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道明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海洋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中华鲟
  • 4篇水族
  • 4篇水族馆
  • 3篇驯养
  • 2篇养殖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鱼
  • 1篇血细胞
  • 1篇循环水
  • 1篇养殖环境
  • 1篇养殖密度
  • 1篇鱼类
  • 1篇鱼类养殖
  • 1篇摄食
  • 1篇水鱼
  • 1篇饲养
  • 1篇人工饲养
  • 1篇细胞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力

机构

  • 6篇北京海洋馆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6篇杨道明
  • 5篇危起伟
  • 4篇张晓雁
  • 3篇刘鉴毅
  • 2篇张辉
  • 2篇朱永久
  • 2篇杨德国
  • 2篇陈细华
  • 2篇张艳珍
  • 2篇栾钢
  • 1篇郑跃平
  • 1篇杜浩
  • 1篇张先锋
  • 1篇胡维勇
  • 1篇李罗新
  • 1篇沈丽
  • 1篇杨静
  • 1篇周文军
  • 1篇王彦鹏
  • 1篇蔡经江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海洋世界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族馆养殖中华鲟血细胞指标的变化被引量:3
2019年
血细胞是临床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外周血细胞组成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超过30龄、18龄、16龄、15龄、11龄、7龄和4龄共7个龄组,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腺快速发育前后以及处于疾病前后血细胞指标变化,希望应用于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外周血红细胞总数(RBC)平均为(5.56±1.19)×10^11/L,18龄和11龄与其他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超过30龄组血细胞比积(HCT)和血红蛋白(HB)值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0.05);2)白细胞总数(WBC)平均为(16.53±4.94)×10^9/L,18龄与4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中各类型白细胞平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大淋巴细胞(LLYM)5.26%±3.95%、小淋巴细胞(SLYM)77.74%±11.73%、嗜中性粒细胞(NEU)9.40%±7.98%、嗜酸性粒细胞(EOS)1.90%±2.06%和单核细胞(MON)5.50%±4.00%,超过30龄和4龄间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后,红细胞总数、血细胞比积和白细胞总数较发育前均显著增加(P<0.05),血红蛋白值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5)疾病中华鲟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P<0.05)并伴随红细胞各指标降低,白细胞数增加幅度达90%,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变化(P<0.05)。中华鲟快速发育阶段及疾病状态的血细胞组成不同,血细胞密度的变化以及分类计数的差异可及时判断中华鲟健康状况,结果对中华鲟的健康评价与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张艳珍杜浩王彦鹏栾钢杨道明胡维勇危起伟
关键词:中华鲟
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中华鲟的摄食促进被引量:3
2007年
2006年1月13日~7月15日,研究了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摄食促进效果。研究表明,经人工繁殖后的中华鲟身体较虚弱,在人工环境下无主动摄食行为。野生中华鲟对投洒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天然饲料均无摄食反应,水下直接喂食天然饲料的效果依赖于中华鲟主动摄食能力的恢复,而采用导管喂食方法可以实现中华鲟的被动摄食,摄食量由76g逐步增加至382g,20d后开始出现主动摄食行为,日食量逐步上升至1822g并趋于稳定。导管喂食过程中健康状况也逐步得到改善,胸围和腹围开始提高,主动摄食后健康状况得到彻底改善。实验表明产后野生中华鲟的体能恢复有望在水族馆较好的环境条件中得以实现。
张晓雁刘鉴毅危起伟杨道明周文军蔡经江杨静
关键词:中华鲟产后恢复水族馆驯养
野生中华鲟水族馆驯养观察被引量:4
2006年
2005年4月3日~7月31日期间以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野生中华鲟的生存.
刘鉴毅张晓雁危起伟张辉杨道明朱永久陈细华杨德国
关键词:中华鲟驯养水族馆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g逐渐增加至2000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刘鉴毅张晓雁危起伟张辉杨道明朱永久陈细华杨德国郑跃平
关键词:中华鲟驯养水族馆
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以北京海洋馆驯养的野生和子一代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2.7、2.4、2.0kg/m3的循环水环境中,中华鲟的泳层分布改变,体型小的中华鲟变化最大。3种密度环境对中华鲟食欲未有明显影响,对野生中华鲟和F1-1998的泳速和呼吸频率也未有明显影响。2.7kg/m3的密度下,F1-1998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下降,而丙二醛水平上升。在养殖密度为2.7和2.4kg/m3的水环境时,水体悬浮总细菌数量持续大于8 000cfu/100mL,年龄大的中华鲟,包括野生中华鲟和F1-1998中华鲟细菌感染。同期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氨/铵、亚硝酸盐和浊度稳定,硝酸盐、磷酸盐和总细菌随养殖密度下降而降低,溶解氧、酸碱度上升,各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硝酸盐、磷酸盐、总细菌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实验表明,使用循环水养殖中华鲟,环境负荷对水体微生物和养殖鱼免疫力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推荐最佳养殖密度为2.0kg/m3。
张晓雁李罗新危起伟张先锋沈丽张艳珍杨道明栾钢刘健伟
关键词:中华鲟养殖密度循环水人工饲养免疫力
家庭观赏鱼类养殖(淡水篇)
2004年
在老北京,鱼、虫、花、鸟是皇亲贵族平日玩赏的娱乐消遣,尤其养鱼更是顶级的消遣非一般人轻易玩得起的。而目前随着国内改革开放,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家庭中摆放一组鱼缸饲养观鱼已不再是奢侈的事了。看鱼悠闲地在水中游嬉会使人心情得以放松,尤其在北方因为气候干燥,屋内摆放一个鱼缸还可以增加湿度减少屋内的燥热感,众多原因使养鱼爱好者日益增多,但养鱼毕竟是门技术,如何养好鱼使鱼健康地生活在水族箱中就是本文所要谈的内容了。
杨道明
关键词:观赏鱼养殖淡水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