死亡率,使用Logistic回归,判断各量表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分值与院内死亡负相关。结论:GCS评分、GCS-P评分、FOUR评分与昏迷患者院内死亡相关。 胡旻婧 张元媛 柯开富关键词: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神经内科重症指标预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神经内科重症指标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神经内科技术领域,该神经内科重症指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定神经内科的重症指标,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随机森林算法结合的方式从医学数据库中提取与重症指标相... 张元媛 王玉琴 成亚琴 柯开富依达拉奉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黑质纹状体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黑质纹状体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2)、依达拉奉治疗组(ED组,n=48),ED组又分为ED 0.3 mg、1 mg、3 mg及3 mg停药后亚组,每个亚组12只大鼠。在大鼠脑内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制作PD模型,术后各组大鼠分别相应给予NS 1 ml及ED 0.3 mg/kg、1 mg/kg、3 mg/kg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续14 d。对各组大鼠并进行旋转试验;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化学比色法检测黑质纹状体MDA和NO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旋转圈数与NS组及ED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D 3 mg及ED 3 mg停药后亚组的旋转圈数显著少于NS组及ED 0.3 mg、1 mg亚组(均P<0.05)。NS组及各ED亚组左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及右侧(均P<0.05)。ED 3 mg及ED 3 mg停药后亚组左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显著多于NS组和ED 0.3 mg、1 mg亚组(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S组和各ED亚组黑质、纹状体NO和MDA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ED 3 mg及ED 3 mg停药后亚组黑质、纹状体NO和MDA水平较NS组和ED 0.3 mg、1 mg亚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P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能抑制过氧化反应,降低PD大鼠黑质纹状体的MDA、NO水平。 成亚琴 陈鑫 张元媛 施建生 高志伟关键词:帕金森病 依达拉奉 神经保护 丙二醛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相关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张元媛 胡旻婧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症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Fas和FADD在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表达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死亡受体(Fas)和Fas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在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不同时相的表达及时程的变化,探讨Fas和FADD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和PD模型组(n=24)。PD模型组又均分为PD1、PD2和PD4三个亚组(分别为1周、2周和4周)。检测各组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和Fas、FADD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TH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Fas和FADD在黑质区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在PD1、PD2和PD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as和FADD在黑质纹状体中的持续异常表达可能在P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爱红 吴二兵 张元媛 成亚琴 施建生 徐晓露关键词:死亡受体 帕金森病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64排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部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头部CT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低灌注区,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患者头部CT灌注成像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低灌注区,后MR I证实为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张元媛 柯开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D-二聚体(D-D)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2例CVST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3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D-D、平均红细胞体积、RDW、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应用改良Rankin量表将CVST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VST组患者DD(P=0.001)及RDW增高(P=0.002),MCV值降低(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D和RDW增高是发生CVST的危险因素。与转归不良组相比,转归良好组D-D(P=0.002)及RDW(P=0.001)均显著减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D和RDW增高是CVST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CVST患者D-D和RDW增高是CVST发生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倪耀辉 章文 季秋虹 张元媛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D-二聚体 红细胞分布宽度 预后 一种用于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人参50‑70份、钩藤5‑20份、红花10‑30份、葛根40‑50份、天麻15‑30份、水蛭5‑10份、僵蚕... 卢丽华 陆游 周小兰 沈加兵 张元媛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减少病史率。方法:对14例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中1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14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表现为静脉窦密度增高5例,脑出血4例,颅内低密度灶2例,CT未见异常3例;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介入溶栓、碎栓及取栓治疗,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成亚琴 张元媛 郎野 陈健 孟然 吉训明 樊兴娟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女性 头颅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抗凝治疗 介入溶栓 综合性卒中中心医疗质量的度量标准:对脑卒中联盟综合性卒中中心推荐意见的详细随访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 被引量:21 2011年 背景卒中是一种主要的残疾和死亡原因。脑卒巾联盟提议,建立初级卒中中心(primary stroke center,PSC)和综合性卒中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csc)以分别为需要基本或高级下预的卒中患者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从2003年开始,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和各州已指定了一些PSC,目前正在考虑CSC的指定工作。为了推进该过程,我们提出了一套CSC应追踪监测医疗质量并促进质量改进的标准和相关数据。方法和结果我们分析了现有指南、综述和其他文献,以识别区分CSC与PSC的主要特征;起草了一套标准和相关数据元素,以评价这些卒中医疗方面的关键部分;然后通过反复修改达成共识。我们提出的这套标准和相关数据元素,涵盖了CSC内缺血性脯血管病、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腩出血患者专、№医疗的主要方面。结论我们提出这套标准,旨在为CSC的标准化数据采集提供一个框架,以促进当地医疗质量改进,并允许对来自不同CSC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这将有助于将来CSC国家执行标准的制定。 何晟 蔡可夫 张元媛 胡旻婧 倪耀辉 芮瑛 柯开富 Dana Leifer Dawn M. Bravata J.J. (Buddy) Connors Ⅲ Judith A. Hinchey Edward C. Jauch S. Claibome Johnston Richard Latchaw William kikosky Christopher Ogilvy Adrian I. Qureshi Debbie Summers Gene Y. Sung Linda S. Williams Richard Zorowitz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缺血性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