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昭 作品数:3 被引量:32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水利工程 更多>>
春末夏初土壤状态对后期区域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2011年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40 a的再分析资料(ERA40)对中国范围土壤湿度的表现好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尤其是在春末夏初阶段,对因融雪和土壤融冻产生的土壤湿度变化有着更好的表现.针对这一特点,分别用这两套再分析资料土壤温、湿度分布作为初始场驱动大气模式MM5,以1998年为例研究春末夏初不同的土壤状况对后期环流以及区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湿度分布对高空要素场的模拟有一定影响,运用ERA40土壤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200 hPa高空急流的模拟误差,减小500 hPa位势高度场模拟误差,减小高原东侧向北的低空急流模拟误差,改进850 hPa温度场分布.运用ERA40土壤状况模拟的降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主体东侧的模拟不论从空间分布特征还是模拟误差方面均好于运用NCEP/NCAR土壤状况的模拟结果,运用ERA40土壤状况的模拟对季风雨带的演变时间和位置模拟都更接近于观测. 高艳红 彭雯 王婉昭关键词:土壤 降水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与GLDAS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6 2013年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的水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基于观测资料驱动的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ADS)能为区域尺度水循环变化研究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利用GLADS数据,首先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进行气候区划分,分析了各气候区内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然后检验了GLDAS数据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最后探讨了模拟期间地表水循环关键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区域水资源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各气候区在2000-2007年比1979-1994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65~0.97℃,增幅明显提高。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各异,干旱区和半干旱区2000-2007年比1979-1994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升高了14mm和25mm。1979-1994年间GLDAS气温、降水数据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适用性较高;极端干旱区气温数据与中国地面气温格点数据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41℃;在各气候区GLDAS数据与APHRODITE平均降水差值均小于0.18mm·d-1,但2000-2007年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径流量、蒸发量呈增长趋势的区域明显扩大,且幅度大幅上升,但变化量级存在不确定性。新疆大部分地区水循环变化特征表现为暖干向暖湿转变。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干旱区自2000年以来水循环有所加强,降水仍主要用于蒸发,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大多小于0.2。 王婉昭 高艳红 许建伟关键词:水循环 土壤温湿状况对黄河源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2012年 众多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土壤活动层逐渐下降。土壤温、湿度是陆面过程及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物理量,它们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等。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选取2个典型年分别设计了2个控制试验和2个敏感性试验来探讨土壤初始状况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通过再循环降水率定量描述不同气候背景下陆面对黄河源区水循环的影响,并尝试从环流角度进一步分析土壤初始状况改变对源区水循环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陆面对水循环的影响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影响较大,较弱的环流背景下再循环降水率较强环流背景大5%左右。土壤初始状况对水循环要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初始温度升高/降低,水汽通量增多/减少,后期降水增大/减小。不同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不同,在弱的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要长,初始状况扰动可持续1~2个月。 彭雯 高艳红 王婉昭关键词:土壤状况 黄河源区 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