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瑾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晶状体
  • 4篇植入
  • 4篇人工晶状体
  • 3篇植入矫正
  • 3篇角膜
  • 3篇TORIC人...
  • 3篇ACRYSO...
  • 2篇散光
  • 2篇术后
  • 2篇术前
  • 2篇内障
  • 2篇角膜散光
  • 2篇超声
  • 2篇超声乳化
  • 1篇多焦
  • 1篇多焦点
  • 1篇多焦点人工晶...
  • 1篇新月
  • 1篇衍射
  • 1篇翼状胬肉

机构

  • 9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李瑾
  • 4篇赵云娥
  • 3篇黄芳
  • 2篇李军花
  • 1篇喻芳
  • 1篇陈鼎
  • 1篇叶凌颖
  • 1篇毕延峰
  • 1篇黄和和
  • 1篇邢潇英
  • 1篇宫贤惠
  • 1篇肖天林
  • 1篇黄锦海
  • 1篇郑景伟
  • 1篇杨欣
  • 1篇祝雪宁
  • 1篇赵娟
  • 1篇成拾明
  • 1篇朱秋健
  • 1篇瞿佳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2008年浙...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全反视黄酸对豚鼠锥细胞视蛋白方向影响的研究
背景:光感受器和视蛋白的方向异常会对视力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光感受器的向光性决定了它朝向瞳孔方向的特性。研究者认为其方向是受视网膜局部调控的。但对具体机制并不
李瑾褚仁远
文献传递
暗光对豚鼠锥细胞视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暗光对豚鼠锥细胞视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二周豚鼠2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暗光组(n= 10),正常对照组按自然亮暗周期饲养,暗光组光照度为
李瑾褚仁远
文献传递
超声乳化术中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研究
李瑾赵云娥李军花黄芳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应用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的效果。方法:选择伴角膜散光度数1~2.5D的白内障患者16例(20眼),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观察术后1D、1W、1M裸眼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度数...
赵娟赵云娥黄芳李瑾
文献传递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和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视觉质量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区域折射型和全光学面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MIOL)在术后的主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收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共60人60眼:非对称区域折射型MIOL(MF30)为试验组,全光学面衍射型...
叶凌颖任东伟陈天予李瑾
关键词:视觉质量
Ⅱ期囊袋内和睫状沟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比较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囊袋内与睫状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05年9月至2011年8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收治的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患儿,能够坚持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共44例(60只眼)。收集资料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摘除的年龄、Ⅱ期IOL植入的年龄和眼轴、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屈光状态。视力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转换成LogMAR视力。术中囊袋能够分离且前后囊膜足以包绕支撑IOL的病例行囊袋内IOL植入术,否则行睫状沟IOL植入术。根据IOL植入位置的不同分为囊袋组22例(30只眼)和睫状沟组20例(30只眼)。囊袋组及睫状沟组的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人口资料及手术前后屈光相关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术后1周及1年的平均等效球镜在囊袋组为1.00D(-2.13—3.38D),0.69D(-2.25~2.38D),睫状沟组为0.00D,(-3.50—3.00D),-0.50D,(-3.25~2.5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P=0.31;Z=-0.53,P=0.60)。末次随访能够配合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者,囊袋组BCVA中位数(间距)为0.20(0.05,0.70),睫状沟组为0.20(0.05,0.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29)。两组间眼球震颤发生率囊袋组为33.3%(10/30),睫状沟组为63.3%(19/30),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P=0.02),斜视、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带状变形的发生率在囊袋组为36.7%(11/30)、3.0%(1/30)、10.0%(3/30),睫状沟组为23.3%(7/30)、3.0%(1/30)、13.3%(4/30),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视:
祝雪宁喻芳邢潇英赵云娥宫贤惠李瑾
关键词:晶体囊
1.8mm和3.0mm大小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泪膜影响的差异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CT,SD—OCT)和传统泪液评估指标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大小对白内障术后泪液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将44只眼分为A、B两组,A组(21只眼)行3.0mm常规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B组(23只眼)行1.8mm微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使用SD—OCT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II)、干眼症状评分(sx)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1周、1月及3月泪新月及其他泪液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下}目新月面积(LTMA)、总}目新月面积(TrMA)在术后1d和1周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Sx在术后1天、1周要高于术前(P〈0.05),tBUT、ST-Ⅱ在术后1周要明显低于术前(P〈0.05)。B组,sx在术后1d和1周评分要高于术前(P〈0.05),其余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B组术后1d的TTMA高于A组(P〈0.05);在术后1周,TrMA、LTMA、tBUT、ST—Ⅱ的结果B组要高于A组(P〈0.05),SxB组低于A组(P〈0.05);术后1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MA及TrMA与tBUT、ST-Ⅱ有良好的正相关性(P〈0.05),与sx有良好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1.8mm微透明角膜切口对泪液的影响要小于3.0mm常规透明角膜切口。
朱秋健陈鼎李瑾瞿佳
关键词:OCT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的短期观察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Acrysof Tof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早期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测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植入Acrysof Toric IOL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71只眼),观察其术前、术后的IogMAR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留散光、术后残留球镜、IOL轴位等.术后残留散光根据柱镜轴向分为散光全矫,残留斜轴散光(45°/135°±30°),残留顺规散光(90°±15°),残留逆规散光(180°±15°),并收集各类散光组中散光为0.50~0.75 D者的裸眼远近视力.随访3个月.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Friedman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裸眼远视力中位数:术前为0.80;术后3个月为0.20.散光中位数:术前为2.02 D,术前预计残留散光为0.34 D,术后3个月为0.67 D.IOL术后1 d定位和预计轴位差值为1.58°±2.30°.3个月时旋转1.63°±1.83°,96%旋转小于5.00°.未发现一例手术并发症.裸眼近视力中位数:散光全矫组0.50,残留顺规散光组0.50,残留逆规散光组0.21,残留斜轴散光组0.30;裸眼远视力中位数:散光全矫组0.10;残留顺规散光组0.26;残留逆规散光组0.15.残留斜轴散光组0.20;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提示:裸眼远视力,残留逆规散光组与顺规散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00),而与斜轴散光组,散光全矫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623;t=2.00,P=0.061);裸眼近视力,逆规散光组最佳,而且与顺规散光组,斜轴散光组,散光全矫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95,2.60,6.52,P分别为0.000,0.011,0.000).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Acrysof Toric IOL植入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预测的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术前角膜散光的方法.术后残留少量的逆规近视性散光可以在不明显影响裸眼远视力基础上获得较好的裸眼近�
李瑾赵云娥李军花黄芳黄和和郑景伟
关键词:散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翼状胬肉组织结构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德国海德堡视网膜激光断层扫描系统Ⅱ代与Rostock角膜模 块组成)对人眼翼状胬肉进行活体组织成像分析.方法 系列病例分析.采取2010年3月门诊就诊的翼 状胬肉患者中选择11例14只眼,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对翼状胬肉头部、颈部和体部进行检查,记录各部分图像,分析其组织形态特点.结果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到翼状胬肉头部两种上皮结构:一种是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包括浅表上皮细胞和深层上皮细胞.浅表上皮细胞呈边界高反光的不规则多边形,浅表上皮细胞间见核/浆比显著失调的不规则细胞,深层上皮细胞间可见大量成熟的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另一种是角膜上皮细胞,细胞间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头部角膜浅基质层可见一些基质细胞和层间走行的纤维组织.翼状胬肉颈部和体部的上皮细胞结构与头部胬肉上皮结构相似,颈部血管较正常结膜血管丰富,在头部形成栏栅样结构,未跨越透明角膜,同时可以看到血管中流动的血细胞.体部基质层清晰可辨,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走行与基质平面基本平行并相互交错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可见新生血管横跨其间.结论 活体共焦显微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组织观察方法,提供了翼状胬肉的活体、实时、动态的图像资料,是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结构的一种有效工具.
杨欣成拾明黄锦海李瑾毕延峰肖天林
关键词:翼状胬肉上皮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