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恩寰

作品数:19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4篇艺术
  • 3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审美
  • 8篇艺术
  • 7篇美学
  • 2篇心理学
  • 2篇艺术交流
  • 2篇艺术学
  • 2篇社会
  • 2篇审美功能
  • 2篇审美教育
  • 2篇情感
  • 2篇美学思想
  • 2篇教育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情感
  • 1篇道家
  • 1篇道家美学
  • 1篇杜夫海纳
  • 1篇心理
  • 1篇学科
  • 1篇学术思想

机构

  • 18篇辽宁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杨恩寰
  • 1篇董侠
  • 1篇韦拴喜
  • 1篇方明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辑刊
  • 4篇美与时代(美...
  • 3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美与时代(创...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锦州师范学院...
  • 1篇党政干部学刊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0
  • 1篇1987
  • 1篇198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毛泽东同志认识论学说的三对范畴被引量:1
1984年
【1】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把认识作为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来研究;其二,是把认识过程又看作一个依赖于实践而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既是作为个体的认识过程,又是作为人类认识的过程。对前者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属于心理学;而对后者进行宏观分析研究,则属于哲学认识论。毛泽东同志主要侧重在宏观分析,紧密结合人类历史实践,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阐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部《实践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论。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石,对认识过程作了系统的科学阐述,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上是首创。他把实践观点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
杨恩寰董侠
关键词:感性认识心理学毛泽东同志
审美与艺术的界限和关联
2012年
无论是在现当代西方,还是在当代中国,在美学界和艺术学界,都有相当一批学者以艺术学的观点和事实去论证美学,或以美学的观点和事实去论证艺术学。美学与艺术学始终纠缠不清,甚至混然不分,这种缺乏学科自觉意识的现象级大地阻碍了美学与艺术学这两种学科的发展。当然,从学科联系、渗透、融合的角度讲,学科之间的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过这种趋势必须建立在学科意识清楚、界限比较分明的基础之上,而不能"综合"成一种不伦不类、说也说不清的东西。
杨恩寰
关键词:艺术学审美美学
美学问题随想被引量:1
2010年
科技、工具"理性"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科技活动、工具操作的"目的理性"即所谓实践活动的指向目标、预期的结果;一是指科技活动、工具操作所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方式、方法,以及可能违反这些规则、程序、方式、方法的理性警示。只有"目的理性"才可能是科技活动、工具操作造成消极、破坏性后果的原因。美学界学人给予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作为人类精神家园以很高的评价,不过应指出一点,审美境界不管怎样超越主客二分,达成"天人合一",也仍然是想象、假象及其体验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生存的实际真实。劳动自由是才现实地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才是真实的"天人合一",才是真正实现对"主客二分"的超越。造形、构象是审美、艺术、生产都具有的创造活动,这就是审美、艺术、生产所以相通、相容的根据所在。
杨恩寰
关键词:美学问题随想人类精神家园审美境界
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
2005年
超功利的审美文化与重功利的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两种方式,难以互相消解,却可以互相借重,可以互渗,互补,互动。
杨恩寰
关键词:超功利互渗非功利性审美需要另一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学解读
2010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思想,其中涉及很多问题。本文以《手稿》述说的人类解放和发展进程所经历的阶段和环节为线索,就其中涉及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哲学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主要包括"类的生活"和"类的本质"问题,人作为"类的存在物"转变为人的"自我异化的存在物"的问题,外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重要的是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手稿》确定并论述,作为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通过创建的社会"共同体"和塑造的"社会的人"即"完整的人",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并且把社会"共同体"和"社会的人"评断为实现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实现和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最后,本文对《手稿》给予的启示做了一个简要的评说。
杨恩寰
关键词:私有财产自我异化自然主义人本主义
艺术与社会文明被引量:2
1999年
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效应,对实现人性建构和文明建设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论述这个问题,首先应从对艺术功效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起。其一,从精神文化整体或宏观上着眼,艺术文化确实是一种手段或媒介,就是说通过艺术实现另外的目的,如培养和提...
杨恩寰
关键词:审美态度艺术交流审美效应道德情感
艺术学与美学的学科分界——就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走向独立的历程去考察被引量:11
2001年
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走向独立的历程 ,始终存在着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 ,需要一种自觉的学科意识对这些问题加以疏理、辨析、界定 。
杨恩寰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美学哲学美学科学美学
杨恩寰学术思想自述被引量:3
2013年
我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既是偶然的机遇,也是一种内在志趣追求的结果。上中学时,我就对人文学科非常感兴趣,至今这种兴趣仍未稍减。20世纪50年代初,我考入东北人民大学行政系,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读到二年级就参加了工作,在此期间对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兴趣浓厚。在短暂的工作之后,1954年,我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杨恩寰
关键词:学术思想人文学科
杜夫海纳美学三题议被引量:1
2010年
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杜夫海纳所提出的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在于感性的意义",审美经验的机制是一种"交感思考"的模式,"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实践的两种基本方式"三个命题分别对于我们把握美的对象,研究审美经验的运作机制以及理解技术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融通具有积极合理的启示价值。但是,若从艺术(艺术作品)不同于审美(审美对象),审美对象与美的对象应有所区别以及技术对象并非来自抽象概念,而与技术造型直接相关等角度出发去考察,杜夫海纳的这三个命题便具有了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地方。
杨恩寰
关键词:艺术作品审美知觉审美对象审美化
当代中国美学建设与现代西方美学的引进被引量:1
1987年
一建设当代中国美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就是说,必须显示出中国民族文化思想、美学传统的延续性。就美学来说,所谓中国特色,不是仅指语言的民族形式,也不是仅指中国美学思想材料作为例证,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审美经验的基本特质,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以及美学概念、范畴的基本含义。当代中国美学必须对它们给以新的解释,充实到自己体系中来,并继承、吸收中国美学传统中的一些好方法,如训估、评点、诠释等等。中国美学思想源远流长,丰富而深刻,却又缺少那种理性的明确性,往往给当代中中国美学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戊戌变法前后,王国维、蔡元培借助西学曾对中国美学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但并没有取得重大建树。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人开始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中国美学。
杨恩寰
关键词:现代西方美学美学建设道家美学美学概念艺术社会学审美心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