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要龙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城镇化
  • 6篇实证
  • 5篇人口
  • 3篇实证分析
  • 2篇实证研究
  • 2篇托达罗
  • 2篇农村
  • 2篇农村人
  • 2篇农村人口
  • 2篇农地
  • 2篇农地制度
  • 1篇地区城镇化
  • 1篇动态演化模型
  • 1篇豆沙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一体化
  • 1篇意愿
  • 1篇引申
  • 1篇云南为例
  • 1篇蕴意

机构

  • 15篇云南大学
  • 6篇中共云南省委...
  • 2篇云南省委党校

作者

  • 16篇朱要龙
  • 1篇罗淳
  • 1篇魏巍
  • 1篇刘培培
  • 1篇王树

传媒

  • 2篇学术探索
  • 2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电子商务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财经论丛
  • 1篇西北人口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中共云南省委...
  • 1篇创造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产经评论
  • 1篇西部论坛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4年
文章基于协调的含义,把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解读为两者的同趋性、互动性、协调性,并通过聚类分析、VAR模型、协调度C模型和协调发展系数D模型,在实证层面对这三个特性进行解读,我们得出: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虽然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但是两者在空间维度上并未实现同趋分布;再次二者的互动作用不明显,尤其表现在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非农化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最后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观测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度问题:16州市中除昆明外,其余15州市均表现出不协调的特性。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云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朱要龙谭鑫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文化为基,文明为力,打造经典古镇——云南省盐津县豆沙镇调研报告
2013年
云南盐津县豆沙镇遵照省委"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的要求,创造出了一体两翼三建设的"123城镇化发展模式".一体是指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为豆沙镇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两翼是指积极推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翼齐飞,实现"文化立镇,旅游兴镇",打造经典古镇;三建设是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豆沙古镇集魅力、活力、实力于一体的城镇化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豆沙镇已经实现一个由亭台楼阁、牌楼门坊、会馆戏台、酒楼茶肆、驿馆店铺、城堡民居、小桥流水组成的人民安居乐业的特色精品古镇.
谭鑫朱要龙
关键词:古镇文明
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得出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其次,通过IU、NU指标的测度,得出二者未能实现协调发展;再次,通过构建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VAR模型,进一步分析出这种不协调关系的表现是城镇化未能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最后,我们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偏离度的测量,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谭鑫朱要龙
关键词:协调发展
城乡闭锁与破解——以云南省为例
2014年
城乡一体化进程迟缓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云南省为例,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影响,分析了破解城乡一体化的“三通理论”,并结合云南城乡发展实际,提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朱要龙谭鑫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闭锁破解
“第三类城市化”与“吾民无地”再论——一个土地制度与半城镇化的视角被引量:2
2018年
讨论城镇化的中国式路径越来越离不开对农地制度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类鲜明的观点:土地制度优势下的"第三类城市化"与"吾民无地"的"外生型城镇化"。首先评述了"第三类城市化"的观点,认为:它所秉持的"制度遗产论"有待商榷,囿于其核心论点"返乡权"下的城镇化路径,是非公平与效率的表达,是以牺牲农村人口的权利主张为前提。再次,讨论了"吾民无地"的私权城镇化主张,但本文分析认为:私有化道路将会加剧农村社区之间的不平等,因为城市远郊社区无法通过土地增值分享城镇化发展红利,势必陷入土地私有化陷阱。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农地制度设计的基本取向可能是:通过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赋予农民农地市场化退出权利,籍此以彰示农民对农地的经济权主张,并解绑农地制度与城镇化的关联。
朱要龙
关键词: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安排与半城镇化问题研究:分野、论争及引申被引量:8
2018年
以城市融入为主导的城镇化学术主张,不断成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城市户籍改革的持续深化与相关障碍的逐步扫清,"半城镇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重新审视半城镇化问题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值得关切的议题。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两个典型事实:城市建设的规模偏向、农村人口的永久性迁移与制度性迁移分化,均明确指向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基于文献研究,本文凝练概括了两大经验假说:农村地权退出与土地财政冲动,并力图统一于一个土地制度的分析框架内,以寻求半城镇化的发生机制。现行土地制度以城市征用地制度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提供制度庇护,同时,以村集体所有权配置土地权利,无法为农村人口的土地财产权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前,关于土地制度与半城镇化关系及改革方向,出现了三类分歧:土地制度优势论认为半城镇化是制度运行的理想结果,土地制度扭曲论认为要重构土地私权;稳健的改革论认为关键是提防城镇化中的土地私有化陷阱与重构利益分配机制。本文分析认为,在现行土地制度框架内,"半城镇化"问题是农村人口微观行动策略与地方政府宏观政策选择共同的合意均衡。半城镇化向彻底城镇化的转型建设,不能以互相割裂的改革方案替代。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农地制度改革,国家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公权之上重塑私权,即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并逐渐向追求效率的经济功能与赋予权利的保护功能让渡,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制度建设要允许偏远农村人口将退地后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流动资产,可以有偿进行转让;要探索带"地标"城镇化方案,以构建建设用地指标物权化机制。一则纠正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动与错配支持,二则赋予进城�
朱要龙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基于对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梳理,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从政府力、市场力两个层面建构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评价指标。文中的基本假设是基于城镇化发展中"政府悖论"社会事实的存在,在一定意义来讲,政府的过度干预,并不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为"政府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问题层出是当下城镇化发展中的实践共识。通过实证评价分析,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总体是靠政府力来推进的,但是又具有其异质性:特定区域下政府力的不作为凸显低水平市场力的高效应。最后是本文的相关补充说明、结论及其建议。
谭鑫朱要龙
关键词:西部民族城镇化市场力
土地依附效应与半城镇化事实: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与实证检验被引量:8
2018年
半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目前,伴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半城镇化率未能呈现收敛态势。基于经典"两过程三环节"理论的引申,重新分解乡城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推定认为半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农村退出环节。现行农地制度将过剩农业人口约束在集体土地之上,没有为其土地退出与财产功能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直面城市进入环节的制度风险,乡城转移人口依附于土地,构建起了"进城能打工,退守能种田"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为土地依附效应。基于此,对托达罗模型做出修正,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理论假说与模型修正的合理性,探讨户籍和土地对乡城转移人口"城市进入-城市留居"和"农村退出-城市落户"决策的影响。延伸认为,突破半城镇化困局依赖于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
朱要龙
关键词:农地制度创新
“三同”视角: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4年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紧密,但并非是直接的双向因果关系;而随着"三同"城镇化理论的构建,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则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建立起自身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自我认同感,推进农民市场化进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还可能呈现倒U型关系。
朱要龙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
政策认同、非农化能力与农户“两地”退出意愿——兼析土地功能分异的影响及退地方式的认同序列被引量:13
2018年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退出是农民农村退出的关键。对云南省9个县(区)调研资料的分析表明:农户的政策认同会显著增强其退地意愿;非农化能力对农户退地意愿具有门槛效应,非农化能力处于中间水平时与退地意愿显著正相关,但较低或较高时对退地意愿无显著影响;承包地与宅基地的功能分异使农户"两地"退出意愿存在差异,宅基地退出意愿弱于承包地退出意愿;农户更愿意选择低风险和收益稳定持续的退地方式,承包地退出偏好"货币化补偿"方式,而宅基地退出偏好"实物置换"方式。应强化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政策认同度;要警惕非农化边界效应陷阱,厘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要构建和完善一种分期、稳定、持续的退地补偿机制,并基于承包地与宅基地的功能分异因"地"施政。
朱要龙
关键词:承包地宅基地新型城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