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怡 作品数:33 被引量:224 H指数:8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自身免疫性肝炎5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学及组织学特征,为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50例AHI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查和肝脏组织学特征。结果50例AIH患者男女比例为1︰11.5,发病年龄为52.3±13.8岁。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临床表现以乏力(72.0%)、黄疸(56.0%)、纳差(50.0%)为主。生化检查结果示高转氨酶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及自身抗体阳性(抗核抗体90%,抗平滑肌抗体18%,抗肝肾微粒体抗体6%,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体8%,周围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32.0%)。22例接受肝穿刺的AIH患者肝组织学均呈活动性慢性炎症表现,其中界面炎/碎屑坏死100%,浆细胞浸润63.6%,明显的小叶内炎症54.5%,桥接坏死54.5%,小叶内融合性坏死45.5%,玫瑰花结样结构45.5%,假小叶形成31.8%。共32例患者接受规律免疫抑制治疗,其中24例(75.00%)达到完全应答,3例(9.38%)达到部分缓解,6例(18.75%)出现复发。结论 AIH患者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需综合生化、免疫学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做出诊断。该病对糖皮质激素应答良好,早期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王倩怡 石晓燕 欧晓娟 王泰龄 贾继东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理学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2年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2年的疗效。方法对初治的慢性乙肝32例(慢性乙肝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10例(肝硬化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1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应用ADV治疗2年,治疗前和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ALT等生化指标及HBVDNA等病毒学指标。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ADV治疗1年和2年时,3组ALT的复常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时慢性乙肝组HBVDNA水平下降的中位数为5.9log10U/ml,肝硬化代偿期组为6.2log10U/m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2.9log10U/m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比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代偿期组差。结论接受ADV治疗2年的慢性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毒学应答差。 尤红 吴晓宁 王倩怡 马佳丽 王美娟 王蕊 陈景寿 欧晓娟 马红 张福奎 王宝恩 贾继东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抗病毒药 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AIH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MA滴度情况分为AMA阳性组(AMA滴度≥1∶80,n=9)和AMA阴性组(AMA滴度<1∶80,n=52)两组。比较AMA阳性组和AMA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分析AMA阳性AIH患者治疗及预后。结果AMA阳性组患者与AMA阴性组患者在年龄[(57.6±9.9)岁vs.(57.2±10.5)岁],性别(女性比率88.9%vs.82.6%)、抗核抗体阳性率(100%vs.100%)、免疫球蛋白G[26(20.6~27.5)g/L vs.25.8(21.5~28.6)g/L]、免疫球蛋白M[15.2(12.7~24.1)g/L vs.12.5(0.8~17.9)g/L]和血清球蛋白[(40.4±7.0)g/L vs.(42.7±8.9)g/L]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A阳性组AIH患者较AMA阴性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0(133~254)U/L vs.239(170~522)U/L,P=0.16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60(96~296)U/L vs.289(165~541)U/L,P=0.028]以及总胆红素水平[23.7(20.9~41.3)μmol/L vs.43.0(21.3~113.5)μmol/L,P=0.190]更低,但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A阳性组所有AIH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均获得完全应答,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PBC的特征表现。结论AMA阳性AIH患者与AMA阴性AIH患者相比在性别、年龄、免疫学、生化学特点上无明显差异。AMA阳性AIH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未进展至PBC。 段维佳 吕婷婷 陈莎 王倩怡 王晓明 王宇 欧晓娟 李淑香关键词:肝炎 自身免疫性 抗线粒体抗体 抗sp100和抗gp210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诊断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抗sp100和抗gp210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的研究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诊治的90例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和(或)组织学符合PBC的患者,收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抗gp210和抗sp100检测,并对其中接受熊去氧胆酸[13~15 mg/(kg·d)]治疗的66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变化,并按治疗1年后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将患者分为生化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比较两组抗gp210和抗sp100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抗gp210和抗sp100在90例PB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0/90)和13.3%(12/90),在AMA-M2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6%(4/14)和1.4%(2/14)。抗gp210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相比,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4.9±6.0)、(38.1±4.9)g/L,P=0.009]和胆碱酯酶[分别为(5.4±2.4)、(6.5±2.2)k U/L,P=0.032]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态酶、总胆红素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gp210和抗sp100的阳性率在熊去氧胆酸生化应答组(17.7%,33.3%)和无应答组(9.5%,5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gp210阳性可能与PB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段维佳 欧晓娟 马红 王晓明 王宇 赵新颜 王倩怡 贾继东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2010年 姜彬 王倩怡 谢琰臣 王得新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青霉胺 锌 肝移植 评价声辐射力脉冲成像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纤维化的效能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比较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和瞬时弹性成像(TE)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方法研究回顾性纳入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肝穿刺病理明确诊断为NAFLD的患者,在肝活检1周内分别应用ARFI和TE检测肝脏硬度;以病理作为金标准,采用曲线下面积(AUROC)比较两种技术对NAFLD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ARFI测定值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1例NAFLD患者,中位年龄为49岁,平均BMI为25.2 kg/m^2。对肝纤维化分期F0、F1、F2、F3和F4的患者,ARFI所得肝脏硬度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0 m/s、1.4 m/s、1.5 m/s、1.9 m/s、2.5 m/s;TE所得的肝硬度值中位数分别为5.0 k Pa、6.8 k Pa、9.8 k Pa、12.0 k Pa、23.1 k Pa。两种技术所得肝脏硬度值与肝穿刺病理纤维化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1和0.798(P<0.001)。ARFI诊断F≥1、F≥2、F≥3、F=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0.880、0.885、0.925,诊断界值(cut-off)分别为1.16、1.50、1.86、1.92 m/s。TE诊断F≥1、F≥2、F≥3、F=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912、0.909、0.918,cut-off值分别为5.2、7.3、11.9、16.5 k Pa。多因素分析显示,ARFI测得的肝脏硬度值与气球样变、甘油三酯、血小板有关。结论 ARFI和TE诊断NAFLD患者中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类似,可作为诊断NAFLD患者中肝纤维化程度的可靠手段。 王民 刘婷婷 王晓明 杨霄霄 罗文萍 段维佳 赵新颜 王艳 欧晓娟 王倩怡 王宇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非病毒性肝病诊疗指南更新以及新药研发进展 被引量:1 2012年 近年来,随着生化、免疫及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非病毒性肝脏疾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贾继东 王倩怡关键词:非病毒性肝病 新药研发 诊疗指南 影像技术 肝脏疾病 成人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症4例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成人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cro-AST)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成人macro-AST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macro-AST血症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病至确诊时间为1-7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孤立性血清AST升高,且已排除各种急、慢性肝病、心脏疾病、肌肉疾病及风湿免疫病。应用聚乙二醇沉淀聚合物法测定4例患者的聚乙醇沉淀活性为89.7%-97.8%;应用冷藏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AST活性经冷藏后均明显下降(降幅为55.5%-93.1%)。经过10-36个月的规律随访,所有患者健康状况均良好。结论macro-AST血症是孤立性AST升高的少见原因,可见于健康人群,提高对该病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的认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及治疗,减少误诊率。 王倩怡 禹铮 王宇 赵新颜 欧晓娟 贾继东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1 2015年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良好为特点。简要介绍了AIH的流行病学概况、临床特点以及近年来在AIH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强调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王倩怡 贾继东关键词:肝炎 自身免疫性 伴重度融合坏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病理及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和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肝脏慢性炎性疾病。以转氨酶、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升高,自身抗体阳性为典型临床表现。肝穿病... 苏雨 孙小怡 王倩怡 何晓荻 丁蕾 赵新颜 贾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