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剑

作品数:45 被引量:197H指数:11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0篇盆地
  • 18篇南黄海
  • 18篇南黄海盆地
  • 18篇海盆
  • 18篇海盆地
  • 10篇地震
  • 7篇地质
  • 7篇勘探
  • 7篇海相
  • 6篇地震资料
  • 6篇多次波
  • 6篇油气
  • 6篇古生界
  • 6篇次波
  • 4篇地层
  • 4篇地震勘探
  • 4篇海相地层
  • 3篇地震反射
  • 3篇地质条件
  • 2篇地震采集

机构

  • 3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7篇国土资源部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石化海洋石...
  • 3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图书...

作者

  • 45篇施剑
  • 23篇刘俊
  • 15篇陈建文
  • 11篇吴淑玉
  • 9篇栾锡武
  • 9篇吴志强
  • 8篇何玉华
  • 7篇闫桂京
  • 7篇雷宝华
  • 5篇颜中辉
  • 5篇刘鸿
  • 5篇杨艳秋
  • 5篇王小杰
  • 5篇袁勇
  • 4篇梁杰
  • 4篇许红
  • 4篇张银国
  • 4篇刘江平
  • 4篇潘军
  • 4篇岳保静

传媒

  • 1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2篇海洋地质前沿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天然气勘探与...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盆地26口钻井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总结了南黄海盆地54年来油气探井钻探成败的经验,图示了井震圈闭的特征,指出迄今南黄海盆地完钻26口井,其中中国21口,总进尺54 502 m;124°E以西平均8 047km2钻井1口。钻井揭露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与第四系,最老地层为石炭系;钻遇岩性有碳酸盐岩、煤系和碎屑岩;揭露了16种地层接触关系,解剖了背斜、断块、透镜体岩性和不整合面等圈闭类型。中方21口井主要分布于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3个区带,先后在CZ6-1-1井获得轻质原油2.45t、在ZC1-2-1井泥岩岩心裂缝中见轻质油以及在其他3口井中见油气显示。最后提出了古生界参数井钻探等建议。
许红张海洋张柏林闫桂京施剑杨艳秋孙和清李建委董刚卢树参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圈闭类型
动校正拉伸分析及处理方法被引量:8
2011年
动校正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当偏移距反射深度比较大时动校正处理使同相轴产生拉伸畸变。常规的动校正切除处理是以牺牲大偏移距地震道信号为代价的。通过理论推导可以得出:交叉同相轴对应着最大的拉伸量,动校正后出现同相轴的增加、混叠乃至畸变;未交叉同相轴动校正后波形变"胖",其主频降低,频带变窄,振幅值拉大。因此研究无拉伸动校正方法对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频谱替换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使得远道信息得到保留,使用该方法后远道有效叠加次数增加,同相轴更连续,易于识别和追踪,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处理。
施剑吴志强刘江平范建柯
基于子空间的二维大地电磁量子遗传反演法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量子遗传算法作为一种高效的优化算法,仍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为提高算法的高效性,并探讨将算法应用于大地电磁二维反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并通过一维两层D型和四层HK型模型数值试验验证了改进的有效性.然后将改进后的算法引入二维大地电磁反演,在引入滑动子空间思想,同时只考虑最简化反演条件的前提下,对一个简单的二维低阻地电模型进行了传统量子遗传算法和改进量子遗传算法的反演,结果说明了将量子遗传算法引入基于子空间的二维大地电磁反演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而且改进的算法效果要优于传统算法.最后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范建柯师学明吴时国施剑
关键词:大地电磁二维反演量子遗传算法
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和BSR反射及成藏类型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在分析研究区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强烈火山及黑潮活动地质背景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和前人相关工作进展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冷泉、二氧化碳水合物调查发现进行分析,指出研究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油气地质条件;通过ODP195航次KS-1井及研究区实测热流数据301个(组)与水深资料开展拟合分析,建立了水深—水温变化曲线,与物理化学平衡状态模拟结果确定500m水深是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合适水深的结论相符;特别是通过前人有关研究区地震调查解释天然气水合物模拟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影像及其特征分析,提供了最新常规和高分辨率二维地震BSR的解释、常规与特殊地震资料系列处理的部分成果,包括地震信号增强与速度精细等方法的处理认识,发现并提出了大陆斜坡、斜坡根、海中低隆、深海平原和隆中凹等5种BSR反射类型,指出它们构成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不同成藏类型,是下一步研究重要课题。
许红蔡瑛孙和清闫桂京魏凯赵新伟朱玉瑞施剑董刚李清
关键词: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弱低频”反射的二维地震调查技术
2020年
0引言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海域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叠合改造型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油气勘探层位主要针对新生界。因中生界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且后期改造强烈,其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即地震反射能量弱、频率低、连续性差(简称“弱低频”反射),严重制约了东海中生界油气的进一步调查。
杨长清杨传胜杨艳秋孙晶颜中辉闫海洋张世阳施剑杨睿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二维地震地震反射地震资料品质含油气盆地
南黄海盆地长排列地震资料广角反射信息的识别与应用
<正>南黄海为中国和韩国共大陆架海域,普遍发育中新生界碎屑岩和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上,已有6口井钻遇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灰岩,测井资料显示在南黄海海域海相碳酸盐岩多为灰岩,其速度高、密度变化...
施剑栾锡武廖晶
关键词:广角反射地震资料南黄海盆地长排列
SRME技术在海洋浅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5年
多次波的去除对于海洋浅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SRME是一种去除海面相关多次波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法,但是一般认为SRME技术并不适合于浅水资料.本文分析了SRME去除多次波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海洋高分辨率浅水区域多次波的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使用SRME技术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多次波去除效果明显,剖面基底清楚,断面清晰.通过对SRME技术应用于浅水区域的原因探讨证实了SRME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浅水区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SRME技术对于泥质海底和沉积层较厚地区应用效果较差,而对于基底较浅地区应用效果较好.
潘军栾锡武孙运宝赵铁虎李西双刘俊施剑刘鸿颜中辉王小杰
关键词:SRME多次波
南黄海“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
2017年
南黄海“高富强”地震调查技术的研发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专项“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前景研究”及国家海洋729专项所属的南黄海油气调查项目,这些继承性项目以摸清南黄海海域新层系油气资源“家底”为主要目标。多年的地质研究与海陆对比认为南黄海盆地海相中一古生界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地层时代老、埋藏深、浅部强反射界面能量屏蔽等原因,导致地震反射资料能量弱、连续性差、信噪比低,严重制约了区内的油气勘探进程。
陈建文施剑刘俊
关键词:地震反射资料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战略大型油气田
南黄海地震资料噪声压制技术
在我国海洋地震资料中,不同海域地震资料的特征和品质各不相同,其中南黄海地震资料的品质相对较差。在南黄海海域,影响资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①水深较浅,平均水深为50米,其次海底地层较硬,使得该海域地震资料交混回响和多次波发育...
刘俊吴淑玉栾锡武吴志强何玉华闫桂京施剑王红丽
关键词:南黄海地震多次波噪声压制直达波相干噪声
中国海域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与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发现被引量:7
2019年
我国近海新生代盆地之下发育更老的残留盆地,地层厚度大、分布广,但受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的约束,难以获得深部地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资料,制约了盆地深部油气资源的调查与勘探。2005年以来,选择勘探程度较低的南黄海盆地,进行海上地震采集试验与数据处理攻关,目前已形成了采集、处理技术相结合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应用结果表明:①获得了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及强能量”的地震采集资料;②通过多方法精细速度分析与弯曲射线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有效压制了各类多次波,而且使更多的远偏移距资料参与了成像,获得了中—古生界“高信噪比、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地震成像资料;③在原来深部没有有效反射的崂山隆起,纵向上可以划分7个地震层序,是下扬子古生代盆地在海域的延伸。通过海域钻井证实后,首次建立了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的海相地层层序并落实了多个大型构造圈闭。研究结果认为:南黄海盆地与上扬子区的四川盆地在古生代沉积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建造与沉积演化史,下扬子区陆上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3套区域性烃源岩,与四川盆地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油气烃源层具有可比性。
陈建文袁勇袁勇梁杰施剑张银国梁杰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