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庆新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秩序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主...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意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秩序
  • 1篇中国古代思想
  • 1篇儒家
  • 1篇实在论
  • 1篇天下主义
  • 1篇人道主义干涉
  • 1篇人格
  • 1篇主权
  • 1篇王道理想
  • 1篇唯理论
  • 1篇唯名论
  • 1篇文明比较
  • 1篇文明冲突
  • 1篇问责

机构

  • 6篇清华大学

作者

  • 6篇王庆新
  • 1篇刘颜俊
  • 1篇张严冰

传媒

  • 1篇和平与发展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外交评论(外...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国际政治科学
  • 1篇公共管理与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春秋华夏天下秩序的启示被引量:1
2011年
西周末年周天子的衰落动摇了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中原天下秩序的稳定,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的几个诸侯国先后承担起稳定天下秩序的责任。本文对这一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春秋时期华夏天下秩序是建立在周礼伦理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上的,周礼的国际伦理制度虽然随着诸侯国国力的增长而衰落,但它仍然保留了许多内容,并制约和规范着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历史可以为维护当今国际秩序的稳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王庆新
关键词:春秋时期国际社会文明冲突
后危机时代的美国霸权与中美的亚太博弈被引量:1
2012年
美国霸权是冷战后世界秩序中最重要的特征。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中国崛起引起了人们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广泛争论。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中美之间围绕亚太地区的博弈愈加剧烈。全球格局/战略与地区格局/战略息息相关,本文立足对后危机时代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判断,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手段以及中美关系的新博弈进行了分析。
张严冰王庆新刘颜俊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美国霸权
超验信仰与科学的兴起和危机——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争的哲学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现代中国人对科学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尤其忽视科学中的超验性假设。西方科学思想之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文明等处,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有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争论——本质上就是信仰和理性或宗教和科学之间的争论。这一争论通过中世纪的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以及启蒙时期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而传承到现代社会。这些争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启蒙时期直至今天的延续,使得宗教与科学或信仰与理性在不同程度上相辅相成与相互补充,为西方宗教和科学研究同时注入高度的激情与活力,从而推动了西方近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历史证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柏拉图主义所强调的超验性假设,也离不开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感官经验。
王庆新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实在论唯名论唯理论
从文明比较到轴心时代——史华慈与韦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不同解读
2023年
本文关注韦伯与史华慈对中国古代思想解读的关键差异,以及两人在强调中西文明伦理自觉性上的相通性。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在方法论和基本概念的使用上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史华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韦伯的思想遗产进行了积极对话。韦伯的“文明比较”与史华慈承自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代表着看待中国古代文明的两种立场。本文从“‘天-命'与超越性秩序”“‘礼-仁’与人格秩序”“‘学’与社会和政治秩序”三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异同。史氏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超越性以及实然秩序和应然秩序之间的分歧,同时也追随韦伯,认为文明现代性的基础需要从自身的伦理资源中去发现。这意味着中国儒家思想同样包含着韦伯所认为的独属于西方宗教的伦理自觉性,以及此种伦理与世俗的紧张关系。
沈垚王庆新
关键词:文明比较秩序人格
儒家王道理想、天下主义与现代国际秩序的未来被引量:13
2016年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和中国近年来的崛起,为中国外交带来了新的重要契机和挑战,呼唤新的外交思维和理论以指导中国外交实践,建构更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一些儒家学者开始诉诸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天下秩序和后来的朝贡体系中找到了启示和答案。他们认为,以国家主权平等为中心的现代国际秩序存在根本性的不可修复的缺陷,而儒家王道精神和天下秩序理想昭示了更合理、更正义的国际秩序,所以未来理想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以儒家王道精神为基础的天下秩序。尽管这些儒家学者对现代国际秩序的批评有很多的合理性,他们所提出的天下主义秩序充满洞见,但是有关重建儒家天下秩序的主张是很值得商榷的。其实,儒家天下—朝贡秩序与当今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秩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儒家道义原则以及由此推衍出来的儒家国际正义原则仍然非常有用,可以指导当今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国学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比较中西方文明,推动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寻找儒家思想与国际伦理原则以及国际法相容的契合点,让儒家思想融入国际主流价值,从而完善现代国际秩序。
王庆新
关键词:天下主义主权人道主义干涉
福山的理想政治秩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
2016年
论文梳理和分析了福山的两本新书的主要论点和论证逻辑,探讨了这些论点的逻辑合理性以及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作者认为,福山的论点主要有两个主题思想:第一个主题是,理念和思想是历史发展和政治发展与变革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内在于人心的理念和思想所驱动的,而不是由外在的物质利益或经济条件所驱动的。相比之下,唯物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物质性因素如经济增长、阶级和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推动政治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只是次要的影响因素。第二个主题是,基督教文明是比非基督教文明更优秀的文明,所以产生了同时包含有强大的国家、法治和问责制度三个维度的理想政治秩序,也就是自由民主制度。比如东亚和中国没有宗教传统,所以只能产生强大的国家,但不能产生法治和问责制度,而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因为有很深的宗教传统而只能产生法治,不能产生强大的国家和问责制度。论文认为,尽管福山的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必须重视福山对宗教重要性的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建设和问责制度的建设。
王庆新
关键词:民主制度历史终结法制问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