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彦明

作品数:51 被引量:183H指数:9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地震
  • 6篇地震台
  • 6篇震源
  • 6篇震源机制
  • 6篇台网
  • 5篇地磁
  • 5篇地震前
  • 5篇震前
  • 5篇发震
  • 5篇发震构造
  • 4篇地磁垂直分量
  • 4篇地电
  • 4篇地震台网
  • 4篇震级
  • 4篇烈度
  • 4篇北缘
  • 4篇M
  • 3篇地电阻率
  • 3篇地震烈度
  • 3篇震源机制解

机构

  • 51篇内蒙古自治区...
  • 7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上海市地震局
  • 4篇山东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福建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51篇杨彦明
  • 17篇戴勇
  • 12篇高立新
  • 9篇王磊
  • 6篇格根
  • 5篇张帆
  • 5篇查斯
  • 5篇梁莹
  • 5篇赵星
  • 5篇熊峰
  • 4篇陈婧
  • 4篇尹战军
  • 3篇刘芳
  • 3篇蒋长胜
  • 3篇赵文舟
  • 3篇张文韬
  • 3篇任静
  • 2篇张起
  • 2篇胡博
  • 2篇张晖

传媒

  • 10篇地震
  • 9篇地震地磁观测...
  • 4篇华北地震科学
  • 3篇华南地震
  • 3篇高原地震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山西地震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内陆地震
  • 1篇信息技术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城市建筑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的中国西部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任静李志强杨彦明任克新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
大地电场台站日变幅年度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直观展示大地电场日变幅年度变化趋势,获取多年尺度下数据变化形态及特征,选取2012—2015年,4个地电台网8个存在潮汐地电场变化的地电台站观测数据,进行去除台阶、异常数据及滤波处理,计算地电场日变幅。结果显示:(1) 2012—2013年大多数台站存在春冬低、夏秋高的日变幅趋势性特征;(2) 2014—2015年存在几种不同日变幅年度变化趋势,同时同一台站不同测道间日变幅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性,该变化趋势和差异性的存在可能与地下介质结构变化和介质的非均匀性有一定关系。
赵文舟马钦忠陈婧李伟周江南杨彦明
关键词:地电场日变幅
基于重力观测的巴颜喀拉块体强震震级模拟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以内蒙古乌加河地震台的连续重力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PET重力仪采样率较高的特点,分析了PET相对重力仪与JCZ-1甚宽带地震仪的波形相关关系及同震形变物理特征。通过模拟分析乌加河地震台PET相对重力仪记录到巴颜喀拉块体周围发生的6次7级以上强地震的同震P波、S波及面波与震中距离、震级的相关关系,得出一般震级模型、地应力波模型和S波P波幅度比模型公式。通过计算3种震级模型理论震级与实际震级的误差及相关系数R值,得到理论震级与实测震级标准误差达到0.04,R值达到0.99,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比分析理论震级与实际震级的误差与R值,揭示同震形变波形蕴含地球动力特征的物理机制。
熊峰杨彦明庞博张小艳王旭东杨红樱
关键词:同震形变
基于H-C方法的地震断层面快速识别方法研究——以2021-05-22青海玛多MS7.4地震为例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震后各机构给出的玛多M_(S)7.4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矩心(H-C)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在不需要参考余震情况下,快速识别地震破裂方向。18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利用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震后余震序列分布、区域构造应力场、烈度等震线以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验证断层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最终推断玛多M_(S)7.4地震断层面为NWW走向的节面Ⅰ、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为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显示是一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地震事件。
杨彦明刘兴盛任静戴勇张云赵文舟
关键词:发震构造
新疆伊犁及邻区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本文利用新疆伊犁及邻区温泉和克拉玛依红浅两个地磁台站2008年至2015年FHD分钟值观测数据,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计算方法,选取台站300 km范围区域内,震级M≥5.0的震例进行映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M5.0以上地震发生前后,温泉和克拉玛依红浅台站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上升"。异常持续总时间约为1~3年,地震发生在趋势性下降变化后的转折期或者恢复上升阶段,其中,6.0级地震异常持续总时间为2~3年,震前为1~2年。温泉台谐波振幅比异常存在较为明显的长周期向短周期迁移现象,意味着对应的未来地震震中距一般在100 km以上。温泉和克拉玛依红浅台均发现不同测项之间或者同一测项不同周期之间存在不同步现象,并且地震发生在同步性变差的阶段。
杨彦明高立新范晔李海清陆颖哲格根
关键词:地磁
2020-01-23四川石渠M S4.3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基于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采用gCAP反演方法解算四川石渠M S4.3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4°、倾角82°、滑动角11°,节面Ⅱ走向42°、倾角79°、滑动角171°;最佳质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为M W4.53。为测试震源机制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地壳速度结构、定位误差和数据质量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小。余震序列展布方向为NW向,主要分布在主震偏北东侧附近,发震断层具有向NE倾的趋势。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判断石渠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即长沙贡玛断裂,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杨彦明胡博戴勇张小艳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鲜水河断裂带
中国东部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研究
2022年
本文收集了1990—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180次地震等震线数据,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重新拟合了东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回归模型结果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在2个分区统计单元内(东北、华北地区与华中、华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不同,故而应进行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在我国东部地区,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显示本文两种方法的结果可较好地反映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选取吉林宁江M 5.7、湖北巴东M 5.1地震和河北唐山M 7.8地震的长、短轴及面积进行计算,通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的结果较同一区域或大区域的计算结果更精准,说明本文结果能反映出东部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破坏大的特征,适合用于该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本文给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震级范围为面波震级3.0~8.0,距离为0~660km。
任静李志强杨彦明李华玥黄帅堂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地震烈度
数字化前兆设备防雷技术应用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根据雷电危害的类型及台站不同设备的特点和布局,在充分分析雷电入侵观测系统途径的基础上,应用适用于数字化前兆台站的防雷技术,全面采取电源线路防护、信号线路防护、电磁屏蔽、接地等措施,可取得综合性防雷保护。通过对使用徕信防雷技术10个台站的防雷效果进行分析,说明综合防雷安全性效果明显。
熊峰查斯杨彦明赵星
关键词:雷电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被引量:11
2016年
收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MS 4.5以上地震目录,筛选具有完整等震线的地震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由此选取该地区15次中强地震事件33条等震线数据,采用线性反演方法,对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获得适用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结合华北地区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衰减关系符合本地区历史地震灾害分布地域性特点,对于震后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意义。
杨彦明戴勇张国清王磊赵星王杰民
关键词:地震烈度等震线线性反演最小二乘解
2020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M_(L)4.5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及发震构造分析
2024年
本文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_(L)4.5地震矩心的空间精细位置为40.131°N, 111.922°E,深度为13 km。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79°,倾角41°,滑动角-27°;节面Ⅱ为走向30°,倾角72°,滑动角-127°;矩震级MW3.98。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9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表明,主震震源参数为40.136°N, 111.858°E,震源深度为11.718 km;余震序列沿NW—SE方向双向扩展,地下破裂长度约为4.6 km;深度剖面显示,主震位于余震区中部,主破裂同时向上和向下扩展,深度分布范围为4~17 km。利用Hypocenter-Centroid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20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余震序列分布、区域构造应力场及三维地壳结构等研究结果,推断和林格尔M_(L)4.5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沿NW向延伸的隐伏断裂。本次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带正断分量的事件。地震发生于地壳内波速高低转换的过渡区,位于偏高速体一侧。综合分析认为,流体物质的涌入是引发2020年和林格尔M_(L)4.5地震的关键因素,而复杂的断层结构不仅为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且控制着地震的发生及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
杨彦明苏淑娟王磊
关键词:发震构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