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巍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降支
  • 3篇病变
  • 2篇动脉旁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移植
  • 2篇血运
  • 2篇血运重建
  • 2篇移植术
  • 2篇旁路移植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多支病变
  • 1篇导管
  • 1篇动脉瓣
  • 1篇动脉介入

机构

  • 8篇国家心血管病...

作者

  • 8篇王巍
  • 5篇胡盛寿
  • 3篇郑哲
  • 2篇高润霖
  • 1篇杨进刚
  • 1篇王红月
  • 1篇李卫
  • 1篇杨跃进
  • 1篇谷鸿秋
  • 1篇王乐丰
  • 1篇窦克非
  • 1篇王杨
  • 1篇许建屏
  • 1篇王伟民
  • 1篇鲁蓓
  • 1篇李志远
  • 1篇杨国胜
  • 1篇杨阳
  • 1篇高展
  • 1篇高炜

传媒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浅谈心脏移植被引量:1
2013年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据我国五十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HF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目前,关于HF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很多,不同国家HF表现、病因及种族差异不尽相同。我国共有HF患者400多万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王巍
关键词:心脏移植流行病学资料病例调查医院住院心血管病种族差异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期造影随访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Hybrid技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靶血管及旁路通畅率.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实施"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10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7165例.研究病例分为两组,Hybrid组和PCI组.入选标准:①合并前降支(LAD)病变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②随访期间无胸痛等不适主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无住院治疗、症状药物控制良好的患者;③外科术者和介入术者均为经验丰富的医生.按照上述标准,电话随访同意接受造影复查的患者Hybrid组102例,PCI组157例.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50例Hybrid患者完成造影复查;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的统计方法抽取PCI组患者5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终点是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靶血管通畅率及二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Hybrid组和PCI组各50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8.0±8.0)个月和(19.3±9.1)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ybrid组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高于PCI组LAD靶血管通畅率(98%比80%,P=0.004);Hybrid组的LIMA旁路二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PCI组LAD靶血管二次血运重建率(2%比20%,P=0.008).结论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使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能获得良好的中期靶血管通畅率,其LIMA-LAD旁路通畅率显著优于PCI技术前降支药物洗脱支架通畅率.
史艺胡盛寿郑哲高润霖徐波王巍柳枫张晶夏然
关键词:通畅率
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被引量:20
2016年
1背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手术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我国PCI治疗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冠心病治疗领域也有一些问题,如可能同时存在PCI过度使用和应用不足的现象;有些医生片面强调PCI的作用,忽视药物治疗;部分冠心病患者或家属对PCI抱有过高的期望,
胡盛寿高润霖杨跃进王伟民高炜李志远王乐丰王巍李卫许建屏郑哲杨国胜窦克非高展王杨杨进刚谷鸿秋鲁蓓
关键词:三支病变血运重建无创检查前降支罪犯血管多支病变
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行心脏移植术12例受者病例特点及预后研究
2022年
目的:分析12例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idiopathic giant cell myocarditis,IGCM)行心脏移植术受者的病例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6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移植后病理证实为IGCM的12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受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2004年6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心脏移植共1143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IGCM12例,占1.05%。IGCM受者年龄(47.6±7.3)岁,男性5例(41.7%)。12例IGCM受者中首发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7例(58.3%);心律失常4例(33.3%);心肌缺血1例(8.3%)。IGCM受者左室射血分数32.8%±11.1%,11例(91.7%)左室射血分数<50%,9例(75.0%)合并心律失常。从症状发作到心脏移植中位时间6个月。1例受者为首次因IGCM于外院行心脏移植,术后自行停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1年后IGCM复发再次行心脏移植治疗。所有受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术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5例(41.7%)、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3例(25%)。12例IGCM受者心脏移植术后随访4~142个月,1例于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68个月因心力衰竭死亡,受者术后均规律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仅有1例移植后9年出现1R级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无IGCM复发病例。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IGCM受者心脏移植术后1年、5年、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1.7%、91.7%及73.3%,与其他病因心脏移植受者比较,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265)。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IGCM的有效手段,术后规律足量的免疫抑制治疗对预防移植心脏排斥反应及IGCM复发至关重要,IGCM受者行心脏移植术预后良好。
胡小莹廖中凯孙慧黄洁刘盛王巍宋云虎胡盛寿王红月郑哲
关键词:心脏移植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旋股外动脉降支的获取与运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旁路血管材料的技术操作方法与旁路建立策略.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拟采用旋股外动脉降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筛查.对16例合适取用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4±8.5)岁],利用大腿前侧切口游离获取左侧(13例)或右侧(3例)旋股外动脉降支16支,并配合双侧胸廓内动脉(12例)、非利侧桡动脉(7例)和大隐静脉(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10例)或心脏不停跳下(6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3例患者因术前CT筛查发现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1例)和降支血管走行变异、短小(2例)而放弃取用,其余16例均成功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用作旁路血管.每例患者术中平均建立(3.4±0.6)支旁路,无手术死亡.获取的旋股外动脉降支平均长度为(10.3±1.8)cm,平均内径为(1.9±0.5)mm.其中15支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游离桥建立前降支(1支)、对角支(7支)、中间支(6支)和回旋支第二钝缘支(1支)旁路血管.1例与左胸廓内动脉构建"Y"形复合动脉旁路后再建立回旋支第三钝缘支旁路血管.结论 旋股外动脉降支是临床可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旁路血管,获取简便,使用安全.因其走行和长度都有变异,术前应对下肢动脉进行CT血管造影筛查,术中应采取合适的旁路建立策略.
罗新锦王巍王跃堂杨阳李涵王旭胡盛寿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
机械循环支持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开拓了新领域。与外科手术治疗比较,TAVI具有创伤小、预后佳、恢复快和无需体外循环(cardio pulmonary bypass,CPB)等优点。
于坤王巍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
继发于左心系统病变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程度判定与矫治
2011年
继发于左心系统(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瓣膜病变引起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I)多为三尖瓣环扩大导致的功能性TI,也有少数患者同时合并三尖瓣风湿性病变等器质性改变。对于三尖瓣病变,多可应用外科手术方法予以矫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三尖瓣处放置各种人工心脏瓣膜(包括机械瓣、生物瓣、同种瓣等)的效果均没有放置在左心系统(包括二尖瓣、主动脉瓣)理想。
潘世伟胡盛寿胡晓鹏王巍
关键词: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程度继发矫治外科手术方法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
2021年
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 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宋剑王菊赵锐罗新锦于存涛王巍
关键词:心肌血管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