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子宫内膜癌临床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拉帕利维持治疗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8例Ⅲ~Ⅳ期E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9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拉帕利靶向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因子[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B组患者总缓解率为55.10%(27/49),高于A组的38.78%(1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7.76%(43/49),高于A组的65.31%(3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SGF、VEGF及TNF-α、CRP、IL-8均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贫血、疲劳乏力、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拉帕利维持治疗Ⅲ~Ⅳ期EC疗效显著,且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 赵丽娜张俊丽韩海琼阎长平李佳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化疗
- 放疗通过缺乏氧诱导因子-1α及表皮因子生长受体相关通路抑制路易斯肺癌小鼠的肿瘤发展
- 2024年
- 目的:建立路易斯(Lewis)肺癌小鼠模型,并探究放疗对肿瘤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表皮因子生长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EGFR/PI3K/Akt)及缺乏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共计2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别的C57BL/6小鼠,通过腋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构建Lewis肺癌小鼠模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进行放疗,实验组在接种后第14天开始进行6MV-X射线放疗。放疗结束后处死,解剖,计算抑瘤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EGFR/PI3K/Akt及HIF-1α/VEGF信号通路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放疗的抑瘤率为43.44%,实验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低于对照组(0.669±0.042比0.273±0.076,t=15.798,P<0.05;22.24±1.37比16.83±2.06,t=13.375,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5.22±0.64比38.76±5.19,t=22.218,P<0.05),实验组的组织微血管密度低于对照组(21.56±2.48比12.25±3.04,t=8.220,P<0.05),实验组的瘤组织中EGFR/PI3K/Akt及HIF-1α/VEG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放疗可以显著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下调EGFR/PI3K/Akt及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表达。
- 陈飞李佳张鹏飞李智宇
- 关键词:肺癌血管增生放疗
-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护理对策
- 2008年
- 关伟华李佳
- 关键词:恶心呕吐护理对策肿瘤化疗消化系统症状胃肠道反应化疗效果
-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护理体会被引量:3
- 2006年
- 关伟华宁香珠王燕萍史秀燕李佳郭雪萍
- 关键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护理体会美罗华急诊入院入院诊断
-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护理对策
- 近年来,随着抗癌新药的不断出现和肿瘤化疗的合理应用,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许多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给病人造成痛苦。临床上,针对此类...
- 关伟华李佳
- 文献传递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及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及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BIU-87细胞分为实验组(分别加入300.00、150.00、75.00、37.50、18.75µl/ml复方苦参注射液200µl)和阴性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液),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并计算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20只BALB/c-nu雌性裸鼠膀胱灌注100μl细胞密度2×10^(7)/ml的BIU-87细胞悬液,建立膀胱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灌注BIU-87细胞悬液24 h后开始膀胱腔内灌注给药(100μl/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膀胱灌注苦参原液)、吡柔比星组(膀胱灌注1 mg/ml吡柔比星)、模型对照组(膀胱灌注等量的灭菌注射用水)、空白对照组(膀胱不灌注BIU-87细胞悬液且不给药);观察时间为90 d,观察并记录动物存活状况、膀胱湿重,计算成瘤率、肿瘤抑制率、生命延长率。结果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作用BIU-87细胞48 h,300.00、150.00、75.00、37.50、18.75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和阴性对照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027±0.006、0.065±0.010、1.695±0.105、2.387±0.017、2.427±0.134和2.721±0.080(F=742.67,P<0.05),各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组A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方苦参注射液对BIU-87细胞的IC50值为70.05µl/ml。观察90 d时,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柔比星组、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裸鼠膀胱湿重分别为(0.018±0.004)mg、(0.422±0.130)mg、(0.219±0.136)mg、(0.237±0.113)mg(F=14.01,P<0.001),裸鼠存活时间分别为(90±0)d、(54±12)d、(72±4)d、(69±8)d(F=18.53,P<0.001)。吡柔比星组和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对膀胱癌的抑制率分别为48.10%和43.84%,对裸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34.95%和29.53%。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抑制BIU-87细胞增殖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提高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抑瘤率,延长裸�
- 郭晋锋魏锦萍张红兵李佳
- 关键词:细胞增殖原位移植瘤复方苦参注射液膀胱灌注
- 新辅助短程放疗联合巩固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短程放疗联合巩固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近期、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150例,根据新辅助放化疗方式分为短程放疗联合巩固化疗组(研究组)和长程同步放化疗组(对照组),分别有71、79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T降期患者比例[71.8%(51/71)比55.7%(44/79)]、临床降期患者比例[66.2%(47/71)比49.4%(39/79)]、病理完全缓解率[21.1%(15/71)比8.9%(7/7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优于对照组(3年DMFS率:80.3%比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41);研究组和对照组无病生存(DFS)(3年DFS率:80.3%比78.5%)、总生存(OS)(5年OS率:91.5%比8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及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辅助短程放疗联合巩固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有效。
- 李怡霏陈明晓李佳
- 关键词:直肠肿瘤放射疗法化学疗法预后
- 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放疗的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接受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三维组,50例接受192Ir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二维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维组客观缓解率高于二维组[98%(49/50)比84%(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P=0.036)。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0%(30/50)比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P=0.003);三维组1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6%(13/50)比48%(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38)。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8%(34/50)比92%(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05);三维组2、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0%(25/50),4%(2/50)比2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9,P=0.040;χ^(2)=6.06,P=0.028)。三维组慢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4%(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14)。结论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较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疗效好,急慢性放射性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低。
- 李怡霏熊泽翼李佳
- 关键词:宫颈肿瘤
- 射频消融后辅助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后辅助改良FOLFOX6(m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在KRAS、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术后不可手术切除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确诊的KRAS、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14 d为一个周期,共6个周期;研究组患者给予RFA治疗后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因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4级胃肠反应退出研究;研究组患者2例因发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4级肝功能异常退出临床研究。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05%(20/37)、83.78%(31/37),高于对照组的28.95%(11/38)、60.53%(23/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27;χ^(2)=5.030,P=0.025)。研究组患者中位OS、中位PFS分别为23.5个月、14.6个月,长于对照组的19.2个月、10.5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63,P=0.015;χ^(2)=7.016,P=0.019)。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分别为(4.6±1.1)ng/ml、(35.6±5.3)U/ml,低于对照组的(9.5±1.5)ng/ml、(46.6±6.2)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532,P=0.016;t=7.561,P=0.023)。研究组患者的骨髓抑制、胃肠反应、感染、出血、乏力发生率分别为56.76%(21/37)、75.68%(28/37)、5.41%(2/37)、8.11%(3/37)、51.35%(19/37),对照组分别为50.00%(19/38)、65.79%(25/38)、2.63%(1/38)、2.63%(1/38)、42.11%(16/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558;χ^(2)=0.884,P=0.347;χ^(2)=0.001,P=0.981;χ^(2)=0.293,P=0.588;χ^(2)=0.644,P=0.422);研究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5.14%(13/3
- 李佳马晓捷王宇翔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射频消融
- 联合应用放化疗、腔内近距离治疗及热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化疗、腔内近距离治疗、热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放化疗序贯腔内近距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宫颈癌细胞中瘦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有效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无瘤生存、死亡等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总有效率(74.00%,148/200)高于对照组(53.00%,1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IGF2、瘦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GF2、瘦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年随访期间无瘤生存率(62.00%,124/200)、病死率(5.00%,10/200)均低于对照组(30.50%,61/200;17.00%,3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化疗、腔内近距离治疗、热疗联合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临床近、远期疗效。
- 李佳麻富卯
- 关键词: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腔内近距离治疗热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