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波
-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尼雅粟特语文书所见龟兹及塔里木盆地早期南北交通
- <正>1993年,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93A27(即英国考古和探险家斯坦因当年发掘过的N37遗址),发现了一个麻绳扎着的小包(编号93A27FI:3),其外露部分有清晰的墨迹。众所周知,尼雅遗址出土了非常多...
- 毕波
- 古代于阗的一种织物——白氎被引量:8
- 2018年
- 根据汉文传世文献记载,古代于阗的衣物用料种类多样,如丝、毛等均在和田出土的汉文、于阗文及其他胡语文书有所印证。不过,玄奘所记于阗棉织物"白氎",在出土文书中却一直未见其踪。本文指出,"白氎"可能对应的就是于阗语文书中的pe'mīnai thau。根据其词源为*pa2ma-"羊毛",学者最初将这一于阗语词汇释作"毛布",即一种毛织物。近年来又有学者将其释作"",即一种丝织物。本文指出,尽管该词源自于"羊毛",但可能并不能按通常情况理解为毛织物,"毛"可能是用以表示棉织物毛茸茸的特征,正如"氎"构字虽然亦有"毛",但可以确定是指棉织物。现有材料表明,于阗在7世纪中叶前后似乎尚未开始种植棉花,当时的于阗很可能和汉地相类似,称棉布为"毛布",故而采用词源为"羊毛"的词造出了和汉文"毛布"同样的词pe'mīnai-thau。
- 毕波
- 关键词:织物出土文书
-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英译本评介
- 2013年
- 此书即是中国学者所熟知的中华书局“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法国学者戈岱司(Georgecoedb)编、耿异汉译的《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下文简称《辑录》)一书的英译本。
- 毕波
- 关键词:英译本古文献辑录作家中国学者
- 隋唐长安坊市胡人考析被引量:3
- 2010年
-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坊制。唐中期以前,中国城市是坊市制格局,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彼此严格分离。本文主要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分析了隋、唐时期长安坊市胡人聚居区的形成与分布情况,以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提供借鉴。
- 毕波
- 关键词:隋唐时期胡人
- 隋代大兴城的西域胡人及其聚居区的形成被引量:2
- 2011年
- 作为结束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来分裂局面之后出现的统一王朝,隋、唐两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位居当时东西方最强大的帝国之列,吸引了诸多外来民族人士前来。特别是作为帝都的大兴城(长安城),对于西域地区的胡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长安生活的外来胡人虽数量众多,但并非杂乱无序,而是在特定区域基于自身的民族身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因素日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胡人聚居区。对于唐代长安生活的西域胡人及其聚居区,前辈学者已做过不少研究,但对于唐以前隋代在大兴城生活的胡人的居住格局,则鲜有人论述。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探讨隋代胡人在大兴城的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一点认识。
- 毕波
- 西域出土唐代文书中的“贯”被引量:3
- 2012年
- "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量词,但其用法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对唐代西域地区出土胡语、汉文文书中相关例证的分析,考察了"贯"的用法。文章指出,尽管"贯"的意思是1000文,但西域地区发现的唐代文书表明,通常情况下只有钱数大于等于10000文时才会用"贯"。文章还从"贯"的使用初步考察了中原货币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
- 毕波
- 关键词:唐代
- 粟特语基督教文献研究近况被引量:4
- 2014年
- 粟特语(Sogdian)是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Samarkand)周边地区曾经使用的一种古代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通过该地及其以东地区发现的写本、题铭为人所知。文本梳理了近几年在中国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绿洲发现的粟特语基督教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一些写本在语言学方面颇具价值,它们提供了难懂单词词义的例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粟特语以及粟特文书写的非基督教文献;另一些则在了解叙利亚文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保留了存世的叙利亚文写本中所没有的文献及读物。此外,还有一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吐鲁番绿洲基督教教团的性质及其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
- 尼古拉斯.辛姆斯-威廉姆斯毕波
- 关键词:粟特语
- 新发现安优婆姨双语塔铭之粟特文铭文初释被引量:6
- 2020年
- 安优婆姨塔铭是目前所知的第三方汉文—粟特文双语铭文,本文对这一双语铭文的粟特文部分作初步释读。粟特文铭文的主要内容是安氏的籍贯、经历、宗教信仰和卒葬地等,亦包含家人对其离世的哀恸之情。安氏是源自粟特地区安国的胡人妇女,其家族入华后著籍凉州姑臧,开元年间迁居长安,在那里接触并信仰了隋唐时期佛教宗派之一的三阶教。基于信仰的原因,卒于长安的安氏最终葬于终南山,立塔于三阶教祖师信行塔旁。以上内容同样也出现在汉文铭文中,但两种语言的铭文在个别语句上表述稍有不同,粟特文铭文在具体细节上也更为丰富,且有些语句未见于汉文铭文。
- 毕波辛维廉
- 关键词:安氏三阶教
- 粟特人在于阗--以中国人民大学藏粟特语文书为中心被引量:2
- 2022年
-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13件粟特语文书,是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粟特语文书。这组粟特语文书年代可能为8世纪末,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文书和内容最长的一封商业书信,考察了粟特人在于阗王国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粟特人与于阗社会汉人、于阗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的互动,以及这些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由此揭示出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粟特人在沟通不同地区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古于阗社会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
- 毕波
- 粟特人在焉耆被引量:5
- 2020年
-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 毕波
- 关键词:粟特人祆教佛教摩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