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兆祥
- 作品数:49 被引量:4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学事业费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天祝高寒草地三线镰孢的分离鉴定及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按30 m的梯度将海拔2 880~3 360 m分为16个采样点,在同一海拔高度按照"Z"字形取样,共取5个点,对16个采样点的土样混匀后以根残体分离法在镰刀菌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镰刀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Nelson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212个镰刀菌菌株中,有5个菌株为三线镰孢(Fusarium tricinctum).随机选取2株三线镰孢菌株进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TZh-4-3-7和TZh-11-5-2与GenBank上登记的6个新西兰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6%.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菌株TZh-4-3-7和TZh-11-5-2与以上6个F.tricinctum菌株均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本研究采用的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验证了利用形态学鉴定镰刀菌的准确性;将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应用于三线镰孢的鉴定中,拓宽了鉴定途径,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并了解了三线镰孢在天祝高寒草原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丰富了我国草原镰刀菌资源库,为进一步探讨镰刀菌与草原退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郭成李金花柴兆祥
- 甘肃中部地区禾谷镰孢的变异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为掌握禾谷镰孢在甘肃中部地区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从根部表现有坏死和叶鞘发褐的小麦幼苗的不同部位.小麦地土壤及玉米籽粒.玉米茎秆上分离禾谷镰孢,并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Nelson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43个镰刀菌菌株中,有14 个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孢,均从玉米茎秆上分离到,小麦根部.小麦叶鞘.小麦地土壤.玉米籽粒中分离到的镰刀菌中未见禾谷镰孢.将禾谷镰孢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后,发现14 个禾谷镰孢菌株产生子囊壳的数量不同,为2-90个.在以Fg16为引物的PCR 反应中,随机选取的11个禾谷镰孢菌株都产生0.41kb的PCR 产物,而6个对照菌株都产生0.50kb的片段,证明引物Fg16可以区分禾谷镰孢菌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以Tri13为引物的PCR 反应显示,11个禾谷镰孢菌株以及3 个中国对照菌株都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而3个澳大利亚对照菌株产生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
- 李金花纪莉景柴兆祥Knight T EBurgess L W
- 关键词:禾谷镰孢子囊壳真菌毒素TRIPCR
- 白兰瓜果腐病优势病菌鉴定及其产孢条件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危害白兰瓜果腐病的镰刀菌经鉴定为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 Nees)。碳、氮源对产孢量的影响较大,以乳糖、氯化铵产孢最好,棉子糖、甘氨酸不利于产孢。F.lateritium在pH4.98-9.18均能产孢,但以pH6.24产孢最多。在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种类的组合试验中,F.lateritium产生孢子的最佳条件为:植物组织(配方2:muskmclon seed 50g,agar 20g,distil water 1000mL)培养基,紫外光处理2h后于20-25℃暗培养。
- 柴兆祥李金花李敏权樊小军
- 关键词:镰刀菌产孢条件
- 连作马铃薯土壤指示性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 李金花方子森柴兆祥王蒂沈宝云李惠霞刘玉汇杨宏羽
- 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马铃薯根际土壤可分离真菌数量和种类、细菌数量、欧氏杆菌数量均不呈规律性变化;但镰刀菌菌株及其优势种菌株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同一生长季的不同生育阶段,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出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 关键词:
- 关键词:马铃薯土壤微生物学细菌
- 转基因抗旱耐盐及抗病马铃薯新品系培育研究
- 王蒂张俊莲李金花司怀军王丽秦舒浩柴兆祥张峰张金文杨宏羽刘玉汇余斌
- 《转基因抗旱耐盐及抗病马铃薯新品系培育研究》课题是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项目编号:GNSW-2006-01,2006年6月-2009年6月,20万元),由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及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
- 关键词:
- 关键词:马铃薯
- 中国木霉新记录种俄罗斯木霉的分离鉴定及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黑痣病菌的拮抗作用被引量:7
- 2014年
- 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国营条山农场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围土样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为国内木霉新记录种。将其有伤接种马铃薯块茎,发现其对马铃薯块茎无致腐能力。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优势病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和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效果,其拮抗系数均在0.70以上,证明其具有较好生防应用潜力。
- 崔岩王蒂柴兆祥李金花余斌
- 关键词:马铃薯连作拮抗作用
- 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种质根和根颈腐烂病抗病性研究被引量:28
- 2003年
- 通过对10个苜蓿品种人工接种和不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处理,研究了各品种幼苗根部和叶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并探讨了酶活性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论接菌与否,苜蓿品种间幼苗根和叶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幼苗叶部不接菌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的抗性达到显著正相关。而经过接菌处理的幼苗根中,或接菌处理后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虽与种质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苜蓿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可以作为种质对该病抗病性的评价指标。
- 马静芳李敏权张自和柴兆祥
- 关键词:苯丙氨酸解氨酶抗病性苜蓿尖孢镰刀菌
- 中国腐霉新记录种Pythium heterothallicum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被引量:9
- 2010年
- 2007年9-10月,在甘肃兰州、张掖等地采集玉米、豇豆、葡萄、白菜等作物收获后的耕作层土壤,采用花瓣诱导和组织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土壤腐霉菌。对腐霉菌株经菌丝先端切割法纯化培养后,以形态和培养特性为基础进行了初步鉴定,发现有7株腐霉菌的形态学和培养特性一致。以其中的P3-1A为代表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和β-tubulin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将这7个菌株鉴定为Pythium heterothallicum,该菌为中国新记录,异宗配合种。通过土埋法,对玉米、番茄、黄瓜等3种作物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腐霉菌对玉米具有致病性,可引起根腐、根尖变褐、茎基腐等症状,抑制植株生长,使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的矮化,但对番茄、黄瓜未见有明显为害。
- 甘辉林柴兆祥楼兵干李金花
- 关键词:卵菌
- 35个马铃薯品种对镰刀菌干腐病优势病原的抗病性评价被引量:35
- 2012年
- 为合理利用抗源,用菌株混合接种法分别接种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以DPS2000数据处理系统对接种块茎第15天腐烂斑的半径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探讨35个马铃薯品种对镰刀菌干腐病优势病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以接种接骨木镰刀菌的块茎其腐烂半径原始数值不转换、接种茄病镰刀菌的块茎其腐烂半径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转换、聚类方法均采用欧式距离、最长距离法,其聚类效果与接种结果的吻合度最好。接种接骨木镰刀菌后,以欧式距离21作为最佳聚类距离分割点,将试验品种分为11个抗病品种、17个中抗品种和7个感病品种;接种茄病镰刀菌后,以欧式距离3.0作为最佳聚类距离分割点,将试验品种分为13个抗病品种、14个中抗品种和8个感病品种。
- 陈红梅李金花柴兆祥郭成王蒂
- 关键词:马铃薯抗病性茄病镰刀菌系统聚类分析
- 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鉴定被引量:15
- 2002年
- 通过对甘肃定西县一年生紫花苜蓿白粉病蜡叶标本上的白粉菌的显微观察和计测,该菌闭囊壳直径85.5~128.3 m,平均直径95.7 m。每个子囊壳附属丝平均数量为27条,多数为20~30条。每个子囊壳含子囊6~8个,多数为6个,子囊大小为85.5m32.1 m。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4个,绝大多数为2个。167个子囊孢子计测结果,大小为32.1~21.4 m。附属丝褐色,多数基生,少数侧生,菌丝状,长度为子囊壳直径的0.6~1.6倍。经鉴定苜蓿上的白粉菌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
- 李敏权张自和柴兆祥李金花骆惠生
- 关键词: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