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孙铭
- 作品数:25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乾坤并建 阴阳和合
- 易经的核心是乾坤并建,阴阳和合。王船山主张,"乾坤并建以为首,易之体也;六十二卦……错综而交列焉,是易之用也。"周易的主要内涵,就是日乾夕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万物资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与核...
- 陈砚发徐孙铭
- 关键词:乾坤并建阴阳和合和实生物
- 文献传递
- 天网恢恢 祛邪扶正——国外依法打击、防范邪教的启示
- <正> 面对邪教活动日益猖撅的严重局面,国际社会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依法打击、防范邪教.2000年11月9日亚洲首届“邪教问题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干达、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以及香港...
- 徐孙铭
- 文献传递
-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唯识论总述
- 2018年
- 唯识论认为,一切认识都源于阿赖耶识。每一种认识都有其具体的因缘(原因和根据)。第八识作为一切认识的本体,因受末那识(意志)的执着和污染,影响第六意识(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和前五识(感性认识)。一切污染和错误认识由此产生。世界的本原、轮回的主体和证悟的根本依据在第八识。
- 徐孙铭李佩桦
- 关键词:唯识因缘阿赖耶识十二因缘世界本原
- 对邓小平辩证思维理论渊源的再思考被引量:1
- 2005年
- 邓小平的辩证思维以人的生存、权利和全面发展及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其理论渊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摈弃"二极绝对对立"思维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的"中间地带"论和"出入佛道"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的辩证思维。邓小平对"中介思维"的独特视角,尤具一般方法论的意义。
- 徐孙铭
- 关键词:邓小平辩证思维中介思维
- 方以智《东西均》与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
- 2020年
- 方以智《东西均》,是在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察、抽象和体悟基础上的辩证思维智慧的结晶,是基于对物质和精神现象的科学抽象,对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作了比较科学的阐释;其精髓在于:不落有无、正反相因、相夺相融、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观,具有客观实在性、思辨性、超越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范式。方以智圆伊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华民族"无极而太极,乾坤并建,阴阳和合,相反相成,求异存同,世界大同"的系统思辨,有重要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朴素唯物论的超越和新开拓,对于加深理解唯物辩证法,提高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性,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 徐孙铭
- 关键词:方以智否定之否定
- 王船山“转识成智”论及其特色被引量:2
- 2009年
- 船山"转识成智"论源于佛家唯识学,但围绕着"性与天道"的认识问题,在坚持儒家正志为本的前提下,吸取佛家《成唯识论》的精华,"推故而别致其新",坚持于"有我"而言"无我"的辩证综合,强调"守其志"、"充其量"的德性证悟,凸显其"上推天理,下推人事,反之己心,相天造命"的理性直觉精神和经世致用品格,体现了明清实学的时代特色,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家对道德践履和人生智慧影响至巨的思想奇葩。
- 李佩桦徐孙铭
- 关键词:王船山唯识学转识成智实学
- 印顺批判熊十力《新唯识论》之深层分析
- 2008年
- 印顺和熊十力于1948—1950年之间围绕《新唯识论》相关问题展开的争论,是一场以儒、佛之争为载体,触及到基本哲学立场、价值取向、治学方法等问题的学术论争。如果将这一争议置于与内学院吕澂等人从唯识立场出发对《新论》的评价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批判佛教"的语境中考察,对问题的实质将会有更清楚地了解。
- 陈芷烨徐孙铭
- 关键词:印顺
- 《相宗络索》笺解(续六)——八识识体及其功能的证悟
- 2019年
- 第八识的识体有保持种子、异时成熟、趣生五趣、统摄诸根、生死不离、寿暖保持、攀缘名色、依时而食、入灭尽定、染净真心等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虚妄;第八识所藏种子并非原来就有,而是被第七识熏染而成的。只有区别能熏与所熏(主体与客体),才能把握心理转换、心理疏导、还灭转智的关键,一刀斩断末那而开启觉悟。
- 徐孙铭李佩桦
- 关键词:识体
- 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读《宋明理学通论》被引量:1
- 2002年
- 徐孙铭
- 关键词:书评宋明理学哲学研究
- 船山心性学与唯识心学的辨析会通
- 2021年
- 《相宗络索》论及第七识的思量、执著、深度思维等功能,阐明错误认识、心理障碍、迷误的表现、误区,通过破执除障、心理疏导,可以转识成智,提高觉悟,催人奋进。王夫之借鉴唯识心学的积极成果,形成主客一致、能所结合、现量实证的认识论,破执立志、树立浩然正气的精神导引论,以及转识成智、相天造命的成圣论。船山心性学与唯识心学的会通,从开展哲学批判、发展儒家正学和融通世间与出世间法的需要出发,主旨在于:一是以天下惟气的朴素唯物论为基础,以心转物,以理导欲,树立正确的志向,于我而言无我,把人欲之大公与天理之至正结合起来;二是阐明唯识心学实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把握,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破执立志,转识成智,无我利他,造福社会;三是二者相融互通,是基于投身救国救民事业,在现量实证中认识、检验真理,紧密联系科学、医学实践,批判地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空有不二,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 徐孙铭
- 关键词:王夫之心性学唯识学无我转识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