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名利

作品数:25 被引量:155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博物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5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博物
  • 6篇博物馆
  • 5篇遗址
  • 4篇马家浜文化
  • 4篇藏品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软体动物
  • 3篇石器
  • 3篇石器时代
  • 3篇土墩墓
  • 3篇全新世
  • 3篇考古
  • 3篇馆藏
  • 3篇馆藏品
  • 3篇博物馆藏
  • 3篇博物馆藏品
  • 2篇读卡
  • 2篇遗存
  • 2篇遗址发掘

机构

  • 25篇南京博物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吉林大学
  • 2篇武汉数文科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湖南省文物考...
  • 1篇广东省博物馆
  • 1篇中国文物报社
  • 1篇安徽省文物考...
  • 1篇苏州博物馆

作者

  • 25篇田名利
  • 7篇林留根
  • 4篇徐建清
  • 4篇黄宝玉
  • 4篇朱祥根
  • 4篇蔡华伟
  • 3篇周润垦
  • 2篇郝明华
  • 2篇李虎仁
  • 2篇王奇志
  • 1篇史吉祥
  • 1篇高蒙河
  • 1篇周恒明
  • 1篇吕军
  • 1篇宫希成
  • 1篇茅艳
  • 1篇陈同乐
  • 1篇邹厚本
  • 1篇曹兵武
  • 1篇赵宾福

传媒

  • 10篇东南文化
  • 2篇海洋科学
  • 2篇考古
  • 1篇文物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原文物
  • 1篇江汉考古
  • 1篇中国博物馆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贝类学会第七...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被引量:26
2003年
In November 2001-July 2002,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Nanjing Museum, carried out a large-scale excavation on the Luotuodun site in Yix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y revealed a large number of tombs, ash-pits, house-foundations, shell deposits and sacrificial vestiges of the Majiabang culture and a few tombs and ash-pits of the Songze and Liangzhu cultures. The urn-burials of the Majiabang culture are the first discovered remains of this kind in the lower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The site yielded lots of stone implements, pottery vessels, bone artifacts, jade objects, animal bones and carbonized rice grains. The discoveries on the site made up a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in the western Taihu Lake area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Neolithic Age and civilizing course in the lower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林留根田名利徐建清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物陶器
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对采自太湖西部的江苏溧阳市神墩遗址地层的17块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7千年以前,研究地区尚无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址点周围主要生长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青冈、枫香、胡桃、栎、枫杨、悬铃木、榆和松等,反映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马家浜文化早期气候温暖湿润,体现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向晚期过渡时,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温凉偏干。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址周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繁茂,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人类活动与居住。良渚文化时期,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花粉增加,约占孢粉总数的50%,气候环境为温凉。草本植物花粉中直径大于37μm的禾本科含量很大,达37.1%,可能是先人类进驻,开始进行农作,有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的大量种植。春秋时期,气候条件比良渚时期要好,较温湿,环纹藻等藻类孢子有较多出现,说明遗址区可能曾被淡水淹没成湖沼环境。
马春梅田名利
关键词:孢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气候与环境变化
略论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变迁——兼谈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和类型被引量:5
2010年
2000以来,南京博物院提出了环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课题,并先后主持发掘了一系列遗址。在相关遗址分期编年的基础上,将马家浜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环太湖西部存在骆驼墩-吴家埠类型,环太湖东部存在罗家角早期类型--绝对年代在距今七千至六千四五百年;晚期阶段文化面貌复杂,环太湖西部存在西溪-神墩晚期类型、庙前类型,环太湖东部有草鞋山-圩墩类型、罗家角晚期类型,以及祁头山-彭祖墩类文化遗存和三星村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六千四五百年到五千九百年左右。
田名利
关键词:马家浜文化
江苏宜兴骆驼墩和西溪全新世软体动物
江苏境内河流、湖泊、池塘、沟渠及沿岸地区的第四纪地层中软体动物非常丰富.早在1778~1886年间,外国学者R.P.Heude对南京及临近地区的双壳类作了描述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刘月英、黄宝玉、余汶、蓝、陈其余等曾...
黄宝玉朱祥根蔡华伟林留根田名利
关键词:全新世双壳类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 yixingensis Huang et Cai sp.nov....
黄宝玉朱祥根蔡华伟林留根田名利
关键词:全新世软体动物古环境
凌家滩墓地玉器渊源探寻被引量:27
1999年
本文通过对凌家滩遗址与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分析比较,指出凌家滩墓地玉器在用玉习俗、种类形制、组合功能、制作工艺等方面继承了江淮区域内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传统,并受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以及长江下游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使凌家滩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玉器中心。
田名利
关键词:玉器渊源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领域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对比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历程,对管理现状做出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管理工作存在着耗时耗力、重复冲突、缺少衔接和协调、信息难以共享、统计分析简单、安全隐患难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了物联网理念及RFID技术,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张长东田名利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
文物管理系统和博物馆管理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文物管理系统和博物馆管理系统,该文物管理系统包括:RFID标签,RFID标签的数量为多个,文物库房中的每个文物均对应设置一个RFID标签,其中,文物对应设置的RFID标签用于唯一表示文物的身份信息;读卡装...
辛后林田名利余成勇唐根顺叶雪峰吴彤王少华
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迁徙被引量:4
2001年
文化传播和迁徙是导致考古学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我们既要审慎地对待考古学文化传播与迁徙的复杂状况,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又要从大量存在的文化传播和迁徙的历史事实中尽可能总结出一些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模式,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模式。
田名利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迁徙历史事实
江苏省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与环棱螺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江苏宜兴西溪、骆驼墩篮蚬(Corbicula)与环棱螺(Bellamya)计有10种,其中篮蚬8种,环棱螺2种,属种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数量极多。可分成4个组合类群:一是Corbicula fluminea-Corbicula largillierti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地质历程长,适应性强,个体数量多,分布广泛;最早发现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系,代表古老类群。二是Corbicula obrutschewi-Corbicula takasaga组合,这个组合类群壳体较大,轮廓三角形,壳长略大于壳高;C. obrutschewi产于河北张家口岔道村附近的下更新统;C. takasaga发现于台湾新竹的上新统苗栗组;但在中、上更新统时期未发现本组合代表,可是到全新世时,宜兴的西溪、骆驼墩又出现本组合代表,似乎是返祖现象。三是Corbicula celsusapica-Corbicula yixingensis组合。本类群壳体中等大小,厚而膨凸,轮廓高圆三角形,壳高大于壳长,壳顶宽大而高耸,铰板宽,壳顶腔很深;Corbicula celsusapica发现于浙江湖州上更新统,C. yixingensis到目前仅见于宜兴。本组合为长江下游的宜兴和浙江湖州新生代晚期的特有种。四是Bellamya quadrata-Bellamya viviparoides组合。本组合在上更新统至现在的河流、湖泊均有,其中B. quadrata化石发现于江苏新沂上更新统,B. viviparoides化石发现于江苏句容上更新统下蜀组。
黄宝玉朱祥根蔡华伟田名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