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坤玉

作品数:30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唐代
  • 6篇学官
  • 5篇选任
  • 4篇政治
  • 3篇中央官学
  • 3篇官学
  • 2篇选任标准
  • 2篇儒学
  • 2篇清代
  • 2篇魏晋
  • 2篇墓志
  • 2篇教育
  • 2篇汉唐
  • 2篇夫人
  • 1篇东汉
  • 1篇东汉末年
  • 1篇断想
  • 1篇行政
  • 1篇行政长官
  • 1篇性恶

机构

  • 24篇北京市文物研...
  • 5篇许昌学院
  • 4篇广西师范学院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文物局

作者

  • 30篇董坤玉
  • 9篇付开镜
  • 2篇宁志新
  • 1篇王宇新

传媒

  • 3篇黑龙江史志
  • 3篇史志学刊
  • 2篇考古
  • 2篇贵州文史丛刊
  • 2篇湖北文理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文物
  • 1篇社会科学动态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传承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土壁画考麈尾被引量:3
2013年
麈尾是魏晋时期士人在清谈中惯常用于手持之物。学界目前在麈尾的名称由来、麈尾的功用方面持有不同的见解。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新的资料不断出现,有的学者根据出土墓葬中墓主的身份提出了麈尾有用于军事指挥的功能。本文对此持不同意见,除了申明原因之外,还对麈尾的来历以及具体功用进行了分析。
董坤玉王宇新
关键词:魏晋士人清谈
三国时期的情报搜集与假情报的制作
2015年
三国时期各国者非常重视对邻国情报的搜集,皇帝和丞相为国家情报的管理机构主管者,边境地区的行政与军政长官,也负有搜集邻国情报的重要职责。情报获得的渠道,有外交活动、边境逻候、或者降者述说等。搜集情报的内容,包括邻国政要的处事言行、军政行动以及民情等。制造虚假情报,是三国时期重视情报作用的另一个表现,吴国依靠制造的虚假情报获取了丰厚收益。
付开镜董坤玉
关键词:情报搜集
诸葛亮出山后的经济收入与支出
2020年
诸葛亮出山后,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所得俸禄、田桑产出以及赏赐三部分。诸葛亮所得赏赐是其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刘备攻占成都时,赏赐诸葛亮的黄金等物与关羽、张飞相等,数量最大。其后诸葛亮所得赏赐也甚多。诸葛亮所得的收入足以满足其家庭基本生活之需。但是,诸葛亮生活节俭,死后“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其为官所得大量赏赐,可能早已上交国库以奖掖有功将士了。拿诸葛亮出山后的收入流向与同时代司马懿收入流向进行比较,可凸显出诸葛亮儒家人格的永恒示范意义。
付开镜董坤玉
关键词:经济收入司马懿
中国古代外交的原动力——黎虎先生汉唐外交研究贡献断想
2018年
黎虎先生致力于汉唐外交制度研究,在探讨人类外交的本源上,从"人性"和"国性"的哲学高度,回答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原始动因和终极目的,阐述了汉唐外交背后的原动力——人性起点,由原动力力引发的汉唐外交背后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以及汉唐外交背后的终极目的——互惠共赢,展示出其研究成果的学术高度。黎先生独创的外交原动力、外交精神支柱、外交终极目的理论,贯穿在其研究的整体著述之中,其研究成果具有学术示范性和启发性意义,对当今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外交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付开镜董坤玉
关键词:原动力儒家精神
北京市昌平区清代园寝调查
2015年
园寝是清王朝对皇帝的子女以及宗室有爵位人的墓葬的统称,据笔者调查,今北京市昌平区共分布有清代十大显赫家族的二十四座园寝。这二十四座园寝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多数都背山近水,位于军都山山前的缓坡平地上,以军都山为靠山,并以靠山的朝向决定园寝的朝向,园寝附近均有水源通过,它们在昌平区中部呈东西向排列分布。此外,昌平区清代园寝的主人没有女性,全部为男性,而且爵位普遍较高。清代园寝之所以选址昌平与该地独特的山水风貌、军事地位和交通有着极大的关系。
董坤玉
关键词:军都山
魏晋南北朝的亡国皇帝与皇族
201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亡国皇帝和皇族的命运大体分为和平共处、被赶尽杀绝、皇帝被杀而皇族受到厚待三种。曹魏、西晋对亡国皇帝和皇族成员采取和平共处的管理方式,双方相安无事;十六国、南朝刘宋、萧齐和北朝对亡国皇帝和皇族成员采取赶尽杀绝的管理方式,引起逃亡皇族成员的极力复仇;萧梁对前朝皇帝和皇族采取了杀死皇帝保留皇族的管理方式,依然未能解决逃亡皇族的复仇问题。东晋南朝亡国皇族的复仇活动,尽管得到北方胡人政权的支持,但是,对南朝政权并未造成显著影响。十六国北朝的亡国皇帝及皇族成员,在其国家灭亡后,多数被屠杀,少数残存者也丧失了反抗的力量。前秦对亡国皇帝及皇族成员甚为优待,但适得其反。东晋对后赵、后秦和后燕亡国皇帝及皇族都采取了屠杀的政策,而对亡国的成汉皇帝、前凉来奔之主、前秦来奔皇子都加以善待。隋朝对北周亡国皇帝和皇族赶尽杀绝,而确保了南陈亡国皇帝和皇族的生命安全,意在安抚南方人心并树立仁德形象。萧梁实施的杀死皇帝、厚待皇族的方式不具有普遍性,而和平共处和赶尽杀绝这两种管理方式成为后代新兴皇朝处理亡国皇帝和皇族成员的基本法则。
付开镜董坤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和平共处
唐代学官的选任标准及变化
2017年
唐代对于学官的选用有着不同于普通官员的两个标准,学官任用在品德和学识两个方面的要求很高。除了对儒家经典必须有高深的造诣,还要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但这两个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盛行,在唐代中期以后发生了改变,不但对于品德和学识的要求有所降低,而且学官的选任也由唐初的重经义逐渐转变为唐中期以后的重文辞。学官选任标准的变化进一步促使了唐代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
董坤玉
关键词:学官选任
先秦墓祭制度再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In the pre-Qin Period, Mu墓 (Tomb or Grave) and Zhong冢 (Mound over grave) are two exclusively different concepts: Mu was burial place without mound over it, and a general term for the burials of common people and some nobles; Zhong was large-scale burial with artificial mound over it, and the term specially used for the royal or high-ranked elite burials. The meanings of these two terms began to be mixed up since the Spring-and-Autumn Period, and referred to the same concept in the Qin-Han Period.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Zhongji冢祭, which were sacrifice offering ceremonies on the sites of the mounded royal or high-ranked elite tombs, did unquestionably exist; but the Muji墓祭, which were sacrifice offering ceremonies held on the sites of the graves of common people or some nobles, was only one step in the procedure of funeral ceremonies and not held as a rule. The opinion of "in the ancient times, Muji was not held" by the scholars in the Han to Jin Dynasties was held just on this aspect.
董坤玉
关键词:墓葬祭祀葬礼先秦时期
唐代学官研究
学官制度作为官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交叉点,是制度史与教育史的重要内容。唐代科举兴盛,文化繁荣,而官学教育却大部分时间处于不振状态,对于学官制度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唐代科举、学校,以及儒学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并且有助于...
董坤玉
关键词:科举儒学唐代
文献传递
汉唐学官考
2009年
"学官"自汉代出现后,就存在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校舍,进一步引申为指代官方学校;二是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官学教师。自汉以降,第一层含义基本未变,但应用范围缩小;另一层含义随着官学的增多,范围日益扩大,在唐代基本定型,后代相沿不变。学校的含义日益被教师的含义所取代。
董坤玉
关键词:汉唐学官校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