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捷

作品数:20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电生理
  • 6篇神经病
  • 6篇神经病理
  • 6篇脊髓背角
  • 6篇背角
  • 6篇病理
  • 4篇电生理学
  • 4篇神经病理性
  • 4篇神经病理性疼...
  • 4篇神经元
  • 4篇生理学
  • 4篇疼痛
  • 4篇骨癌
  • 4篇骨癌痛
  • 4篇癌痛
  • 4篇病理性
  • 4篇病理性疼痛
  • 3篇电针
  • 3篇脊神经
  • 2篇电针治疗

机构

  • 20篇北京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北京大学医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蔡捷
  • 18篇邢国刚
  • 11篇万有
  • 6篇刘风雨
  • 5篇韩济生
  • 4篇姜红
  • 4篇廖斐斐
  • 3篇方东
  • 2篇刘敏
  • 2篇曲晓秀
  • 2篇朱兵
  • 2篇姜陆洋
  • 2篇刘小旦
  • 2篇崔彦军
  • 2篇郑琴
  • 2篇景向红
  • 2篇冯艺
  • 2篇周俊飞
  • 2篇李松
  • 1篇王昕虹

传媒

  • 13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中华医学科研...
  • 1篇Neuros...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大鼠手术切口对脊髓背角BDNF含量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手术切口对脊髓小胶质细胞、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新生SD大鼠12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后足切口组(Incision组)。后足切口术前、术后分别进行脊髓小胶质细胞标记物钙离子结合蛋白1的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BDNF含量;测定两组痛阈。术前预先给予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检测BDNF含量。结果:Incision组大鼠术后1、3 d钙离子结合蛋白1阳性染色增加。术后1 d、3 d、7 d、14 d脊髓背角BDNF含量上调,3 d到达顶峰,之后逐渐降至Sham组水平。术前预先给予米诺环素可缓解手术切口造成的BDNF上调。术后6 w、10 w热痛阈升高。结论:新生大鼠手术切口导致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多,BDNF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
丁绪李松蔡捷邰隽邢国刚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脊髓背角新生大鼠
脊神经结扎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表达上调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ELISA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可以显著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SNL后,背角BDNF的含量在24 h内即可由手术前的(91.09±7.1)pg/mg总蛋白上升到(160.75±15.0)pg/mg总蛋白(P〈0.01),这种上调的高峰可以持续到SNL后的48 h;然而在假手术大鼠,背角BDNF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SNL大鼠背角BDNF上调的高峰期在24~48 h(P〈0.01),此后其含量开始逐渐恢复,至SNL后28 d基本恢复至术前对照水平(P〉0.05);(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脊神经结扎的24h内,SNL大鼠结扎侧背角BDNF的蛋白表达也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上调变化。SNL后12 h,背角浅层BDNF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即可由手术前的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SNL后的12 h和24 h,SNL大鼠结扎侧背角浅层BDNF的免疫反应较假手术大鼠也明显上调,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由假手术大鼠的0.19±0.02和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和0.23±0.01(P〈0.05)。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呈时间依赖性的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这种上调的BDNF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痛的早期发挥作用。
廖斐斐耿山景刘小旦党文豪蔡捷刘风雨万有韩济生邢国刚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脊髓背角神经病理痛脊神经结扎
脊神经结扎诱导大鼠脊髓背角SFKs-Y416p和GluN2B表达增加
2014年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后大鼠脊髓背角SFKs-Y416p和GluN2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在维持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Naive组(n=4),SNL手术组(n=8)和假手术组(n=8),进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部位SFKs-Y416p和GluN2B的表达变化。结果:1 Western blotting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能显著上调SFKs-Y416p。SNL后第7 d,脊髓背角突触部位的SFKs-Y416p由手术前的(0.89±0.07)上调到(1.27±0.08)(P<0.01);然而在假手术组大鼠,背角突触部位的SFKs-Y416p则没有明显的变化。2 SNL后第7 d,脊髓背角突触部位的GluN2B由术前的(0.73±0.05)上调到(1.45±0.12)(P<0.01);然而在假手术组大鼠,背角突触部位的GluN2B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上调脊髓背角突触部位SFKs-Y416p和GluN2B的蛋白表达,且SFKs-Y416p和GluN2B升高的时间点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第7天,所以,SFKs-Y416p/GluN2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维持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
解新蔡捷万有崔彦军邢国刚
关键词:脊髓背角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小体脊神经结扎
KCNQ/M(Kv7)钾通道参与骨癌痛大鼠中枢敏化的电生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探讨KCNQ/M(Kv7)钾通道在骨癌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在雌性SD大鼠,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4×104,4μl)的方法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术后14天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同侧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以检测造模是否成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造模后14天,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造模前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脊髓背表面给予KCNQ钾通道的激动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5 mM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纤维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建立模型后14天,(1)与PBS组相比,模型组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明显增多(P<0.001,n=11);(2)与DMSO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瑞替加滨可以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P<0.001,n=14)。结论:骨癌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显著升高(即发生了中枢敏化);KCNQ/M(Kv7)钾通道的功能性下调可能与骨癌大鼠的中枢敏化和骨癌痛的发生有关。
蔡捷崔彦军邢国刚
关键词:骨癌痛WDR神经元KCNQ
鞘内应用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电生理学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研究鞘内应用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一种新型抗癫痫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手术成功后进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手术。术后10 d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敏,将筛选出造模成功的SN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n=10),通过鞘内插管分别鞘内给予(i.t.)普瑞巴林100μg/d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saline,NS)作阴性对照,连续3 d给药。在每次给药后24 h测定大鼠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及鞘内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2)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表面给予普瑞巴林100μg对SNI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C纤维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1)与NS组相比,鞘内应用普瑞巴林100μg/d,连用3 d,能显著增加SNI大鼠术侧后爪的50%PWT,起到显著的镇痛作用(P<0.001,n=10),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n=10)。(2)与NS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普瑞巴林100μg可以显著抑制SNI大鼠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P<0.001,n=9)。结论:鞘内应用普瑞巴林100μg/d可以对SNI大鼠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其运动功能,该机制可能与通过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有关。
蔡捷丁蕾邢国刚郭向阳孟秀丽
关键词:普瑞巴林脊髓背角神经病理性疼痛WDR神经元
α_2肾上腺素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
2015年
目的:研究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R)不同亚型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作用。方法:雄性6周龄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保留性脊神经损伤模型组(spared nerve injury,SNI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测定α2A-AR、α2B-AR和α2C-AR在腰膨大段脊髓背角中的表达。结果:(1)在蛋白水平三个亚型在正常大鼠均有表达,主要是以α2A-AR为主;(2)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NI神经病理性疼痛组α2A-AR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n=6),而α2B-AR和α2C-AR蛋白表达则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n=6)。(3)在m RNA水平,三个亚型在三组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n=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脊髓背角α2A-AR受体亚型明显下调,α2B-AR和α2C-AR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这种下调仅发生在翻译水平而非转录水平。α2A-AR下调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作用。
周俊飞蔡捷姜红邢国刚冯艺姜陆洋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WESTERNBLOT
大鼠脊髓TRPV1受体参与了外周炎症或条件刺激诱导的长时程增强
杨菲郭佳孙维梁姜红刘风雨蔡捷邢国刚万有
电针改变CFA炎症痛大鼠前扣带回脑区神经元放电活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研究电针对炎症痛大鼠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为4组:CFA炎症痛模型组加电针,CFA炎症痛模型组加假电针,对照组加电针,对照组加假电针。应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记录在电针前、后1 h内以及给予激光痛刺激前、后ACC神经元的放电,处理记录到的神经信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针后,CFA炎症痛组和对照组大鼠ACC神经元的平均放电率均增高,CFA炎症痛组大鼠ACC脑区内对激光痛刺激有反应的兴奋性神经元反应性降低。结论:电针激活炎症痛大鼠ACC脑区的神经元,但抑制ACC脑区内对痛刺激起兴奋性反应的神经元。推测电针通过调节ACC脑区神经元活动而镇痛。
周萌萌刘风雨岳路鹏蔡捷廖斐斐朱兵景向红万有伊鸣
关键词:炎症痛前扣带回电针神经元放电
骨癌痛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探讨外周敏化在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雌性SD大鼠,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4×104,4μl)的方法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术后14天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同侧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TW)以检测造模是否成功。对照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热杀死癌细胞(HK组)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造模后14天,在急性分离的小直径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骨癌痛及其对照组大鼠DRG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电流阈值(current threshold,CT)以及恒定去极化电流(300pA,1 s)诱发动作电位爆发的个数,观察骨癌痛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建立模型后14天,与对照组相比,(1)骨癌大鼠同侧后爪的50%PWT分别由HK组、PBS组和空白对照组(Na ve组)的13.75±0.64 g、13.30±0.64 g和15.10±0.01 g降低到4.43±0.42 g,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n=7~10),表明MRMT-1癌细胞接种大鼠具有明显的机械性痛敏行为;(2)在骨癌痛大鼠的小直径DRG神经元中,低(LT)、中(MT)兴奋阈值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RMP)绝对值和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电流阈值(CT)均明显降低(P<0.05,P<0.001),相同去极化强度刺激下动作电位爆发的频率均显著增加(P<0.05,P<0.001),而以上记录指标在高兴奋阈值(HT)的神经元则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骨癌痛大鼠伤害性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显著升高,这种小直径DRG神经元超兴奋性(hyperexcitability)的变化可能是引起骨癌痛大鼠外周敏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的基础。
郑琴方东刘敏姜红蔡捷万有邢国刚
关键词:骨癌痛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膜片钳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pinal 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s in neuropathic pain rats following spinal nerve ligation被引量:2
2011年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wide dynamic range (WDR) neurons in spinal dorsal horn of rats with neuropathic pain induced by lumber 5 (L5) 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 in a large size of samples.Methods 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and SNL groups.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 was used to reco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DR neurons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WDR neurons in normal rats,the WDR neurons in SNL ra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excitability,manifested by an enlargement of the receptive field size,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neurons that exhibited spontaneous activities,decreases in the Cresponse threshold and latency,and an increase in the C-response duration.In addition,the numbers of A-and C-fiberevoked discharges were smaller in SNL rats than in normal rats.Conclusion The excitability of spinal WDR neurons increased in rats with neuropathic pain induced by L5 SNL.The increase in excitability of WDR neuron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刘风雨曲晓秀蔡捷王发田邢国刚万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