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权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水肥耦合条件下间作小麦光合特性的响应被引量:8
- 2009年
- 在不同肥水条件下,对间作小麦灌浆期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小麦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在不同肥水组合下的变化不同,灌溉量5550m3/hm2条件下的各肥料处理对间作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提高显著高于其他肥水处理。灌溉量5550m3/hm2条件下,间作小麦Pn与WUE呈正相关。肥水管理以灌溉量5550m3/hm2、氮肥施用量420kg/hm2或灌溉量5550m3/hm2、氮肥施用量630kg/hm2的方案最优。
- 王德权马忠明杨蕊菊孙景玲王平杜少平
- 关键词:间作小麦水肥耦合灌浆期光合特性
-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通过小麦与玉米带田2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绿肥对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最为明显,其次是秸秆、氮肥、农家肥;蔗糖酶活性随着生育期的不同而不同,在播前酶活性最低,小麦收获后酶活性达到最大,到玉米收获后降低。在施肥中,有机肥配施氮肥蔗糖酶活性最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碱解氮和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未达到显著相关,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达到显著相关;速效氮、磷、钾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
- 王平马忠明包兴国孙景玲王德权杜少平
-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绿肥农家肥氮肥
- 基于SIRMOD模型的不同耕作栽培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评价被引量:1
- 2008年
- 利用SIRMOD模型对传统耕作(CONV)、垄作(FRB)、垄作固定道(PRB)、平作固定道(ZT)4种栽培方式下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苗期计划层较浅,需要快速灌溉,PRB模拟灌水速度为3.83m3/s,CONV、FRB、ZT分别比PRB高出42.0%3、1.6%3、5.0%,渠系难以满足其要求,因此发生了深层渗漏,但以PRB渗漏量最少;在第2次灌水中,除PRB外其它3个处理均不能达到模拟灌水要求,均再次发生渗漏;以后几次灌水中再未发生深层渗漏,但灌水均匀度、入渗深度沟灌的都要比平作灌溉的好.PRB与其它3个处理相比,灌水速度要求低,发生的渗漏最少,用水量最少,保水能力强,水分生产效率最高(13.49 kg/mm.hm2).
- 邓斌马忠明雒淑珍王平王德权
- 关键词:耕作方式水分利用效率
- 河西地区间作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时空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为了了解间作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本文通过河西地区典型的小麦/玉米间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间作小麦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小麦施氮量及采样时期的不同土壤硝态氮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同一施肥水平不同采样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差异在0~200 cm土层垂直方向上表现为0~60 cm硝态氮含量较多,变化明显,60~200 cm土层含量较少变化差异较小;不同施氮水平上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硝态氮含量越大的特点;而随着小麦生育时间的推移其含量又表现为三叶期和挑旗期含量高,播种前后及灌浆期含量较低,且各生育期硝态氮含量峰值明显表现出向下运移的趋势。说明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 孙景玲马忠明杨蕊菊杨君林王平王德权杜少平
- 关键词:间作小麦硝态氮
- 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研究了固定道垄作条件下,春小麦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下,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变异系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其中剧变层(0-30 cm)的土壤贮水量因受降水和灌溉的影响变化剧烈;小麦拔节期固定道垄作0-60 cm土壤贮水量高于其它处理5 mm左右;抽穗到灌浆期,土壤贮水量下降幅度最大,表现出良好的供水性,可节水200 mm左右,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提高31.66%.
- 雒淑珍马忠明王智琦王平王德权邓兵
- 关键词:土壤水分春小麦
- 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
- 本试验于2008年3月~2008年10月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站进行。以河西绿洲灌区主要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带田为种植模式,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小麦玉米带田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作物耗水量和产量等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以...
- 王德权
- 关键词:水肥耦合小麦玉米带田水分利用效率作物耗水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