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为

作品数:48 被引量:253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海岸
  • 7篇风化
  • 5篇全新世
  • 5篇老红砂
  • 4篇地貌
  • 4篇发育
  • 3篇粒度参数
  • 3篇花岗岩
  • 3篇华南海岸
  • 3篇化学风化
  • 3篇海滩岩
  • 3篇发育模式
  • 3篇风暴潮
  • 3篇风沙
  • 3篇插值
  • 2篇地貌特征
  • 2篇沙丘岩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生态

机构

  • 48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徐州师范大学
  • 2篇广东省生态环...
  • 2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地理研究...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西藏大学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48篇王为
  • 15篇吴正
  • 9篇黄日辉
  • 7篇许刘兵
  • 7篇黄山
  • 5篇刘韫
  • 5篇赖宜讯
  • 5篇刘志鹏
  • 4篇林志海
  • 3篇周尚哲
  • 3篇许峰宇
  • 3篇曾昭璇
  • 3篇谭惠忠
  • 2篇梁明珠
  • 2篇吴志峰
  • 2篇李炳元
  • 2篇叶春
  • 2篇陈科景
  • 1篇吴超羽
  • 1篇朱照宇

传媒

  • 9篇热带地理
  • 7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地理学报
  • 5篇中国沙漠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理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地理信息世界
  • 1篇2007年全...
  • 1篇全国地貌与第...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文昌沿海老红砂沉积组构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本文通过对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研究了海南文昌沿海老红砂的沉积组构特征,认为老红砂沉积组构特征虽然变化较大,但仍有自己的展布特征,根据磁性的有无能轻易地把它与滨海沉积区别开来,其沉积组构特征与风成砂丘的沉积组构相似.深入细致地开展老红砂与滨海沉积、风成砂丘沉积组构特征的对比研究,对于说明老红砂的搬运介质、力源和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许峰宇王为
关键词:老红砂磁化率各向异性沉积组构
汕头市礐石花岗岩地貌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1
2024年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礐石花岗岩石节理的性质和礐石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下产生的风化作用,是形成礐石花岗岩地貌的基本因素;礐石地区花岗岩山体主要分为石蛋山、峰林山、馒头山3种类型;洞穴可划分石核洞,崩塌洞穴,裂隙洞和龛4类。
邱明昆王为温小浩陈敏王晨冯静
关键词:花岗岩地貌
论珠江三角洲河网的人为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文章论述了珠江三角洲河网的发育、演变过程和整治方案。由于人类活动影响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西、北两江下游放射状河系支汊淤断及消亡 ,使西、北两江正干均成为单一水道 ;在两江汇流区内又受绥江三角洲南展而分离开来 ,只留一条狭窄的小河涌 (思贤 )连接 ;由于北江正干的淤积、西江正干刷深 ,使古代 (唐代以前 )西江合北江同流向东流入番禺 (广州 )的形势大变 ,形成江水反向西流入西江 ,西江水不能过入广州。由此 ,西、北两江合成的珠江三角洲主体网河区成为浅水狭窄的小河区 ,以往主要干流多不复存在 ,生态环境日益变劣。因此 ,需要修复河网。关键是把西江大量优质水源 (沙少、污染少 )引回 ,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 ,北江水源也需截流使其不再西流入西江 ;开通北江大堤沿途防西水的闸门 (如芦苞、西南、沙口等闸 ) ,以便通水通航 ;在思贤建立新型分水闸 ,可将西。
曾昭璇王为朱照宇欧阳婷萍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广东大峡谷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被引量:23
2007年
对广东中新世夷平面上大布河强烈下切的广东大峡谷源头河段的227处壶穴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壶穴的形成与发育只与河床局部的地质、地貌、流水特征有关,其形成始于河床床面薄弱处和三角(撞击)坑;壶穴形态受构造节理控制;壶穴发育过程中,深度与口径间有很强的(对数)正相关关系;壶穴发育过程中,其形态和流水作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在下切强烈的河段,作为河床下切的侵蚀形式之一,壶穴形成既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能充分发育,而且难以长期保留。以统计方法定量地研究河流壶穴有助于解决广东第四纪环境的有关争论。
王为黄山梁明珠
关键词:统计学
计算机绘制粒度分布曲线的插值方法被引量:1
1999年
张力样条是在三次样条函数中加入张力系数而构成。根据相同的粒度数据用两种方法在计算机上所作的粒度分布曲线图形的对比,显示出张力样条方法比三次样条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消除了插值曲线的不必要的摆动,在保持曲线平滑的前提下,能更准确地表达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用张力样条结合将离散点连成光滑曲线的阿克玛方法进行插值,使复杂的粒度分布曲线的插值同时保持准确性和平滑性,在沉积物粒度的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方面有明显的意义。
王为
关键词:计算机插值法沉积物
海岸壶穴与风化坑的成因差异及证据——以广东沙扒镇和庙湾岛海岸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风化坑和壶穴都是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其形成原因和形态完全不同,但容易被误解和混淆。广东西部沙扒镇海岸和珠江口外庙湾岛海岸同时发育了风化坑和海岸壶穴。近年来我们对两处地区进行了考察,从地貌学、沉积学、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等各个方面对风化坑和海岸壶穴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岩石(火成岩和变质岩)上均能形成风化坑或海岸壶穴,各种证据显示风化坑形成于岩石表面积水的风化作用,海岸壶穴则是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1)风化坑可以形成于高潮线以上的各个高度平坦的岩石面上,平均高潮线以下不能形成风化坑,而海岸壶穴可形成于平均高潮面之下,其形成高度不超出高潮面;2)海岸壶穴与风化坑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如不同的侧壁形态、底部、口径边缘及宽深比等;3)海岸壶穴中堆积物颗粒磨圆度和分选度好于风化坑中颗粒;4)风化坑内堆积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均高于附近地面岩石的CIA值,而风化坑内堆积物中矿物的英长比高于地表岩石的英长比,但CIA值和英长比均不能区分海岸壶穴和风化坑中的堆积物;5)风化坑内颗粒含大量的粘土矿物,而海岸壶穴中无粘土矿物;6)风化坑和海岸壶穴的堆积物具有显著不同的化学元素迁移特征。
王为许刘兵林志海刘志鹏段茹萍陈科景黄日辉刘韫赖宜讯
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冲击影响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南昆山上坪—中坪景区为例被引量:7
2008年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以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上坪—中坪旅游活动景区为例,选取了景区内观音潭和三仙溪鸣两个停车场以及9个有代表性的游径横断面,利用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的方法,对土壤样品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含量、pH值和土壤质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旅游践踏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
叶春李渊妮王为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冲击
南海北部长湾风暴潮贝壳堤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被引量:4
2010年
南海北部长湾贝壳堤是一典型的风暴潮成因贝壳堤。该贝壳堤的横向、纵向露头和钻孔所显示的地层结构、层理特征、粒度特征、14C测年、物质组成、贝屑种属生境及当地风暴增水高度和地壳升降幅度表明:①贝壳堤由风暴沉积组成,是风暴潮增水期间海岸沉积物堆积的结果,由于堆积在平均高潮面之上,增水退却后不受正常天气下波浪的影响得以保存;②理想剖面由下而上分4个部分:潮滩堆积、激浪带堆积、增水面下波浪堆积和增水面上波浪爬高堆积,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分别代表贝壳堤向上增长的各个阶段的沉积环境和风暴作用方式;③风暴潮贝壳堤与非风暴潮贝壳堤不仅在发育过程,而且在沉积结构、粒度特征、贝屑种属、堆积部位、堆积高度及环境意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王为李平日谭惠忠许刘兵黄山
关键词:贝壳堤发育模式
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的高度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1年
海岸平台之所以能指示海面的高度,是因为海面在岩石海岸上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古海蚀平台远高于珠江口内外现代海岸的现代海蚀平台,但普遍认为其高度仍在现代海岸动力范围之内,并且被作为判断全新世地壳升降或海面变化的依据.从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岩体力学等几个方面对造成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表明:古今珠江三角洲河口湾内平均高潮高度的差异最大不超过0.3m;在广东海岸的波浪条件下,因波浪差异或海岸岩石强度差异造成的海蚀平台之间的高度差异均不足0.3m.但野外实测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古今海蚀平台高度差异在1m以上,因此上述因素不是形成古今海蚀地形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多年潮汐统计数据则显示,广东各地海岸高于3m(珠江基面)的风暴潮至少要50年才有1次,几十年一遇的特大高潮和出现频率极低的特大波浪没有足够的时间塑造相应的高海蚀平台和海蚀穴.因此,珠江三角洲古海蚀遗迹的高度已超出现代海面的动力作用范围,更不是风暴潮波浪作用的结果,只能是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的结果,但如何准确地鉴别构造的作用,还原海面下降幅度,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王为吴超羽许刘兵韦惺黄山
广州和深圳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应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计算广州和深圳1997、2001年两个年度区位商,对两市近年来城市经济基础的变化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广州的制造业实力有所增强,第三产业的服务输出功能却有不同程度下降,总体上广州大部分行业仍具有比较优势;深圳的城市经济基础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优势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金融业。
叶春王为
关键词:城市经济基础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