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伦
- 作品数:32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人体封闭体腔引流模型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桶体组件,包括,桶体,所述的桶体底部为桶底、内部设有内腔;所述的桶底上设有装配通孔,所述的装配通孔与固定台密封装配,所述的固定台顶面上固定有柔性丝带;所述的内腔顶部与桶盖的装配环密封装配,所述的内腔内装有...
- 朱正伦王峻荀臻臻盛宁
- 文献传递
- 早期低分化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早期低分化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行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或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低分化胃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远处转移、同时存在两处以上恶性肿瘤、残胃癌、术前辅助治疗、既往存在胃部手术史或明确胃周淋巴结切除病史以及混合型肿瘤者。观察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溃疡型肿瘤、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类型、淋巴管是否侵犯、血管是否侵犯、神经是否侵犯以及HER2表达等指标,单因素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治疗指南(2018年版)中早期低分化胃腺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扩大适应证:(1)无溃疡性病灶,病灶最大径>2 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2)合并溃疡病灶,病灶最大径≤3 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3)无溃疡性病灶,病灶最大径≤2 cm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选出符合上述适应证的患者,对其中出现淋巴结转移者进行分析,了解这部分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共51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21~83(57.1±11.7)岁,其中男性307例,女性210例;有114例(22.0%)术后病理提示存在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为溃疡型(P=0.042)、肿瘤直径(P=0.048)、肿瘤浸润深度(P<0.001)、肿瘤部位(P<0.001)、肿瘤淋巴管侵犯(P=0.009)、血管侵犯(P<0.001)以及神经侵犯(P=0.028)与本组早期低分化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类型以及HER2表达与之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OR=1.61,95% CI:1.03~2.52,P
- 庞博然朱正伦李琛刘文韬毕任达燕敏朱正纲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淋巴结转移
- 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的胃癌诊断及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谱识别及鉴定
- 目的:筛选可靠的胃癌诊断及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1ncRNA)谱,建立基于lncRNA谱的胃癌预后风险评分系统。方法:下载4个已发表的胃癌cDNA芯片数据集,对训练集GSE63089采用6种不同分类器筛选得到胃癌相关...
- 范志远刘炳亚朱正伦严超刘文韬燕敏
- 文献传递
- 围手术期输血对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红细胞悬液)对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至2009年间在本院胃癌专业组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81例胃癌病人,回顾性研究围手术期输血对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281例胃癌病人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64.8%(182/281),其中围手术期输血组胃癌病人的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未输血组(45.8%比72.7%,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输血是影响胃癌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4,HR=1.935,95%CI:1.183~2.672)。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0.0%(15/25)、33.3%(14/42)和56.3%(9/16)。但输血量不同的胃癌病人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血(红细胞悬液)是影响胃癌病人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输血量未显著影响预后。胃癌病人围手术期输血,特别是术中输血,对于胃癌病人应慎重,并尽可能避免。
- 王仁佐燕敏严超刘文韬朱正伦陈明敏刘炳亚朱正纲
- 关键词:围手术期输血预后
- 腹腔脂肪分布与胃癌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关系
- 目的 探讨腹腔脂肪分布的CT测量与胃癌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在瑞金医院普外科病房接受经腹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的226例胃癌患者.于手术前通过CT扫描及重建分别测量了...
- 李赵龙朱正伦燕敏李琛严超
- 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腹腔镜诊断和腹腔内联合全身双向化疗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腹腔镜诊断的价值和腹腔内联合全身双向化疗(BIP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既往接受胃癌D 2根治术,无同时性远处转移;(2)胃癌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3)除腹膜复发转移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4)年龄18~75岁;(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评分≤2分;(6)治疗前评估认为可耐受手术和化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连续收治且符合上述标准的8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2(38~68)岁。8例患者先接受腹腔镜或者剖腹探查,参照Sugarbaker腹膜癌指数(PCI)和日本胃癌研究会制定的胃癌腹膜转移分级进行评估,于下腹部皮下埋置腹腔化疗泵,接受21 d为1疗程的化疗。化疗第1和第8天,经化疗泵向腹腔内输注紫杉醇(20 mg/m^2),并经静脉输注紫杉醇(50 mg/m^2);同时,连续14 d每日口服替吉奥(80 mg/m^2),休息7 d。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15日。结果:8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中,1例由于存在完全性结肠梗阻,接受剖腹探查+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其余7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探查并明确诊断腹膜复发转移;2例同时伴有卵巢转移者接受腹腔镜下双侧附件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5~39.0)个月,BIPS中位疗程数为11(1~30)个疗程,BIPS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0个月。BIPS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1例和2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BIPS治疗相关的死亡。胃癌术后的总体生存的中位时间为40.0个月。结论:腹腔镜探查用于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诊断安全、可行;BIPS对胃癌腹膜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且安全。
- 严超杨中印施敏徐玮倪震天华子辰刘文韬朱正伦毕任达郑亚南冯润华姚学新陈明敏李琛张俊燕敏朱正纲
- 关键词:腹膜转移化疗腹腔镜
- 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7-11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对22例胃癌患者应用直线形吻合器进行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完成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并D2淋巴结清扫,其中12例应用改良三角吻合术(闭合共同开口时将原十二指肠吻合线一并移去的术式),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2例胃癌患者均于全腹腔镜下完成远端胃切除及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总手术时间(194.6±38.4) min,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时间(19.1±14.1) min。术中应用直线形吻合器钉匣(5.8±0.8)个/例。术中出血量(49.5±24.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32.8±12.4)枚/例,上、下切缘病理检查均未见癌残留。术后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9±0.7) d,恢复饮水时间(4.8±1.1) d,进食半流质时间(6.6±1.2) d,术后住院时间(10.1±2.3) d。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2/22),但均未出现吻合口瘘、梗阻和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结论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简易、安全、可行,是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
- 严超燕敏朱正伦刘文韬陈明敏项明姚学新毕任达朱正纲
-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 胃癌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腹膜是胃癌常见的复发和转移部位,腹膜复发和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作为腹膜转移的早期状态,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是预测腹腔复发、估计预后、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文章就胃癌腹膜游离癌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夏翔朱正伦朱正纲
- 关键词:胃癌腹腔游离癌细胞
- 一种人体封闭腔引流模型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流管组件,包括,单腔引流管、烟卷引流管、双腔引流管,第一管接头与单腔引流管一端装配连通;第二管接头与烟卷引流管装配连通,第三管接头与双腔引流管装配连通;单腔引流管远离第一管接头一端设有吸盘;烟卷引流管内...
- 朱正伦王峻荀臻臻盛宁
- 胃肠道外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分析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比较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EGIST)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D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组织学和病理学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2)原发肿瘤位于胃肠道以外且无原发GIST存在的证据或者原发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不合并其他肿瘤;(4)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收集2011年3月到2016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诊治的20例EGIST和32例D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0例EGIST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1.0(30.0~86.0)岁;32例DGIST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5.5(27.0~70.0)岁;两组比较,EGIST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8.000,P=0.012)。EGIST组患者与DGIST组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更长[10.0(3.0~29.0)cm比4.0(1.5~10.0)cm,U=98.500,P<0.001]、风险分级为高危者比例更高[17/20比12.5%(4/32),χ^2=26.870,P<0.001]。EGIST组者中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的5例患者均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其余15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DGIST的32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全组中位随访43(14~76)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例EGIST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为85.6%,低于DGIST患者的8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EGIST患者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2.9%,DGIST患者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EGIST与DGIST相比,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更大以及风险分级更高;但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预后相当。
- 石红鹏王振强范志远臧明德潘教孟戴清强郑亚南朱正伦毕任达刘文韬杨中印冯润华姚学新陈明敏严超燕敏朱正纲李琛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