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志群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水分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2篇植被
  • 2篇酸雨
  • 2篇群落
  • 2篇类型区
  • 2篇冠层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模型
  • 1篇遥感信息模型
  • 1篇叶片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植被区
  • 1篇植物
  • 1篇森林群落
  • 1篇生态水文
  • 1篇生态修复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交通部公路科...

作者

  • 8篇杨胜天
  • 8篇温志群
  • 5篇王玉娟
  • 3篇宋文龙
  • 3篇白晓辉
  • 3篇高芳
  • 2篇曾红娟
  • 1篇刘昌明
  • 1篇王树东
  • 1篇田雷
  • 1篇盛浩然
  • 1篇李茜
  • 1篇刘伟
  • 1篇蔡明勇
  • 1篇王雪蕾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E...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河黑山峡无植被区的地表组成物质遥感信息模型
2009年
下垫面物质组成是土壤侵蚀模型最主要的输入参数。应用遥感技术提取无植被地区下垫面物质组成信息对于研究大面积土壤侵蚀是非常重要的。黄河黑山峡地区地形复杂,加之裸土、沙漠和岩石光谱的相似性与复杂性,使遥感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地形起伏、岩石风化及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石质山地纹理明显。综合了光谱和纹理信息特征,本文提出光谱归一化方法,并将归一化的光谱与纹理信息相结合构建了石质山地指数(RMI),应用归一化光谱进一步得到沙漠指数(DI),实现石质山地、沙漠与裸土分离。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信息提取的精度。
王树东杨胜天温志群曾红娟王玉娟
关键词:遥感模型土壤侵蚀
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区生态修复绿水资源消耗量定量模拟被引量:3
2011年
绿水的确定和有效利用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配置和生态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在"绿水"概念界定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水文理论的绿水资源消耗量定量模型,并以大柳树水利工程区为研究对象,对工程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绿水资源消耗量进行定量模拟,得到研究区绿水资源消耗量现状时空结构特征,进而得到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消耗定额,确定生态修复措施下工程区的绿水资源消耗量。结果表明:(1)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区绿水资源消耗量受降水影响明显,50年代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增加到降低的变化趋势;(2)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消耗量差异明显:林地最大,其次为农用地;(3)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区不同水平年绿水资源定额,其中枯水年:林地341.2 mm,灌丛241.1 mm,草地200.8 mm,农用地291.5 mm;丰水年:林地444.4 mm,灌丛306.1 mm,草地271.2 mm,农用地399.9 mm;平水年:林地370.3 mm,灌丛295.3 mm,草地250.6 mm,农用地360.6 mm;(4)根据各水平年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定额以及工程区生态修复方案,利用面积定额法得到工程区各生态修复措施需水总量及工程区各分区生态修复绿水资源消耗量。
王玉娟杨胜天曾红娟温志群
关键词:生态修复
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EcoHAT系统开发及应用被引量:22
2009年
水循环模拟系统(Hydro 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简称HIMS)的开发已为水循环模拟提供了综合的模拟工具.本文为扩展HIMS系统的应用,紧密集成RS/GIS技术,自主开发了生态水文模拟系统(Ecohydrological Assessment Tool,简称EcoHAT),对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模拟.该系统以基本的生态水文过程为基础,集成了参数管理、RS参数反演、模型定制工具、GIS分析等工具,实现了区域尺度的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EcoHAT在我国黄河流域典型地区、贵州酸沉降地区及北京官厅水库库岸带等地区的应用,表明EcoHAT系统能有效模拟和分析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刘昌明杨胜天温志群王雪蕾王玉娟李茜盛浩然
关键词:生态水文分布式模型遥感
贵州典型喀斯特灌丛草坡类型区土壤水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对贵州龙里灌丛草坡类型区2005—2006年度土壤水分及局地小气候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并通过相关分析等手段对土壤水分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致呈现出三起两落的趋势,12—2月和9—11月为土壤水分缓慢积累期,2—4月和8—9月为土壤水分强烈消耗期,4—8月随着雨季的来临,降水量大,使得土壤水分迅速增加,为雨季土壤水分补充期;2)通过对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及其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到,雨季,土壤水分体积分数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而在非雨季,温度是主要的控制因子,偏相关系数达0.851(P<0.01),其次为相对湿度,偏相关系数为0.733(P<0.01),而与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25、0.241(P>0.05);3)通过对下垫面状况各异、气象条件基本一致的各实验点土壤水分规律的研究,发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与地表植被覆盖状况有着重要的关系.
王玉娟杨胜天温志群田雷
关键词:土壤水
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物冠层叶片遭受酸雨直接伤害的模拟实验与效应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在贵州龙里地区开展降雨连续监测,依据监测结果,配置不同pH值梯度的模拟酸雨;选择杨梅、油茶等10种贵州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对植物叶片开展模拟酸雨喷淋试验;并利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观测喷淋前后叶片的光合作用,研究酸雨对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物叶片的直接伤害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pH值5.0和4.0的模拟酸雨基本不会影响供试树种冠层叶片的光合作用;pH值3.0的模拟酸雨使小果红椿、枫树冠层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程度地升高,升高率为11.03%和0.62%,其他树种效果不明显;②pH值2.0的模拟酸雨使供试树种冠层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其中小果红椿、枫树、白栗和香叶树尤为明显,降低率为28.32%、30.32%、12.21%和11.37%;pH值2.0的模拟酸雨使小果红椿叶片出现可见直接伤害,叶缘和脉间出现黄白色斑点,有穿孔,其他树种未发现可见直接伤害症状.研究表明,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植物叶片出现可见直接伤害的酸雨pH值阈值在2.0~3.0之间;同时,在酸雨对叶片造成可见直接伤害之前,存在隐性直接伤害,对叶片造成隐性直接伤害的酸雨pH值阈值为3.0.依据试验结果,从研究区监测数据分析,目前酸雨对该区植物冠层叶片的直接伤害有限.
宋文龙杨胜天温志群白晓辉高芳
关键词:酸雨
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的酸雨淋溶特征及缓冲作用被引量:15
2010年
在贵州龙里地区开展酸雨模拟实验,并进行天然降雨连续监测,采集马尾松、灌丛冠层穿透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降雨中主要阳离子浓度依次为NH4+>Ca2+>K+>Na+>Mg2+,降雨pH值大于6.0时,降雨中NH4+含量降低,Ca2+占优势;降雨中主要阴离子浓度依次为SO42->NO3->Cl-;冠层穿透雨与降雨相比,Na+、K+、Ca2+、Mg2+、Cl-、NO3-、SO42-和有机酸富集,特别是K+、Ca2+、SO42-和有机酸富集倍数最大.②森林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体现在酸雨中H+与树叶组织中的盐基阳离子发生交换反应,淋出K+、Mg2+、Ca2+等阳离子,减少了酸雨中H+含量.Na+相对惰性,在降雨和穿透雨中的含量变化不大;K+、Mg2+、Ca2+的淋出是冠层缓冲降雨酸度的主要原因,其中K+和Ca2+作用最突出,其次是Mg2+.③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的缓冲作用随降雨pH值而变化.对pH值接近3.0的强酸性降雨,经过冠层形成的穿透雨pH值大于降雨,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依次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对4.0灌丛>马尾松林;对pH值大于6.0的非酸性降雨,经过冠层后被酸化,穿透雨pH值小于降雨;穿透雨pH值基本在4.0~6.0范围内.
宋文龙杨胜天温志群蔡明勇白晓辉高芳
关键词:酸雨穿透雨淋溶
典型喀斯特灌丛草坡类型区土壤水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以贵州省红枫湖、龙里灌丛草坡类型区为定位研究区域,选取灌丛、草地和玉米地3种植被类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中重要过渡类型——灌丛草坡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1)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也不同。从降雨过后初始含水量大小来看,玉米地>灌丛>草地;从递减率来看,玉米地>灌丛>草地;(2)草地土壤水分递减速率小于灌丛,其保水性强,因此,典型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生态与其它地区不同,呈现出一种"自适应性"现象。
杨胜天王玉娟温志群吕涛
关键词:土壤水分
典型喀斯特植被类型条件下绿水循环过程数值模拟被引量:13
2010年
绿水对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从绿水循环过程入手,综合考虑冠层截留过程、土壤水分运动过程和植被蒸散发过程,建立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的绿水循环过程模型。模型在小型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和长时段监测数据的验证下,依托遥感和GIS手段,扩展到区域尺度,模拟了研究区2005年10月~2006年3月的绿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绿水占了降雨量的87.4%,大部分降水通过冠层截留、蒸散发和入渗转化为绿水,供给生态用水。(2)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绿水循环存在重要差异,随着喀斯特生态恢复和植被类型改变,生态系统把更多的降雨转化为绿水,即转化为生态用水。(3)模拟时段内的绿水贮存量呈增大趋势,不易发生干旱,是"春旱"和"夏旱"前绿水补充的重要时段。
温志群杨胜天宋文龙白晓辉高芳刘伟
关键词:冠层截留土壤水分蒸散发绿水喀斯特地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