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镝敏

作品数:14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先天性巨结肠
  • 4篇结肠
  • 4篇巨结肠
  • 4篇护理
  • 3篇手术
  • 3篇静脉
  • 3篇患儿
  • 2篇新生儿
  • 2篇术后
  • 2篇胃管
  • 2篇胃管法
  • 2篇小儿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状态
  • 1篇延续护理
  • 1篇婴儿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机构

  • 12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梁镝敏
  • 7篇陈凤华
  • 3篇何小玲
  • 2篇陈惠贤
  • 1篇曹闯
  • 1篇文楚玲
  • 1篇梁玲玲
  • 1篇卜淑娟
  • 1篇方文
  • 1篇郑小金
  • 1篇潘燕

传媒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续护理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为心理状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为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42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出院时给予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的常规指导,即饮食指导、肛门功能锻炼、定期扩肛、不适时随诊及定期复查等指导。实验组除出院时给予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的常规指导外,还实施系统的出院后延续护理计划。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延续护理后6个月,实验组患儿品行问题、多动指数2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一多动及焦虑4项因子得分均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实施延续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行为心理状态。
梁镝敏陈凤华何小玲
关键词:延续护理健康教育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改良Y形固定胃管法在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
2013年
目的:探讨改良Y形固定胃管方法在婴幼儿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放置胃管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良Y形固定胃管方法,比较2组患儿胃管脱出率和局部皮肤溃烂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胃管脱出率和皮肤溃烂发生率分别为17%和13%,对照组胃管脱出率和皮肤溃烂发生率分别为40%和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改良Y形固定胃管的方法优于传统胃管固定方法,避免了婴幼儿胃管易脱出及重置胃管的不适感,减少了局部皮肤溃烂发生率。
陈凤华梁镝敏
关键词:胃管固定婴幼儿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种不同灌肠法的效果评价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种不同灌肠法的效果评价。方法将7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回流灌肠法进行灌肠;实验组则实施系统的改良回流灌肠方法(应用负压引流瓶加自制肛管扶托固定,配合护理手法顺着结肠的走向轻柔按摩下腹部,必要时改变体位,进行回肠灌肠)。观察2组患儿术前平均灌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洁肠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术前平均灌肠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洁肠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回流灌肠法可减少术前灌肠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且洁肠效果好。
梁镝敏陈凤华何小玲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
4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前后的主要护理措施及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患儿48例临床资料。结果平均住院时间9天,无病例死亡,术后切口裂开1例,并发肺炎3例,复发1例,出现感染性休克1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整复失败后的唯一补救措施,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患儿康复的重要保证,减少并发症,对急性肠套叠患儿恢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陈惠贤梁镝敏梁玲玲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护理
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寻找减轻患者疼痛的最佳静脉穿刺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清醒病人600例,在手背同一部位接受静脉输液(均由笔者一人操作),以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向左、向上、向右为标准分三组进行观察,用疼痛WHO数字分级法进行评分,同时统计各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向左组及斜面向右组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斜面向上组(P<0.01),成功率也较高(P<0.01)。结论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向左或者向右,不仅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时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梁镝敏卜淑娟
关键词:静脉穿刺疼痛
综合护理干预对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尿道狭窄及感染发生的效果。方法将160例尿道下裂术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80例)接受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术前3天用日舒安洗液1∶20浸泡会阴部,手术中采用优拓包扎阴茎创口,术后积极予镇痛抗勃起通便措施,并用生理盐水5 ml加庆大霉素8万U从尿道支架管滴入,生理盐水冲洗尿管保持尿管通畅,用0.5%碘伏加生理盐水湿润阴茎敷料拆除加压包扎阴茎敷料,然后予红外线照射阴茎切口。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尿瘘、尿道狭窄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尿道狭窄及感染的发生。
郑小金文楚玲梁镝敏
关键词:尿道下裂尿瘘护理
50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2000年
报道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护理体会。强调重视术前肠道准备、营养状况及术后加强监护,做好呼吸道、饮食、引流管、肛门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梁镝敏潘燕方文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护理肠道疾病
抚触对腹股沟疝术后患儿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抚触对腹股沟疝术后患儿躁动的程度和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生理反应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78例腹股沟疝术后患儿分为抚触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患儿躁动的程度和心率、呼吸、血压、SaO2生理反应指标及复发率。结果:抚触组比对照组患儿躁动的程度和心率、呼吸、血压、SaO2等生理反应的影响明显减轻,复发率明显减少。结论:抚触对患儿的早日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梁镝敏陈凤华
关键词:抚触腹股沟疝复发率
两种不同插胃管法对新生儿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两种插胃管法对新生儿舒适度的影响,以降低患儿的不适感。方法将130例小儿外科需胃管置入的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鼻腔插入胃内,另一组采用经121腔插入胃内,对两种不同插入法的不舒适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胃管经口腔插入比经鼻腔插入的不适感低(P〈0.01)。结论采用经口腔插入胃管能降低新生儿的不舒适感。
梁镝敏陈凤华
关键词:新生儿插胃管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灌肠生理盐水用量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灌肠生理盐水的合适用量。方法将63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21例,观察A组每次灌肠量为150ml/kg体质量,观察B组每次灌肠量为200ml/kg体质量,对照组每次灌肠量为100ml/kg体质量。观察三组患儿第1次灌肠前和最后1次灌肠后血电解质指标,术中由同1名主刀医生采用盲法按标准对灌肠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观察三组患儿肛周红肿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A、B组与对照组比较,灌肠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后肛周红肿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P<0.05,P<0.0125);观察A组灌肠舒适度显著优于观察B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灌肠前后血电解质指标无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每次灌肠生理盐水用量宜以150ml/kg体质量计算,可提高灌肠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且不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并提高灌肠舒适度。
陈凤华梁镝敏曹闯
关键词: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灌肠生理盐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