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晋海学

作品数:32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小说
  • 7篇文学
  • 4篇叙事
  • 3篇文学观
  • 3篇荒诞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学史
  • 2篇欲望
  • 2篇政治
  • 2篇青年
  • 2篇主题
  • 2篇主体性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思考
  • 2篇文学观念
  • 2篇文学批评
  • 2篇文学史
  • 2篇文学思想
  • 2篇现代派

机构

  • 21篇河南师范大学
  • 5篇南开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作者

  • 30篇晋海学

传媒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州学刊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语文知识
  • 1篇晋阳学刊
  • 1篇编辑之友
  • 1篇齐鲁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求索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学术探索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广播电视...
  • 1篇中国编辑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中共郑州市委...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险滩中的夜航——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历程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派”小说为研究对象,兼及当时理论批评,展示了“现代派”小说在80年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基本走向,进一步厘清了“现代派”小说与文学批评、意识形态之间的力学关系,对“现代派”小说缘何会在8...
晋海学
文献传递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论争被引量:2
2008年
"文革"之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最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朦胧诗"是其典型代表。但是,"文革记忆"使得新文学观念在产生之初就携带了相当多的主观情绪,并使"朦胧诗"在社会上引起争论。不过,这场争论的实质并不指向"朦胧诗"本身,却因对各自立场的坚守,使得双方在思维方式上并未有质的变化。最后,以这场论争为媒介,意在完成对"本质不变论"的历史批判。一是"朦胧诗"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而不是某种观念的衍生物;二是对"朦胧诗"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方向性地位的刻意强调也似乎有不妥之处。
晋海学
关键词:朦胧诗朦胧诗论争文学观念同构
论高校学报的精神内涵——以《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为考察对象被引量:2
2012年
中国高校学报的精神内蕴是对学术不懈的追求。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学桴》、《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等期刊都以追求学术为精神旨归。在近现代知识者看来,学术精神实则等于科学精神,对学术的追求实则与振兴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联。以《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为例,它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表那些具有"真研究"的学术文章,把追求科学精神的倡导落在实处。同时,为培养新人提供帮助。
晋海学
关键词:学术《北京大学月刊》
由“孔子是否编辑家”的论争引发的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界围绕"孔子是否编辑家"的论题展开了讨论,对拓展编辑史研究、加强编辑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论证各方忽视了对孔子与"六经"关系的正面考据,没有把握好研究者思想与历史材料之间的平衡。回顾这场论争,重要的是挖掘经验,并把它当做我们今天研究的借鉴,推动编辑史研究的深入。
晋海学
关键词:孔子编辑家论争
在多样的历史叙事中思考——评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被引量:3
2013年
《父亲和她们》是当代作家田中禾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它讲述了"我"的父亲马文昌与"我"的娘肖芝兰、母亲林春如等"她们"之间的爱情史和婚姻史。文本的结构独具匠心,多人叙事分别构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形成多种声音;文本的逻辑线索缜密清晰,"她们"的叙事旨在追求记忆的真实,而"我"的叙事则重在剪裁,即以主持人的身份,统摄父辈们的历史讲述;于是,读者便很自然地被触发出亲临其境的历史感,并生发出由此所连带的关于主体建构、历史形成等问题的思考。
晋海学
关键词:《父亲和她们》叙事爱情
论编辑在新形势下的文化功能被引量:2
2012年
编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当前就是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对社会主义文化主流的把握,恪守社会人文精神与人类的本性关怀,并将这一文化坚持实践于具体的编辑活动当中。编辑活动是一个充满积极性的文化选择活动,编辑主体依据自己的文化使命,对不同的文化产品加以甄别、判断,然后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有效地支持着当前的文化建设。
晋海学
关键词:文化使命文化选择文化创新
消解及其以后:关于《顽主》等小说解构主题的思考
2014年
在八十年中后期,王朔小说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等是其有代表性的篇什。它们塑造了一群具有解构性格的当代青年,这些青年通过调侃的语言和反讽的叙事,表达了对抽象理念,尤其是知识分子话语中虚伪成分的批判与解构,但是在解构的过程中,未能甄别伪善之人与知识分子的区别,以至于他们最终将知识分子话语当作了批判的对象。于观等人的生活并不足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新的价值支持,它虽然让读者体会到了生活的轻松愉悦,但也与此同时消解了人们思考人生的契机。
晋海学
关键词:虚假解构
难于超越的困惑——关于《废都》的一种文化阅读
2005年
颓废是贾平凹《废都》的主题之一,它既是当代知识分子在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生存写照。也是作者沉湎其中的实录。由于缺乏超越性,作者不仅没有给人们指出一条走出颓废的路,自己也因没有否定中的超越而陷入困惑之中。
晋海学
关键词:废都颓废
中心与边缘:新潮批评与刘索拉、残雪的小说被引量:2
2015年
刘索拉与残雪在1985年发表的小说创作,是新小说中两个重要但又不同的写作面向:前者突出的是个体对传统的反抗,并向读者传递了一代青年的苦闷、迷惘等情绪;后者强调反抗本身,向读者讲述的是由反抗而产生的荒诞体验。在新小说面前,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因无法达致有效的阐释而遇到危机,新潮批评由此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对旧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满等主观要素的存在,新潮批评的视野也受到了制约。在新潮批评语境中,文学主体性的言说成为中心表达,刘索拉的小说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观照,而残雪的小说却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从而留下了许多遗憾。
晋海学
关键词:刘索拉残雪主体性
《文化偏至论》与作为方法的西方文明被引量:3
2008年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把西方文明当作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中西文明在机能上有着类似的结构;二、在重建中国文明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只有作为方法被引进才能发挥效用;三、重建中国文明的根本在于依靠自己。这一在历史中思考问题的方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当下都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晋海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