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元

作品数:157 被引量:1,041H指数:1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21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1篇天文地球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热带
  • 24篇台风
  • 21篇降水
  • 19篇气旋
  • 18篇热带气旋
  • 18篇暴雨
  • 17篇气候
  • 10篇地形
  • 10篇切变
  • 10篇值模拟
  • 9篇中尺度
  • 9篇数值模拟
  • 9篇风能
  • 8篇风能资源
  • 7篇气象
  • 7篇梅雨
  • 7篇海表
  • 6篇多普勒
  • 6篇环流
  • 6篇参数化方案

机构

  • 144篇南京大学
  • 2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2篇上海市气象局
  • 9篇中国气象局
  • 8篇解放军理工大...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教育部
  • 4篇南京工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沈阳市气象局
  • 3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江苏省气象科...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辽宁省气象台
  • 2篇淮河流域气象...
  • 2篇沈阳中心气象...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作者

  • 157篇王元
  • 20篇宋金杰
  • 16篇伍荣生
  • 10篇明杰
  • 9篇舒守娟
  • 8篇汤剑平
  • 8篇李艳
  • 7篇储惠芸
  • 7篇吕晶晶
  • 7篇诸葛小勇
  • 6篇潘益农
  • 6篇徐昕
  • 5篇赵坤
  • 5篇陆春松
  • 5篇徐昕
  • 5篇白莉娜
  • 5篇郭传江
  • 5篇唐晓文
  • 4篇梁红
  • 4篇牛生杰

传媒

  • 18篇南京大学学报...
  • 15篇气象科学
  • 11篇气象学报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大气科学
  • 3篇气象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海洋学报
  • 3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气象与减灾研...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天然气工业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10篇2010
  • 11篇2009
  • 12篇2008
  • 16篇2007
  • 12篇2006
  • 7篇2005
1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式大气环流模拟的影响
2024年
本文通过在中国气象局BCC-AGCM3-MR(middle-atmosphere version of Beijing Climate Center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version 3)数值模式中引入非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研究非静力效应对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垂直动量传输及大气环流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两组次网格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试验,分别采用原有的静力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以及考虑非静力效应的新方案.结果表明,在南半球冬季,新方案相比原方案在南极地区将更多的地形重力波动量通量上传至平流层高层,产生更强的地形重力波拖曳.地形重力波拖曳经向梯度的增强导致更强的绝热下沉增温,从而减弱南极极涡的冷偏差和西风偏差.此外,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行星Rossby波上传也增强,同样有利于极涡西风偏差的减少.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有效缓解了模式中的南极极涡破碎延迟问题.在北半球冬季,新方案对大尺度环流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但是能够显著改善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区的东风偏差.
张蓉蓉季玉枝徐昕路屹雄王元
关键词:地形极涡青藏高原
热带气旋影响下江苏强对流天气指数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10年资料(2001—2010年)对热带气旋影响下的江苏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发现在各类强对流天气中,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雷雨大风天气,一般雷暴很少发生,龙卷和冰雹天气从未发生。统计结果还表明,在这10年中共有21个热带气旋影响江苏地区,多数热带气旋处于向热带低压减弱的阶段。通过对相关个例进行强对流指数研究发现,这些指数的阈值比以往的研究要小,表明受热带气旋影响更容易造成对流不稳定和低层不稳定能量堆积,最终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
杨程宋金杰王元曾明剑
关键词:热带气旋强对流
高空急流对黄渤海登陆热带气旋三维运动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为了研究高空急流对热带气旋水平和垂直运动结构的影响,选择1980年代以来的10个黄渤海登陆热带气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穿行黄渤海时的路径趋势分为北行和东北行两类,并应用ECMWF的客观再分析资料进行合成分析,发现:热带气旋沿高空非纬向急流的右侧运动,并呈现出明显向高空急流中心入口区的右侧移动的趋势。当气旋接近急流时,与高空急流产生相互作用,使气旋低层水平运动场产生附加的风速中心,并出现对流偏心增长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高空急流中心入口区右侧的辐散中心对应的垂直上升运动,引起热带气旋内中低层的辐合增强,进而改变了水平风场的分布。
袁子鹏王元陈艳秋孙欣
关键词:高空急流热带气旋相互作用
江西地区低云辐射气温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分析近45a江西地区山丘、平地和环湖站点低云、辐射、气温之间的气候变化关系,发现,1959-1971年,江西地区低云量减少时,气温下降;1971~2003年,低云量增加时,气温上升,同时太阳总辐射减少。江西地区低云、辐射、气温三者的统计关系表明,低云-辐射-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为三者的净效应使得该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90年代气温明显上升,其中,低云在增温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温室效应增效器的作用,这里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指温室气体量增加的增胶作用。这种温室效应增效器作用主要体现在低云增加伴随有地面大气能见度降低,将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最终引起有效长波逆辐射增加和净增温效应。
喻迎春王元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被引量:75
2012年
2009年6月5日,受一个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响,上海部分地区出现了直径25—30mm的冰雹,随后,飑线尾随该超级单体扫过上海,造成大风、雷电和强降水天气。基于常规天气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发现,该超级单体发生在东北冷涡西南侧的高空强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形成的强不稳定层结背景下,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发展在飑线前的暖区中,经过由"热岛效应"和海陆风锋共同形成的低空辐合线时明显加强发展;该风暴呈现出"指"状、"楔"状、弱回波区(WER)等超级单体雷达反射率特征,"指"状回波处出现了中气旋的径向速度特征,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特征回波,通过三体散射长钉多普勒速度发现了大冰雹的下降区和增长区。分析还表明:东北冷涡西南侧横槽南摆导致中空降温,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下降,为冰雹的空中增长提供较好的温度环境条件,较低的0℃层也保证冰雹在空中下落中融化较少。双风廓线仪对比观测表明,超级单体发展的低空风场环境中具有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中尺度对流系统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的正反馈机制。飑线前超级单体雷暴与飑线主体关系密切,起到类似"箭"与"弓"的引导作用,飑线主体的一部分进入超级单体所遗留下的"冷"区后明显减弱,东侧入海后也逐渐减弱,其余部分仍在发展加强;最终,强风暴逐渐减弱,超级单体特征也开始消失,飑线与之合并形成新的"人"字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新的"弓"形回波带与原回波带相比移动方向发生右偏,因此,飑前超级单体在飑线主体移动和演变的临近预报中有重要指示意义。
戴建华陶岚丁杨王元陈雷
关键词:飑线风廓线仪垂直风切变风暴相对螺旋度
气旋相空间诊断方法在变性台风“威马逊”(0802)中的应用
变性台风由于其移动速度快、内部结构复杂、危害很大,成为诊断和预报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使用气旋相空间诊断方法对变性台风个例“威马逊”(0802)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西北太平洋的适用性。诊断分析发现气旋相空间方法能够较好地指示...
苏翔王元
关键词:热带气旋变性台风
基于CCN测量中未活化颗粒识别改进天气、气候模拟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识别云凝结核计数器测量结果中未活化颗粒的方法,根据活化滴临界直径D<Sub>c</Sub>与临界过饱和度SS<Sub>c</Sub>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在设定温度条件下,通过所述确定关系计算得出设定过饱和...
王元吕晶晶陆春松
文献传递
GPS/PWV资料在梅雨锋暴雨个例中的同化试验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天气预报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3DVAR,利用江苏省GPS/PWV(PWV:Precipitable Water Vapor,GPS反演得到可降水量)资料,并将其与探空资料比对订正,针对2011年6月18日梅雨锋暴雨进行3 h循环同化模拟。在降水参数化方案敏感性试验与单点同化试验基础上,设计多组试验对6 h降水量进行TS(Threat Score)评估。结果表明:(1)同化订正GPS/PWV资料对降水预报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大雨、暴雨量级以上的预报能力;(2)降水量的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均方根误差)相比控制试验均减小,CC(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均增大,最显著试验RMSE从19.1 mm下降到12.6 mm,CC从0.45上升到0.74;(3)NMC方法统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条件下中雨至暴雨量级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默认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在大雨以上量级TS评分大幅提高。
贝纯纯李昕王元曹建奎曾明剑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
一次强对流天气及其中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WRF模式模拟资料等,对2009年6月初晋豫鲁皖苏5省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及其中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高空东北冷涡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层低涡扰动形成冷暖空气汇合的有利天气形势下发生的。边界层内的强烈辐合抬升是触发对流发生和释放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空有明显的干侵入并叠加在低层高假相当位温的暖湿空气之上,这种较强的位势不稳定形势对本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流系统移动方向一侧有较强的风暴相对螺旋度,通过低层辐合上升气流的倾斜作用,使更多的水平涡度转化为垂直涡度,为本次过程的发展、维持以及其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王元王亦平费启瓅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干侵入风暴相对螺旋度
西北太平洋变性热带气旋的若干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本文利用JRA-2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79-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3个气旋相空间参数.通过分析变性TC的相空间特征,发现变性TC具有热力结构的不对称性和高低层热力的冷异常,并将其作为识别TC变性的客观判据.对利用此判据修正后的1979-2007年《热带气旋年鉴》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变性TC的年频数和所有TC的年频数、变性TC的累年月频数与所有TC的累年月频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变性TC所占的比例在春-夏和夏-秋季节转换时最高;强度越强的TC在其北上过程中越容易发生变性过程.
宋金杰王元
关键词:热带气旋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