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德 作品数:31 被引量:115 H指数:6 供职机构: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局资助项目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健康成人新鲜血清补体C3、C4参考范围的建立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保存时间、性别、年龄对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并建立深圳地区健康成人新鲜血清补体C3、C4参考范围。方法:收集1 058例健康体检结果正常成人血清,依照年龄段分为3组:青年组(18-40岁)351例,中年组(41-60岁)375例,老年组(〉60岁)332例,于8 h内进行测定;其中40份血清标本分成两份,分别于8 h内和24 h检测,应用SPSS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保存于4℃24 h,补体C3、C4含量明显升高(P〈0.01);新鲜血清C3含量在女性组中明显升高,与男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鲜血清C4含量在女性、男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新鲜血清C3、C4含量与年龄无关(P〉0.05);新鲜血清C3男性参考范围为0.777-1.461 g·L^-1,女性参考范围为0.744-1.315 g·L^-1,新鲜血清C4整体人群参考范围为0.095-0.351 g·L^-1。结论:血清C3含量在不同保存时间及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而C4仅在不同保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应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临床情况的参考范围,以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徐文莉 廖长征 张洪德 林燕华关键词:补体C3 补体C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 (ECV30 4 )经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 )患者血清刺激后 ,培养上清液中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与妊高征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定量检测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中的PDGF。结果 妊高征患者产前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DGF的量明显高于妊高征患者产后组和正常孕妇产前、产后组 ,4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妊高征患者产前、产后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PDGF明显增加 。 李常玲 张洪德 尹学念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内皮细胞 血小板 产科 PDG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9例AS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4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患者,29例HLA-B27阴性患者,另选取2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受试者中T淋巴细胞亚群、NK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AS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NKT细胞百分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HLA-B27阳性患者CD4^+/CD8^+比值较HLA-B27阴性患者升高,而NKT细胞百分比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明显升高、NKT水平明显下降,可能参与了AS的发生。 徐文莉 罗艺 李康 廖长征 林燕华 张洪德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T淋巴细胞亚群 自然杀伤性T细胞 血管外膜局部血管紧张素Ⅱ调控TLR4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以及局部血管紧张素Ⅱ通过TLR4信号途径对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去除大鼠颈动脉外膜,局部转染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腺病毒质粒,观察血管结构的变化,分离SHR大鼠血管外膜单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研究AngⅡ分别经TLR4信号和MYD88依赖和Trif依赖性途径,对单核细胞P38 MAPK,NF-KB活性以及MCP-1表达的影响,分析AngⅡ调控TLR4信号的主传导途径。结果去除血管外膜能使增生内膜形成,血管外膜局部注射转染AngⅡ的腺病毒质粒,可观察到单核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MCP-1的表达,AngⅡ经TCR4信号途径,对单核细胞P38 MAPK和NF-KB活性以及炎症因子表达产生明显的影响。结论血管外膜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起重要作用,这与局部AngⅡ通过调控天然免疫TLR4,通过MYD88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郭盛 王玉琼 谢启应 张洪德 尹学念 漆弘 杨天伦关键词:血管外膜 高血压血管重构 轻度脑损伤早期S-100蛋白及S-100 mRNA的水平变化 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轻度脑损伤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蛋白(S-100),脑组织中S-100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应用改良Feeney's方法制造模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免疫法动态观察S-100蛋白及其S-100mRNA的变化.结果模型建立后血液中S-100蛋白12,48h分别为(0.825±0.171)μg/L和(1.43±0.082)μg/L,脑脊液中S-100蛋白12,48h分别为(1.21±0.175)μg/L和(1.43±0.082)μg/L,脑组织中S-100mRNA相对灰度值12,48h分别为(25.0±2.6)和(31.4±3.4),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S-100能作为轻度脑损伤的标志物,在损伤后12~48h取样本比较合适. 许瑞环 廖长征 宋世军 尹学念 张洪德关键词:S-100 MRNA S-100蛋白 定量计算已知易感变异对精神分裂症遗传度的解释度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估已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变异对精神分裂症遗传度的解释程度。方法查询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编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目录,检索所有已发现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变异位点共347个,纳入其中已提供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和比值比的62个位点,使用多因素易患性阈值模型计算每个易感变异对精神分裂症遗传度的解释度。结果已知的62个精神分裂症易感变异对精神分裂症遗传度的合计解释度为25.66%,尚有74.34%的遗传度无法被已知易感变异解释,属于遗传度缺失。结论已知精神分裂症易感变异对精神分裂症遗传度的解释度依然较低,表明精神分裂症尚存在许多未知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李康 许瑞环 张洪德 王前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全反式视黄酸及干扰素对胃癌细胞系MKN45中p16、p21、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及干扰素(IFN)对胃癌MKN45细胞的影响。方法将ATRA及IFN同时加入胃癌细胞系MKN45培养体系中,MTT法测定细胞生长状况,Northern Blot和免疫组化测定p16、p21及c-myc表达情况。结果 IFN、ATRA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MKN45细胞生长,细胞p16和p21表达水平升高,c-myc表达水平下降。视黄酸受体RARα在MKN45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经ATRA和IFN诱导后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ATRA、IFN联合用药可调节p16和p21表达水平,抑制胃癌MKN45细胞生长,可能与RARα高水平表达有关。 李善清 唐万兵 孙鹏 许瑞环 张洪德 尹学念关键词:干扰素类 基因表达 视黄酸 胃癌细胞系 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患者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影响的临床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患者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以及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患者的脑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重型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前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后者除了不进行亚低温治疗外,其它治疗措施与亚低温组相同,于术前,术后次日,术后第3d,术后第7d均抽取外周血测NSE含量。结果亚低温组第3d和第7d的NSE分别为(33.33±9.44)ng/ml和(20.11±5.09)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0.47±6.00)ng/ml和(33.63±6.23)ng/ml(P<0.05和P<0.01)。结论亚低温疗法可以抑制NSE的释放,有保护重型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元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继发性损害的作用。 赖连枪 张浚仪 仪立志 尹久龙 尹学念 张洪德关键词:脑损伤患者 外周血 神经内分泌细胞 继发性损害 NSE 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外周血NSE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其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2例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前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后者除了不进行亚低温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与前者相同,分别于手术的次日、第2、3、5、7天测其外周血的NSE,满3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发现经过一定时间的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外周血的NSE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满3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亚低温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的确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外周血NSE的动态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治疗效果,而且简便易行,是评价重型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赖连枪 张浚 仪立志 尹夕龙 尹学念 张洪德关键词:亚低温 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血小板对ECV304细胞PTA1表达和PDGF释放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对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下的ECV304细胞(ECV304)表达人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和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方法①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血小板与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的ECV304细胞孵育前后PTA1的表达②用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与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的ECV304细胞孵育前后PDGF的量。结果:①血小板与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24h、48h)的ECV304细胞孵育后PTA1表达的百分率(6.32%、4.13%)明显低于对照组(15.51%、5.64%)(P<0.05)。②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ECV304细胞8h、24h、48h释放PDGF的量(1593、2625、2175ng/L)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235、405、133.5ng/L)差异显著(P<0.01)。③血小板与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的ECV304细胞孵育后,24h、48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DGF-B的量又进一步增加(3266、2360ng/L),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ECV304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可能是通过PTA1分子发挥作用的,同时导致了PDGF的进一步释放。 李常玲 许瑞环 张洪德 尹学念关键词:PTA1 ECV304细胞 妊高征 血小板 流式细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