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蓝玉

作品数:16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都柏林人
  • 3篇乔伊斯
  • 3篇文学
  • 3篇伍尔夫
  • 3篇教学
  • 3篇《都柏林人》
  • 2篇艺术
  • 2篇意识流
  • 2篇隐喻
  • 2篇詹姆斯·乔伊...
  • 2篇批评史
  • 2篇课程
  • 1篇导向教育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形成性
  • 1篇形成性评估
  • 1篇性学
  • 1篇学生创新能力

机构

  • 16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16篇李蓝玉

传媒

  • 4篇牡丹江师范学...
  • 3篇天津外国语大...
  • 2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外语研究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0
  • 1篇199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鬼屋探寻:优美与深刻——伍尔夫小说《闹鬼的房子》艺术特色分析
2007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闹鬼的房子》集中表现出凌空飘逸的人物形态美、写意风格的朦胧美、诗化创作的抽象美及其意识流写作的奇幻美。在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下,伍尔夫又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在诗歌的意象中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感受,认知自我存在的方式;在意识流的写作空间里寻求和感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上,《闹鬼的房子》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又呈现了深刻的主题,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李蓝玉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
日神的光辉与酒神的激情——《简·爱》创作中的两种艺术冲动被引量:1
2000年
李蓝玉
关键词:夏洛蒂
相对时间范畴研究——以文本《闹鬼的房子》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在《闹鬼的房子》中,伍尔夫打破西方诗学寻求时间同一性,即有序"绝对时间"秩序的文学传统。她通过能指时间的延展性建立现代小说的主体时间范畴,即"相对时间"。在诗学与时间意识的关系上,她关注时间与主体存在状态、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闹鬼的房子》的相对时间范畴体现出延展叙事时间的无序性、可逆性与共时性。伍尔夫的时间范畴重新界定时间与意识的关系,突出了意识的主导性与权利。人们应该在意识的时间、空间里寻找意义的所在,进而把握存在的本质。其实,相对时间就是说话人"在"与"是"的时间,是说话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李蓝玉
关键词:延展性
马蒂尼奇隐喻理论刍议
2012年
美国当代语言哲学家马蒂尼奇的隐喻研究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出发,涉及隐喻的基本概念、属性、真值等问题,揭示了隐喻与世界的关系。马蒂尼奇对隐喻的逻辑实证研究体现了复合论的研究特点,其研究深入、细致,具有语言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为隐喻的语言哲学认知作出了贡献。
李蓝玉
关键词:隐喻理论语言哲学
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被引量:8
2014年
目前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考核方式仍以终结性学业测试为主,测试的信度与效度低,其成绩难以真实、全面体现教学所需的反馈信息。此类考试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估都存在明显不足。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估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其中斯泰克的回应性评估模式可以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与调控,而档案袋操作是支持该模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可以提高课程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使教学过程的运行、管理、调控更科学、更有效,从而改变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李蓝玉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
人文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 体系建设被引量:7
2020年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又是其关键所在。要解决近年来英语专业在学科定位、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英语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与学科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内涵建设入手,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教育预期结果为导向,改变以往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主导的课程体系。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将英语人文知识与语言学习适度融合,并建立以英语人文知识为核心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突出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学、文化、国情学、语言学的专业核心教育。英语专业还应突破以往英语教育单一的西方人文视野,尝试建立中西文化互通与共建的课程体系,使之具有中国外语教育特色,以培养新时代服务国家与地区发展需求的优质英语专业人才。
李蓝玉
关键词:内容依托教学
《都柏林人》的出版:一位艺术家的执著追求
2007年
本文通过追溯《都柏林人》的出版经历,探寻这部现代主义著作问世的艰辛历程,从而考证乔伊斯执著的艺术追求和一位伟大艺术家在苦难和挫折面前的坚定信念。
李蓝玉
关键词:《都柏林人》出版执著追求
《都柏林人》研究在中国被引量:1
2018年
由于出版迟滞等诸多原因,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没有得到学界的应有重视。中国《都柏林人》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自80年代以来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纵观该领域研究,中国学者仍未能彻底走出西方文艺理论的藩篱,本土化研究相对滞后。此外,《都柏林人》研究在作品语言、文化内涵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也还留有诸多空白。为了进一步缩小中国《都柏林人》研究与西方的差距,并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更多研究共同体应该加入到本土化研究的队伍中来。
李蓝玉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劳伦斯小说中的生存意识与权力意识被引量:2
2000年
劳伦斯作为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他有天才般的远见卓识,他在生命的精髓中挖掘着人类永恒的价值。“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以某种哲学理论为背景结构主干,而这些理论又与活生生的生存体验和谐统一为一体。” 劳伦斯的第一部作品《白孔雀》以诺汀汉地区的农村为背景。
李蓝玉
关键词:文学评论小说权力意识
伍尔夫意识流写作中的音乐隐喻研究——以短篇小说《闹鬼的房子》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上对音乐的借鉴源于瓦格纳音乐理论与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同时也是她创作思想的反映。客观上,音乐隐喻的运用是意识流文学体裁的本体要求,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思维同构也使音乐隐喻的运用成为可能。在其短篇小说《闹鬼的房子》中,音乐隐喻是叙事声音和词语的音乐对位类比。它是意识流作品呈现人物意识活动的表现形态,能够建构意识流文本复杂的叙事结构。基于音乐对位法的音乐主导动机在作品中以循环模式不断演绎深化主题,使文本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达到统一。通过音乐隐喻,伍尔夫的这部意识流小说在诗学与美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李蓝玉
关键词:伍尔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