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居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关系的荟萃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综合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和(或)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关键词途径搜索了Medline光盘数据库(1994年1月至2005年2月)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中文期刊全文库(1994年1月至2005年5月),搜集所有研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4.2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数据合并。结果共有16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分析,累积病例1345例,累积对照1286例。同杂合子(DI)和(或)纯合子插入型(Ⅱ)基因型相比,DD(纯合子缺失型)基因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高出156%(OR=2.56,95%CI为2.09~3.13);ACE 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关系的趋势性检验结果表明,随着D等位基因的增多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xTrend^2=97.12,P〈0.01)。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人群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DD基因型个体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冠心病发病风险与D等位基因密切相关。
- 姜昕董少红罗林杰孙奕廖玉华
- 关键词:肽基二肽酶A冠状动脉疾病
- 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的临床研究
- 张少文吴胜楠吴瑛董少红许香广林钟文梁旭吴盛标罗林杰翟丽华
- 该课题建立了用目测半定量结合心肌显影计时的方法检测冠脉狭窄,提高了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发现了心肌灌注显影程度与冠脉造影狭窄程度无关。此项研究结果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不同。研究发现,心肌显影的程度并非仅受冠脉狭窄程度...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肌声学造影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
-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TCVSD)介入治疗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620例经TCVSD治疗中失败的50例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综合分析介入治疗失败原因。结果全组介入治疗失败发生率8%(50/620)。无膜部瘤破裂,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无持续溶血。16例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8出现放置后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因反复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停止手术4例,释放封堵器后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收回封堵器3例,术后出现无法恢复的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外科取出封堵器3例。4例出现三尖瓣返流加重。4例肌部VSD失败病例中,2例建轨困难,2例分流量小于2mm。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TC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症,结合多种检查方法,采用正确的封堵策略,可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功率。
- 高虹董少红张智伟罗林杰石继军李渝芬陈科奇王树水李俊杰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影像学超声心动图
-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术中左心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成功率94%(62/68)。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心室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和可行的。
- 高虹董少红张智伟罗林杰陈科奇陈焕展刘华东
- 关键词:介入治疗堵闭器随访研究
- 防止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概述了冠脉再狭窄的治疗进程;分析了冠脉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 费梅芳罗林杰
- 关键词:药物涂层支架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病理生理学
-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封堵膜部瘤室间隔缺损术后的中期随访评价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术后的中期随访情况。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行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进行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4%。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室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并发症少,对心功能有改善作用,需要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 高虹董少红张智伟罗林杰陈科奇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膜部瘤介入治疗封堵器
- 经皮血管缝合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 评估病人拔鞘管后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的比较。主要观察终点包括术后可下床走动时间与血管并发症。方法 10 5例病人 (男、80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65 .7± 12 .3岁 )在行心导管术后 ,随机分为人工压迫组 ( 组 ,5 3例 )和股动脉穿刺点经皮血管缝合器组 ( 组 ,5 2例 ) ,在术后即刻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和依病人抗凝水平行人工压迫止血 ,观察止血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应用经皮血管缝合器组与人工压迫组止血时间 ( 7.5± 3.0和 19.5± 6.5分 ,P<0 .0 0 1)与下床走动时间 ( 4.5± 2 .0和 16.5± 5 .0小时 ,P<0 .0 0 1)有显著缩短 ,血管并发症 (有 6人伤口渗血和血肿 >4cm, 组 7.5 % ( 4/ 5 3) , 组 3.8% ( 2 / 5 2 ) ,两组无显著差异。有 4例病人首次应用缝合器止血失效 ,因为病人的缝合血管周围病变及皮肤组织凹陷 ,有一例缝合管拆除时缝合线断接 ,首次成功率达 94% ( 48/ 5 2 ) ,失败两例再用缝合器缝合获得成功 ,总成功率达 96% ( 5 0 /5 2 )。在 组有 1例病人在血管成形术 3天后出现再次急性心肌梗死 ,给予静脉 (尿激酶 )溶栓后于穿刺伤口再出血而需压迫止血 1小时。结论 表明经皮血管缝合器应用的安全性优于人工压迫组 。
- 杨鹏生董少红庄义浩罗林杰林钟文陈永久陈科奇
- 关键词:经皮血管缝合器安全性疗效观察并发症
-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诊PCI的安全性评价
- 2006年
- 110例起病12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按介入治疗时使用的支架分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组(A组,50例)和金属裸支架组(B组,60例)。结果两组PC I术均获得成功;A组无1例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B组1例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提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AM I是安全的。
- 罗林杰王朝晖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血栓急性心肌梗死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与粘附分子和CD40L的关系
- 目的:观察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5岁)的临床表现,揭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易损患者的发病特点;检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的血管间粘附分子、淋巴细胞粘附分子(VCAM-1及ICAM-1)及CD40配体(CD...
- 罗林杰
- 关键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细胞间粘附分子CD40配体
- 文献传递
- Thy1.1干细胞对损伤动脉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
- 2010年
-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成形后再狭窄的影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大鼠Thy-1.1干细胞局部移植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并评价干细胞移植对再狭窄的影响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关系。方法:4~6周龄雄性SD大鼠用于制备骨髓Thy-1.1干细胞。雌性SD大鼠随机抽签法法分为3组,干细胞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将约5×106Thy-1.1干细胞注入至损伤血管局部;损伤组: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与损伤组共用大鼠,损伤组取材左侧损伤颈总动脉,对照组取右侧未损伤颈总动脉。各组各于术后即刻、3,7,14,21,28d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RT-PCR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干细胞组内膜面积低于损伤组(P〈0.05)。②损伤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③干细胞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损伤组(P〈0.05)。提示Thy-1.1干细胞局部移植可抑制内膜增生,对球囊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这可能与Thy-1.1干细胞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促进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有关。
- 刘华东董少红姜昕罗林杰
- 关键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骨髓干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