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致原发性肝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致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具体疾病病理变化,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慢性肝炎患者分成四个小组,A组(慢性乙型肝炎)、B组(慢性乙型肝炎致原发性肝癌)、C组(慢性丙型肝炎)、D组(慢性丙型肝炎致原发性肝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致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原发性肝癌和肝癌家族史、抗病毒治疗、摄入绿茶以及饮酒有关,患病风险与肝癌家族史、饮酒呈正相关,与抗病毒治疗,摄入绿茶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更容易引发原发性肝癌,与饮酒、家族遗传史以及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改正不良的生活行为,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
- 张晶芬王国才袁艺萌付广双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
- 一汽职工脂肪肝现状调查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调查一汽职工脂肪肝的现状,探讨发病因素,研究预防措施。方法对在体检中心作健康体检的职工进行身高、体重、肝脏B超、肝功能、血脂等检测。结果10541例体检者中脂肪肝平均患病率为16.30%,随年龄增高脂肪肝患病率增高,且不同劳动强度组比较,脂肪肝患病率有显著差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单纯肥胖、常饮酒、高血糖、HbsAg(+)等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一汽职工脂肪肝患病率相对较高,且以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为首要危险因素,因脂肪肝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因此应加强对脂肪肝的防治工作。
- 付广双利娟秦凤云季慧范袁静王立红张晶芬王彦宽徐建华
- 关键词:脂肪肝性别年龄
- 思美泰治疗慢性肝炎高黄疸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07年
- 张晶芬
- 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130例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组)及同期收治的118例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HBV、HCV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探讨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HCV-RNA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HBV、HCV感染率[71.54%(93/130),19.23%(25/130)]均高于肝硬化组[59.32% (70/118),10.17%(12/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血清HBsAg、抗HBe、HBV-DNA、HCV-RNA阳性率均较肝硬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HCV-RNA阳性患者的调整OR值分别为12.064,6.801,危险性均较高.结论 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V-DNA和HCV-RNA的高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 张晶芬付广双袁静王立红李春荣
- 关键词:肝肿瘤
-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应用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每3个月检测HBVDNA水平及肝功能,乙肝三对等指标。结果:治疗12个月HBVDNA小于103cop ies/ml,肝功接近正常者14例,达38.9%。结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是安全方便且有效的药物。
- 张晶芬王彦宽
- 核苷类似物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50例,CT等检测均明确诊断。随机选择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单纯进行TACE。具有慢性乙型肝炎基础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前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1d1片,至少服用1年。结果观察组患者HBV再激活率为16.0%,低于对照组(36.0%)(P<0.05),观察组术后未激活8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前为(61.35±21.54)IU/L,术后为(41.02±29.01)IU/L(P<0.05)。术后再激活16例,ALT术前为(36.41±21.36)IU/L,术后为(133.86±78.36)IU/L(P<0.05)。对照组术后未激活32例,ALT术前为(41.02±26.94)IU/L,术后为(41.23±31.46)IU/L(P<0.05)。术后再激活18例,ALT术前为(45.98±34.56)IU/L,术后为(49.35±48.12)IU/L(P<0.05)。结论 TACE可导致患者HBV再激活,而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分散片具有抑制HBV再激活的作用。
- 张晶芬付广双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动脉化疗栓塞术HBV再激活核苷类似物
- 38例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关因素。方法 7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包括38例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结石组)和37例无胆囊结石患者(对照组),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Child-Pugh分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红素(TBil)含量、胆囊壁厚度的差异。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与性别无关,而年龄越大、病程越长、Child-Pugh分级越严重都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同时,HDL-C降低、TBil增高、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多,应尽早发现治疗。
- 张晶芬袁静付广双
-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胆囊结石
- 3种血清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检测的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浓度,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率。方法对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组)和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代偿期患者,定量检测血清标志物AFP、AFP-L3、GP73的浓度。并在48周后复查。结果肝炎组血清AFP、AFP-L3、GP73浓度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后肝硬化组3例AFP正常,而AFP-L3、GP73浓度升高的患者肝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48周后肝硬化组又有2例AFP-L3、GP73浓度升高的患者肝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结论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代偿期均可能进展为肝癌,但肝硬化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肝癌,检测血清标志物AFP、AFP-L3、GP73浓度可提高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 袁静徐公彬付广双张晶芬
- 关键词:血清标志物慢性乙型肝炎
-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术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术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50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分析生存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有关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50例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72.0%;2年生存率5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和2年存活率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载量、肿瘤包膜、肝硬化、甲胎蛋白水平、肿瘤数目、病毒感染持续时间、嗜酒史、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卫星灶、肿瘤大小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BV DNA/HCV RNA载量(β=2.3521,P=0.001)、有无卫星灶(β=2.0836,P=0.001)、感染持续时间(β=1.5690,P=0.013)和肿瘤数目(β=1.1284,P=0.026)为PHC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BV DNA/HCV RNA载量大、有卫星灶、感染持续时间长和肿瘤数目多的PHC患者术后预后较差。
- 付广双张晶芬袁静王立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HBV预后
-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34例慢性丙型肝炎给予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58%。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应用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张晶芬袁静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