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刚
- 作品数:88 被引量:340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基质吸力控制下的非饱和黄土三轴蠕变试验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针对研究区(黑方台地区)黄土的非饱和蠕变特性,采用改进型的FSR-10非饱和三轴蠕变仪进行了基质吸力控制条件下的三轴蠕变试验,研究发现:(1)当施加的偏应力较小时,黄土的变形较小,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恢复性,随着偏应力的增加,土颗粒需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够移动到新的位置,达到新的平衡,当偏应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颗粒移动难以达到平衡,土样发生破坏。(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围压与试样产生的变形量呈负相关,且围压越小,变形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3)在围压和偏应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土体的变形量随基质吸力呈负相关,且基质吸力越小,蠕变曲线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
- 王新刚谷天峰王家鼎
- 关键词:基质吸力非饱和黄土三轴蠕变试验
- 基于EM-FR-C5.0DT耦合模型的输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预测模型
- 2024年
- 延安气田地处陕北山区,输气管道沿线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管道生产运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通过加强风险预测研究,可快速准确甄别沿线高后果区,对管道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延安气田内部临镇-子长输气干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高程等11个影响因子,依次开展灾点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其次,采用加权频率比法将灾点属性值转换为可体现灾害风险贡献率的EM-FR(加权频率值),划分出低、极低风险区,在此范围内选取非灾点,以此构建EM-FR-C5.0DT(加权频率比-C5.0决策树)、EM-FR-BP(加权频率比-BP神经网络)等2种耦合模型,并预测研究区域的风险性;最后,在研究区域内随机选取非灾点,构建单一C5.0DT、BP模型,并与上述2种耦合模型开展精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耦合模型预测性能优于单一模型,其中EM-FR-C5.0DT模型效果最优。研究成果表明,在低、极低风险区内,选取非灾点构建数据集得到的耦合模型,可明显提升模型预测精度,更适合小样本地质灾害风险性建模,可为延安气田输气管道风险性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 艾昕宇何鹏孟祥振王新刚李玉星刘鹏韩建红梁裕如由洋
- 关键词:输气管道熵值法BP神经网络
- 黄土洞穴发育条件下滑坡土体性质及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黄土洞穴作为黄土高原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其发生与滑坡特征密切相关,洞穴的发育和演化又受到土性、地层结构等因素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在黄土洞穴群诱发的黄土滑坡上选择典型剖面进行室内外实验,分析了黄土洞穴发育条件下滑坡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运用数值模拟探究了黄土洞穴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北郭村滑坡洞穴区域土体的容重、抗剪强度大于非黄土洞穴区域,孔隙率小于非黄土洞穴区域;滑带土容重最大,孔隙率最小,抗剪强度最低。滑坡发生不久,滑坡体土为扰动土,各项土体参数尚不稳定;洞穴区域土体沉积时间久,土体性质稳定;滑带土各项土体参数与前两者相差较大。2)研究区饱和导水率为0.2mm/min-1.3mm/min,滑坡后缘(洞穴区域)土体渗透系数小于滑坡体土(非洞穴区域)的渗透系数,孔隙率是影响入渗的主要因素;在滑坡后缘,黄土洞穴的渗透系数小于农田,有机质是影响入渗的主要因素。3)北郭村滑坡自然状态下稳定系数为0.7936,属于不稳定状态;洞穴状态下稳定系数0.7291,洞穴的存在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 张焱邱海军胡胜胡胜杨冬冬王新刚
- 关键词:滑坡体物理力学性质
- 纤维类材料改善膨胀土工程性能的适用性探讨被引量:21
- 2010年
- 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纤维类材料改良膨胀土的可行性和效果。结合室内试验结果,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均质膨胀土边坡和加FRP锚杆后的改良膨胀土边坡,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室内土工试验表明,聚乙烯纤维能有效提高膨胀土的膨胀率和膨胀力以及显著降低纤维土的收缩性。数值模拟分析表明,纤维增强复合塑料能有效增加膨胀土边坡安全系数,减少滑动位移。
- 胡斌王新刚连宝琴
- 关键词:纤维FLAC3D强度折减法
- 黄土卸荷蠕变特性与典型开挖型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 2024年
- 开挖卸荷是黄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为深入研究黄土的卸荷蠕变特性与开挖型黄土滑坡的机理,本文选择典型开挖型黄土滑坡——榆林市上庄滑坡黄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三轴卸荷蠕变试验,分析了卸荷对黄土蠕变特性的影响,并结合试验成果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开挖型黄土滑坡机理进行了揭示。三轴卸荷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在卸荷条件下,卸荷应力水平越大,试样蠕变变形越大且达到稳定蠕变状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初始固结应力越大,试样蠕变破坏所需卸荷值占围压的比例越小。利用等时曲线法求取了试样长期强度并计算出研究区黄土的长期黏聚力与长期内摩擦角值,引入长期强度折损率,并对瞬时强度与长期强度的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坡脚开挖处形成了应变集中区,坡面由上至下的位移逐渐增大。相较于未开挖情况下,开挖后土体中卸荷应力明显增大,导致坡体蠕变变形增大,最终造成了坡体滑移。研究成果可为此类滑坡防治提供理论借鉴。
- 王新刚刘凯连宝琴薛晨罗力
- 关键词:卸荷蠕变
- 地形对黄土高原滑坡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1年
- 高分辨率地形与影像数据的缺乏已成为研究地表现象、特征与过程的重要瓶颈。低成本无人机设备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地学领域获取高分辨率数据的大门,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与灾害编目的精度与效率。本文通过无人机野外调查和遥感室内目视解译,构建了一个包含307个黄土滑坡属性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地形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归纳了黄土滑坡样本数据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形对黄土滑坡分布的影响,阐述了地形相对高差对最长滑动距离、滑坡周长、滑坡面积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传统经验公式拟合的滑坡规模快速预测公式。结果表明:(1)滑坡规模—频率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周长的黄土滑坡数量分布均呈现正偏态分布,而不同面积的滑坡数量分布则服从幂函数分布;(2)地形对黄土滑坡发育控制作用明显,不同地形高差、平均坡度、坡形的斜坡单元滑坡发育数量差异较大;(3)地形相对高差与滑坡的最长滑距、周长和面积的拟合曲线很好地符合幂律分布规律,但不同地形区的拟合效果有所差异,黄土丘陵区拟合效果最好,黄土高原全区次之,黄土台塬区最差;(4)本文建立的黄土滑坡规模快速预测模型,为黄土滑坡灾害调查提供了经验公式支撑。
- 胡胜邱海军邱海军崔一飞曹明明王家鼎曹明明
- 关键词:高分辨率地形黄土滑坡黄土高原
-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
- 2024年
-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随着极端降雨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发育类型有了新的变化。在充分结合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并发育黄土崩塌-泥流灾害链和采动型塌-滑灾害链。滑坡可分为黄土滑坡、黄土-红层滑坡、黄土-基岩滑坡和岩质滑坡,其中黄土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有降雨、开挖和河流侧蚀等,不同诱发因素下滑坡成灾模式不尽相同。区内发育的崩塌包括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黄土崩塌成灾模式包括滑移式和倾倒式,岩质崩塌成灾模式为崩落式。区内煤矿开采频繁导致地面塌陷,形成了地面裂缝、塌陷错台、塌陷槽和塌陷坑频发等现象。最后,分析了区域内新出现的黄土崩塌-泥流灾害链和采动型塌-滑灾害链的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保障重大工程安全与长期服役提供一定的参考。
- 刘凯王新刚张培栋曹宏远薛晨辜超颖
-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灾害链发育特征
- 露天矿最终边坡角优化设计模拟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为了确定合理的露天矿最优边坡角,结合工程经验建立了基于数值模拟的边坡优化循环流程图,该流程图使得边坡的优化设计显得清晰、直观。在工程勘察与岩体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显式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矿山在不同开挖边坡角下的位移及塑性区等反应边坡稳定性的多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最终边坡角并以此模拟出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然后,利用国际通行软件Slide对边坡设计方案进行稳定性验算并求得边坡稳定性系数。通过某一露天矿实例证明了该方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边坡优化方法。
- 胡斌王伟张腾王新刚郭利娜
- 关键词:数值模拟流程图FLAC3D
- 怒江流域典型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及机理分析
- 2024年
- 对怒江流域典型调查点的岩质边坡节理裂隙进行统计,采用Dips软件分析得出破坏类型图,结合怒江流域边坡破坏因素影响,探讨典型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岩质边坡破坏失稳的主要地质影响因素有结构面、岩性、地形地貌、构造活动等,降雨、开挖和地震等是破坏失稳的触发条件;将怒江流域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归纳为3种模式:倾倒破坏、平面滑动破坏和楔形体滑动破坏.破坏阶段可分为初始、蠕变和崩落;采用Swedge软件,分析降雨及地震影响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发现安全系数随着降雨引起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减小而降低,安全系数与地震力系数呈反比,且在相同地震力条件下沿交叉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大于沿水平方向.
- 艾子涵王新刚魏云杰谭维佳王道正刘凯罗力辜超颖
- 关键词: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安全系数怒江流域
- 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泥岩三轴流变实验及其流变本构被引量:4
- 2016年
- 渗透压与应力耦合作用下泥岩的流变实验及其本构研究,对岩土工程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岩石温度-应力-渗流耦合三轴流变仪,对泥岩进行了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干燥状态下两种状态的三轴流变试验,并对两种状态下流变破坏后泥岩断口进行了电镜扫描.研究结果表明:(1)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泥岩应变与时间关系实测曲线中应变曲线出现突变现象的次数明显高于干燥状态下泥岩的流变曲线,说明渗透压对泥岩具有较强的损伤效应;(2)因渗透压的作用,致使渗透压-应力耦合下泥岩在轴向应变、环向应变和体积应变总量上远大于干燥态流变岩样的应变总量,渗透压-应力耦合下泥岩发生流变破坏的应力荷载为干燥状态泥岩荷载的66.7%,渗透压对岩石强度有明显的减弱影响;(3)两种状态下流变破坏后泥岩断口进行电镜扫描后,细观破裂特性对比发现,在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强度加速降低;(4)对两种状态下泥岩试验成果的流变模型进行了预测,采用所提出的改进的西原本构模型来描述泥岩的流变变形行为,拟合结果显示:改进的西原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两种状态下泥岩的全过程流变变形行为,并获得了流变变形特征的本构模型参数值,为渗透压-应力耦合下岩土体长期变形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王新刚胡斌唐辉明胡新丽贾鹏飞
- 关键词: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