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
- 作品数:25 被引量:132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韧带组织培养模型选择及腺病毒转染的实验研究
-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炎症紧密相关的慢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病,以往研究证实肌腱附着点异常骨化是其病变基础,成纤维细胞在致炎性因子作用下的成骨转化在AS病理性骨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1-3]。已有的研究[4-8]显...
- 李虎李儒军曹宸喜柯岩林剑浩陶可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去分化强直性脊柱炎腺病毒病毒转染
- 过表达CKLF1促进AS髋关节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转化
-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炎症紧密相关的慢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病,以往研究证实肌腱附着点异常骨化是其病变基础,成纤维细胞在致炎性因子作用下的成骨转化在AS病理性骨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
- 陶可李儒军曹宸喜柯岩林剑浩李虎
- 关键词:趋化素样因子1成纤维细胞病毒转染
-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被引量:2
- 2015年
- 目前,针对膝关节病所致严重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这一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手段也存在诸多并发症,术后感染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术后感染是导致人工关节手术失败和翻修手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需要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特别是在高龄患者中。
- 柯岩林剑浩
-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高龄患者关节畸形生活质量
- 人工髋膝置换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TKA,THA)是治疗晚期髋、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临床10年随访的结果显示,其有效率达92%~98%。然而,疼痛,既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也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疼痛也是骨关节科的一个普遍的、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经久不愈的疼痛,预示手术可能失败。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慢性持续疼痛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在大方向分类上,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有许多一致性,同时在一些具体原因上也有一定相关性,故将两者合并回顾。
- 徐远坤柯岩林剑浩
-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膝关节置换手术膝置换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病变
- 塞来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评估塞来昔布对TKA术后早期疼痛、炎症反应、功能康复、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给药组及对照组,术后持续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48 h。给药组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而对照组未应用此药物。比较两组的疼痛评分、双侧腿围差值,双侧皮温差值、术后早期反应指标,KSS评分、WOMAC评分及SF-12评分和患者自我满意度CASI评分等临床功能指标,以及外周血及关节滑液检测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术后早期给药组的疼痛评分、双侧腿围差、双侧皮温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早期两组患者KSS评分随时间推移均显著增加(P<0.05),给药组的KSS评分、WOMAC评分及SF-12的躯体部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给药组的患者满意度CASI评分在术后2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RP持续明显升高,至术后48 h达峰值,尔后下降,至术后6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在术后24 h、48 h及2周时,给药组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外周血中检测到IL-6和Il-8均显著低于关节滑液,仅为关节滑液中的1/10~40。给药组关节滑液的IL-6和IL-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KA手术围手术期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不仅缓解疼痛,还可降低术后早期反应,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
- 柯岩刘强王锴林剑浩
- 关键词:塞来昔布全膝关节置换术疼痛术后早期
- 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至2021年11月在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5例(59髋)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患者资料,按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及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组(简称机器人组);其中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均采用常规手术,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分别接受常规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余患者均为单髋手术。常规组30例(32髋),男16例(17髋)、女14例(15髋),年龄(56.56±9.33)岁(范围36~76岁);机器人组27例(27髋),男10例、女17例,年龄(55.41±10.90)岁(范围24~79岁)。术前记录Harris评分,并通过X线片测算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和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远程通信图像及音频信号传输的平均延迟时间为(172.28±36.58)ms,数据包丢失率为1.08%。术后24 h测量FO和LLD,并测算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Harris评分。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FO、LLD、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9±2.43)个月(范围6~19个月)。两组术前FO、LLD、Harris评分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126.41±12.78)min,较常规组的(88.81±8.8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1,P<0.001)。两组FO较术前增加,LLD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器人组LLD为(0.63±0.65)cm,小于常规组的(1.15±0.7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06);两组术后FO、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术后Harris评分机器人组为(69.00±12.33)分,高于常规组的(62.31±1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39);机器人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为19%(5/27)、常规组为9%(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522)。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
- 柯岩李志昌罗松曲珠王睿康邢丹林剑浩
- 关键词:大骨节病机器人手术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策略
- 目的 更多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加上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将会带来更高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而其处理充满挑战,需要深入全面的探讨治疗策略的制定。
- 李志昌林剑浩李儒军柯岩
- 关键词:假体周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翻修
- 与膝关节疼痛相关的功能障碍及常规治疗措施的调查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调查膝关节疼痛给农民带来的功能障碍负担和当地医疗诊治情况.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12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利用扩大免疫规划整体抽样的方法,以内蒙古武川县当地50岁以上农业人口1030名为对象.参与调查者在完成已设计好的骨关节炎问卷后接受双膝负重半屈曲后前位X线检查.结果 在接受膝关节X线检查的1027名中,513名(50%)反映其膝关节在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有1个月出现过疼痛,其中109名(21%)患者有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Kellgren/Lawrence分度≥2).通过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及腰疼情况的校正,可以看出膝关节疼痛与完成行走、爬10层楼、弯腰、做保洁工作和下厨等活动的困难程度关系密切.在513名有膝关节疼痛的参与者中,在影像学上是否出现疾病改变与有无无法忍受的疼痛(36%相对于59%),是否活动受限(39%相对于64%),是否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78%相对于88%)以及在过去的12个月中是否就医(33%相对于59%)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 农业人口重体力劳动者的膝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明显相关.有疼痛症状者十分依赖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较少诉求外科手术治疗.
- 林剑浩康晓征Marlene Fransen李虎柯岩王志强Yuqing ZhangSteve Su
- 关键词:膝关节患病率
- 血清学炎性因子在假体周围感染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通过检测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关节翻修手术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动态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探讨其在诊断假体周围感染中的临床意义与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接受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160例,符合美国肌肉与骨骼肌感染协会(MSIS)制定的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为感染组,不符合者为非感染组,测量患者的血清中CRP、ESR、hs-CRP及IL-6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ROC-AUC)分析评估各指标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意义与价值。结果血清学炎性指标CRP、ESR、hs-CRP及IL-6水平感染组较非感染组高(P<0.01),其AUC值为0.89(95%CI:0.83,0.94)、0.88(95%CI:0.82,0.93)、0.90(95%CI:0.84,0.95)及0.92(95%CI:0.89,0.96)。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L-6与CRP或hs-CRP平行试验联合诊断PJI敏感性高(敏感性分别为100.0%(93.9%,100.0%)和98.3%(90.9%,100.0%)),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结论 CRP、ESR、hs-CRP和IL-6对于假体周围感染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其中IL-6的诊断价值可能更高。联合诊断能提高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敏感性或者特异性。CRP与IL-6联合或者hs-CRP与IL-6联合对于排除假体周围感染临床意义更大。
- 李章来张宝庆张宝庆陈逸凡王启柯岩李儒军柯岩钟群杰侯云飞刘强李虎
- 关键词:血沉白细胞介素6假体和植入物
-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学龄儿童大骨节病X线阳性病例的现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调查2017年和2020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学龄儿童大骨节病X线阳性病例现况,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择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大骨节病历史病情最严重的洛隆、边坝、八宿县作为目标地区,以7~12岁在校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2017年和2020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学龄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病例情况,对受试者摄右手正位X线片,依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进行X线诊断。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分别独立阅片,通过加权Kappa值和百分比一致率评估组内及组间一致性。计算2017年和2020年大骨节病的X线检出率,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大骨节病X线病例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结果2017年昌都市7~12岁儿童中接受基线横断面调查者5711人(平均年龄9.2岁,女性占比48.0%),其中大骨节病X线阳性者28例,年龄性别标准化患病率为0.527%;2020年接受二次横断面调查的受试者共计6771人(平均年龄9.3岁,女性占比49.5%),其中大骨节病X线阳性者9例,年龄性别标准化患病率为0.13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年龄[OR=2.439,95%CI(1.299,4.580),P=0.006]、女性[OR=8.157,95%CI(1.016,65.528),P=0.048]是大骨节病X线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西藏地区高海拔的大前提下,较高的居住地海拔是其保护因素[OR=0.995,95%CI(0.990,0.999),P=0.032]。结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学龄儿童的大骨节病X线检出阳性率处于极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2020年已经达到了历史病区的标准。考虑到目前无阳性体征患儿,说明当地大骨节病已基本消除。
- 高嘉翔李虎张立毅何子豪杨子逸李志昌王锴柯岩刘强张舒成晓波柴帅孟召洋洛松曲珠孙李鹏李群伟龚弘强林剑浩
- 关键词:儿童大骨节病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