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
  • 3篇颅内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微血管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密度改变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治疗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复发
  • 2篇复发性
  • 2篇大鼠胶质瘤
  • 1篇弹簧圈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复发
  • 1篇血管内介入

机构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无锡市第二人...

作者

  • 5篇蔺玉昌
  • 5篇苗增利
  • 5篇缪以峰
  • 3篇庞明志
  • 3篇徐幸
  • 2篇孙继勇
  • 2篇冷冰
  • 2篇黄红雨
  • 2篇殷力维
  • 2篇唐威
  • 2篇张熔熔
  • 2篇王丽君
  • 2篇张敬宁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无锡“...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大鼠胶质瘤及其微血管密度改变
2005年
目的探讨重组Endostatin基因(EScDNA)对大鼠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对质粒包埋的Endostatin基因(pSecTagA-EScDNA)测序鉴定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验证Endostatin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C6胶质瘤细胞植于SD大鼠腋部皮下制作胶质瘤模型,将pSecTagA-EScDNA直接瘤内注射。分别观察记录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对肿瘤标本进行微血管标记、计数,并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后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使肿瘤退缩至休眠甚至完全消失;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结论重组Endostatin基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对大鼠胶质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蔺玉昌苗增利张敬宁缪以峰孙继勇黄红雨张熔熔唐威王丽君
关键词:ENDOSTATIN基因神经胶质瘤基因治疗
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2004 ̄2005年间使用颅内支架(Neuroform,Boston公司)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予全身肝素化。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次成功放入颅内支架,动脉瘤完全填塞10例,3例瘤颈残余,无死亡。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对常规手术困难的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蔺玉昌苗增利徐幸殷力惟缪以峰庞明志
关键词:颅内支架微弹簧圈宽颈动脉瘤
复发性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被引量:12
2006年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无论采用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仍有部分病人动脉瘤复发乃至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据统计,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7%,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所导致的非致密栓塞或(和)瘤颈残余,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难度及风险远高于首次治疗。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机制及治疗策略。
蔺玉昌冷冰苗增利徐幸殷力维缪以峰庞明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性血管内介入治疗再次破裂出血术后复发动脉瘤复发
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探讨
2008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复发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7~2004年间行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18例动脉瘤患者(前循环动脉瘤13例,后循环动脉瘤5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15例患者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宽颈动脉瘤辅以颅内支架,3例行手术夹闭。结果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均栓塞良好,3例手术完全夹闭。术后1例死亡,2例偏瘫,15例恢复满意。结论针对不同情况的复发性动脉瘤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进行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或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蔺玉昌冷冰苗增利徐幸殷力维缪以峰庞明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栓塞治疗性
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大鼠胶质瘤及其微血管密度改变
:探讨重组Endostatin基因(EScDNA)对大鼠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对质粒包埋的Endostatin基因(pSecTagA-EScDNA)测序鉴定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VC-304...
蔺玉昌苗增利张敬宁缪以峰孙继勇黄红雨张熔熔唐威王丽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基因治疗肿瘤血管新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