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慧

作品数:39 被引量:133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5篇儿童
  • 15篇孤独症
  • 10篇谱系
  • 8篇障碍儿童
  • 7篇谱系障碍
  • 7篇孤独症谱系
  • 5篇孤独症谱系障...
  • 5篇成像
  • 4篇影像
  • 4篇影像学
  • 4篇张量成像
  • 4篇体积
  • 4篇网络
  • 4篇量表
  • 4篇脑影像学
  • 4篇家庭
  • 4篇白质
  • 4篇磁共振
  • 3篇随访
  • 3篇随访研究

机构

  • 39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蚌埠市第一人...
  • 1篇常熟市第三人...
  • 1篇泰州市第四人...

作者

  • 39篇方慧
  • 34篇柯晓燕
  • 27篇储康康
  • 21篇肖湘
  • 21篇张久平
  • 18篇肖婷
  • 17篇邹冰
  • 14篇邱婷
  • 13篇肖朝勇
  • 11篇肖舟
  • 10篇梁凤晶
  • 10篇李赟
  • 8篇钱璐
  • 7篇焦公凯
  • 7篇武巧荣
  • 6篇沈继英
  • 5篇张敏
  • 5篇刘青香
  • 5篇常琛
  • 4篇王晨阳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临床精神医学...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四川精神卫生
  • 2篇国际精神病学...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精...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全脑白质结构网络特征
2015年
目的 研究2-3岁孤独谱系障碍(ASD)儿童全脑白质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的特征.方法 对2-3岁的ASD儿童与年龄、性别及智商相匹配的发育迟缓(DD)儿童各45例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使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技术构建脑结构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分析2组儿童的脑网络拓扑结构属性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ASD儿童脑网络拓扑结构属性的特征值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SD组儿童脑结构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异常,表现为全局效率显著降低(P =0.006),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增加(P=0.010);ASD儿童的脑结构网络共有11个核心节点,其中有9个与DD组相同,2个与DD组不同的核心节点为右侧颞中回及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与DD组相比,ASD组节点效率显著降低的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内侧眶部额上回、右侧后扣带回、左侧枕下回、右侧楔前叶、左侧旁中央小叶、左侧尾状核、右侧尾状核和左侧颞上回颞极(P<0.001);显著升高的区域为左侧缘上回、右侧角回和左侧颞横回(P <0.001);ASD组儿童脑网络拓扑结构属性的特征值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分析未显示显著相关.结论 幼儿期ASD儿童的全脑白质结构网络存在着小世界属性;与DD儿童相比,ASD儿童全脑信息传输慢且效率降低,但在不同脑区间的结构连接上同时存在降低与增强的现象.
钱璐钱龙邱婷肖运华李赟肖湘肖婷储康康方慧柯晓燕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图论
2~3岁孤独症儿童杏仁核-梭状回环路的磁共振研究
目的在孤独症中,梭状回所介导的面孔加工异常被认为与杏仁核所介导的面孔知觉受损密切相关,且杏仁核-梭状回环路的异常在孤独症成人中已被证实。由于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前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为了探讨这个环路与孤独症起病的关系,...
梁凤晶张久平柯晓燕肖朝勇肖婷肖湘肖舟邹冰沈继英邱婷方慧储康康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杏仁核磁共振
一种适用于精神科患者用定位手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精神科患者用定位手表,包括表盘,表带,所述表盘所在的上表面设置有扩音器、显示器,同时在表盘所在的一侧边设置有吸附式磁性接口,在另一侧设置有储纳槽,并在储纳槽上适配安装有盛放盒,盛放盒所在的前端部两...
钱华颖隽晨霞柯晓燕张久平储康康高颖刘青香张敏方慧左友文
6~16岁高功能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全脑白质结构网络特征
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 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起病于儿童早期,是以持久的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为临床核心症状。目前,有关ASD确切的神经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来自于核磁共振影像学...
李赟钱璐肖运华武巧荣常琛肖湘方慧储康康柯晓燕
关键词:脑白质
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青少年全脑白质结构网络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比分析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全脑白质结构网络的拓扑属性特征。方法:对36例6~16岁高功能ASD患者以及39例年龄、性别以及智商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TD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纤维追踪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图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两组被试脑网络的拓扑属性值,并进一步探讨高功能ASD儿童青少年脑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值与年龄以及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TD组相比,高功能ASD儿童青少年脑结构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异常,表现为局部效率(Eloc)(P=0.02)和校正集群系数(γ)的显著降低(P=0.00)。结论:儿童青少年期高功能ASD全脑白质结构网络存在着小世界属性;与TD组相比,高功能ASD组全脑局部信息处理效率降低。
李赟钱璐肖运华武巧荣常琛肖湘肖朝勇储康康方慧柯晓燕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
南京城区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调查南京城区6~16岁在校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FS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南京市6个区7017名在校儿童进行评估。结果:(1)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总检出率为7.6%;(2)6~11岁与12~16岁年龄组、男生与女生组的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9,48.883;均P〈0.001);(3)家庭结构(χ^2=36.460,P=0.000)、教养方式(χ^2=13.628,P=0.009)、与家人关系(χ^2=14.984,P=0.001)、与周围人关系(χ^2=37.679,P=0.000)显著影响着儿童FSS的发生率;(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矛盾型的教养方式(OR=0.911,95%CI:0841~0.987)、不和睦的家庭关系(Or=0.780,95%CI:0.614~0.992)、不和睦的老师/同学关系(ORF=0.684,95%CI:0.549~0.852)是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1)南京城区儿童青少年的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为7.6%,小年龄组的儿童比大年龄组的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2)教养方式、与家人和周围人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躯体化症状的主要预测指标。
杜颖莹储康康徐斌张久平王晨阳方慧邹冰焦公凯刘青香张敏谷力柯晓燕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环境因素儿童行为量表
孤独谱系障碍儿童极端男性化大脑理论的脑影像学证据
肖舟张久平沈继英柯晓燕肖湘梁凤晶邱婷肖婷肖朝勇邹冰方慧储康康
关键词:核磁共振脑结构
2~3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脑影像学诊断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分别建立基于幼儿期ASDs儿童脑皮层体积、厚度和表面积的诊断预测模型,比较三者的预测准确性,寻找ASDs儿童的早期诊断最佳脑影像学预测指标.方法 1、对46例2~3岁ASDs儿童(病例组)和39名年龄、性别、智...
肖湘吴建盛肖舟梁凤晶肖婷邱婷肖朝勇邹冰储康康张久平方慧柯晓燕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应用与思考被引量:3
2022年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的典型症状为严重的社交及沟通交流障碍、刻板的兴趣行为和情绪异常,其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的态势。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e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情感淡漠以及基于情感的口语表达欠流利、情绪失控、同理心及助人意图缺乏、刻板行为等方面的症状,取得了初步疗效。本文主要从t DCS治疗机理及其在ASD领域的临床应用现状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同时也对临床上未来将t DCS应用于ASD儿童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展望。
王永露柯晓燕焦公凯方慧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
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依恋特点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索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依恋特点。【方法】采用一般家庭情况问卷及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分别对69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18例Asperger综合征患儿(Asperger综合征组)、5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组)及69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的父亲和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发育障碍儿童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特点。【结果】组间父亲依恋回避、母亲依恋焦虑和母亲回避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2,P<0.01)。两两比较发现,父亲依恋焦虑维度评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Asperger综合征组(P<0.05~0.01);正常对照组与Asperger综合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发育障碍患儿家庭中,母亲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的母亲相同,但孤独症及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增高,可能会影响其抚育患儿的方式。
刘伟方慧陈一心
关键词:发育障碍依恋儿童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