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仕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开放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肝炎
  • 8篇乙型
  • 8篇病毒
  • 7篇慢性
  • 6篇乙型肝炎
  • 5篇慢性乙型
  • 4篇核苷
  • 3篇毒性
  • 3篇毒性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类似物
  • 3篇核苷(酸)类...
  • 3篇肝炎病毒
  • 3篇肝炎患者
  • 3篇病毒性
  • 3篇病毒性肝炎
  • 2篇乙肝

机构

  • 14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南宁市第二人...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宁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李仕华
  • 9篇江建宁
  • 9篇苏明华
  • 8篇吴晓莉
  • 8篇王保健
  • 7篇谢榕
  • 7篇钟少华
  • 6篇刘志红
  • 5篇何丽霞
  • 4篇符武岛
  • 4篇卢爱连
  • 3篇梁延秀
  • 3篇郭稳稳
  • 3篇梁鹏
  • 2篇宁燕虹
  • 2篇廖蕴华
  • 2篇潘玲
  • 1篇王成玉
  • 1篇黄小红
  • 1篇张霁亮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内科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肝脏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蛇志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第八届全国肝...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BCP/PC区准种特点研究
<正>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基线血清BCP/PC区核苷酸准种复杂度及变异情况。方法研究对象:LAM组:LAM经治CHB患者14例,对照组:未曾进行抗HBV治疗CHB患者16例。实验方法:收集LAM组再次抗...
吴晓莉江建宁苏明华刘志红王保健卢爱连钟少华李仕华莫燕燕梁鹏谢榕何丽霞符武岛胡伯斌付嘉鑫
文献传递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肾脏病(CKD)5期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获益及安全性。方法一项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CKD5期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对照组(ACEI或ARB),两组患者均接受规律透析及CKD5期常规药物治疗,随访至少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差异,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10例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按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基线资料比较提示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透析龄、基础病因、透析模式及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心功能Ⅳ级比例较前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比例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BP降幅、BNP降幅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且LVEF差值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值更大(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钾、肝肾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仅对照组有1例出现高钾血症,两组均未出现低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CKD5期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获益明显,在降压、改善心功能、减轻容量负荷等方面均有疗效,且不良事件少,安全性也较高。
宁燕虹宁燕虹李晓华李晓华李仕华杨桢华廖蕴华
关键词:高血压疗效安全性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与全程管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乙肝肝硬化临床转归的影响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与全程管理对慢性乙肝肝炎(CHB)及乙肝肝硬化(LC)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资料与方法2002年2月至2013年3月建立CHB、LC规范NAs抗病毒治疗随访队列,对患者全程管理、定期监...
江建宁卢爱莲符武岛梁延秀郭稳稳李仕华苏明华钟少华王保健吴晓莉刘志红何丽霞谢榕
骨髓移植治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被引量:1
2014年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肝病[1]。而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治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诱发AIH国内外罕有报道。本院收治1例BMT治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诱发AIH患者,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1.1主诉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5年余”于2011年8月17日入院。
王保健江建宁苏明华谢榕钟少华李仕华吴晓莉莫燕燕梁鹏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骨髓移植治愈肝功能异常AIH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肾病综合征及甲亢1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27岁,2010年8月发现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既往于6岁时患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曾接受输血治疗,无肾病和甲状腺功能(甲功)异常病史及家族史,未曾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抗丙肝治疗。2011年4月丙型肝炎病毒载量(HCV—RNA)为8.3×10。IU/mL,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2011年6月开始隔日1次注射重组人干扰素a-2b600万u,口服利巴韦林900mg/d,
吴晓莉江建宁苏明华刘志红梁延秀何丽霞谢榕李仕华王保健卢爱连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重组人干扰素肾病综合征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甲亢
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对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探讨其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V感染者181例。入组患者中基线ALT正常者归入研究组(n=61),基线ALT 1~2×ULN归入对照1组(n=62),基线ALT>2×ULN归入对照2组(n=58),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对比3组间临床疗效。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和病毒学突破的累积进展率以及年发生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81例中男性124例(68.5%),HBeAg阳性80例(44.2%),平均随访时间3.63年。3组病毒学应答年均发生率分别为74.37%、71.89%、74.21%(χ^(2)=2.91,P=0.371),3组病毒学突破年发生率分别为3.48%、5.17%、2.73%(χ^(2)=1.72,P=0.097)。3组HBeAg阳性患者年均阴转率分别为9.79%、37.16%、38.24%(χ^(2)=1.37,P=0.01),3组HBeAg年均转换率分别为9.10%、31.35%、36.74%(χ^(2)=5.61,P=0.021),研究组HBeAg年均阴转率及HBeAg年均转换率均低于对照1组和2组(P值均<0.05)。结论ALT正常的HBV感染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病毒学应答,但免疫学应答有待提高。
刘志红江建宁苏明华李仕华胡伯斌付嘉鑫傅燕平李慧娇郭莉
关键词:抗病毒药
双重血浆置换与单重血浆置换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置换(DFPP)与单重血浆置换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3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7例。观察组患者给予DFPP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重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血清补体C3水平、24h蛋白尿定量(24hUP)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抗ds-DNA抗体、血清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SLEDAI评分、24hUP以及IgG、抗ds-DNA抗体、FIB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C3、ALB水平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C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枸橼酸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优于单重血浆置换,但会引起机体纤维蛋白原降低,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史应龙吴卓媚杨兴刚李仕华谭春兰任烨周红卫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双重血浆置换单重血浆置换纤维蛋白原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与全程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与全程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病理确诊HBV相关性肝癌术后患者43例,术前血清HBVDNA均≥1000拷贝/mL,肿瘤直径>5cm11例、直径≤5 cm32例;术后接受NAs抗病毒治疗与全程管理。拉米夫定(LAM)治疗7例,阿德福韦酯(ADV)11例,替比夫定(LDT)6例,恩替卡韦(ETV)17例,LAM+ADV1例,ADV+ETV1例。每3个月检测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甲胎蛋白、B超(CT或MRI),观察随访至临床终点事件(肝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发生或达最后访视日期。寿命表法计算病毒学突破、临床结局(肝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年发生率及累积发生率。结果 43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6个月—8年)。(1)全程管理过程中11.63%(5/43)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1、3、5年累计发生率分别为:5%,12.17%,22.51%,经挽救治疗后,均在3个月内HBV DNA阴转。(2)最后访视日期时90.7%(39/43)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000拷贝/mL),ALT均值39 U/L。(3)肝癌复发5例(其中4例复发时发生病毒学突破),1年内复发1例,1-2年内复发4例,年复发率4.8%,1、3、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5%、14.5%、14.5%。(4)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肝癌复发,2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年病死率2.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5%、90.4%、90.4%。结论 NAs抗病毒治疗与全程管理可降低HBV相关性肝癌术后肝癌复发率,延长生存期。
王保健江建宁苏明华吴晓莉钟少华李仕华卢爱连莫燕燕梁鹏谢榕陆慧洁黄艳芬
关键词:CHB核苷(酸)类似物肝癌全程管理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了解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规律随访的CAPD患者的临床与腹膜透析相关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AP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477例CAPD患者中,168例退出腹膜透析(64例死亡,75例转血液透析,29例转肾移植),总体病死率为13.42%(64/477)。主要死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32例,50.00%)、消化道出血(18例,28.13%)和脓毒症(5例,7.8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和高血尿酸是CAP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APD患者的腹膜透析退出率和病死率均偏高,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和高血尿酸是CAP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莫曼秋宁燕虹张霁亮任文洁高天云罗宇珍李仕华潘玲
关键词:腹膜透析预后低蛋白血症尿酸
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被引量:1
2013年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HCC患者中1/3有慢性乙肝病史。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最危险因素。HBV致癌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病毒与宿主及环境的多阶段、多机制复杂过程。目前研究认为一些HBV相关的因素可能与HCC发生有关,如HBsAg状态、HBVDNA载量、HBVDNA基因型、前核心区和核心启动子区突变等。本文就目前一些流行病学因素及分子因素研究阐述如下。
李仕华
关键词:乙肝病毒肝细胞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