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胤 作品数:7 被引量:53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不同位置切口对逆规散光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 针对术前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 ,研究不同位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所引起的手术散光 (SIA)以及其对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 术前存在 <2D逆规散光的白内障患者 96例 ,12 6只眼 ,将其分为三组 ,分别采用颞侧角膜切口、上方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进行常规的 3 0mm超声乳化手术 ,观察分析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情况 ,并做t检验。结果 采用上方角膜切口引起的手术散光 (SIA)最大 ,达到 1 5 1± 0 89(D) ,采用颞侧角膜切口的病人其术后散光最小 ,0 6 9± 0 6 6 (D) ,3个月时裸眼视力≥ 0 5的占 90 %。结论 对术前已经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来讲 ,颞侧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后角膜散光 ,从而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庄槿 袁胤 邱立红关键词:角膜切口 角膜散光 裸眼视力 白内障术后 后角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对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2010年 目的探讨角巩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2月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8例219眼;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6.1±12.1)岁。按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角巩膜缘切口组42例69眼,透明角膜切口组45例70眼,巩膜隧道切口组41例80眼。各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2、7、30、90天对各组患者进行干眼症状评分、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S)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角巩膜缘切口组、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在检测的各时间点(F=110.51,P=0.00)干眼症各组临床评分(F=99.45,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巩膜缘切口组干眼症临床评分在手术后14d逐渐下降,各时间点的临床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4d角巩膜缘切口组BUT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不同时间点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明角膜切口组手术后14d的BUT值最低。手术后1d角巩膜缘切口组的SIt值达高峰,第1~14天逐渐降低,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14d,透明角膜切口组FLS得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得分高于角巩膜缘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巩膜缘切口组和巩膜隧道切口组FLS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对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小,是干眼症高危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为理想的选择。 袁胤 庄槿 邱立红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泪膜 干眼 白内障 OPD波前像差检查在后囊膜混浊早期诊治干预时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OPD波前像差在早期诊断白内障术后后囊膜增殖混浊导致视觉质量下降中的意义及引导干预疗效。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诊的白内障术后自觉视力下降的患眼20眼。 罗勤 王于蓝 袁胤关键词:像差 后囊膜混浊 视觉质量 OPD波前像差仪在后囊膜混浊早期诊治干预时机的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OPD波前像差仪在早期诊断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导致视觉质量下降中的意义及引导干预疗效。方法纳入白内障术后自觉视力下降者20例(20眼),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0.5,合并视觉症状,裂隙灯下见后囊膜Ⅰ级及以下轻度增殖混浊。患眼行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并分别于激光术前后利用OPD波前像差仪进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激光术后患眼视力提高(1.10±0.91)行,主要视觉症状改善率为100%。OPD结果示激光术后总像差、眼内高阶像差和眼内像差下降,4mm瞳孔区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对应的面积比值增加(P<0.05)。结论OPD波前像差仪可灵敏、客观地反映人工晶状体眼合并后囊膜混浊的视功能状态,为治疗时机的选择和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罗勤 薛文文 袁胤 袁胤 王于蓝关键词: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 后囊膜混浊 为什么虹膜能被识别 2024年 巩膜、视网膜,角……我们的眼睛不大,膜却有很多种。那为什么只有虹膜可用作个体识别,而其他膜不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眼睛的各种膜。 葛春峰 袁胤 无关键词:虹膜 视网膜 眼睛 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白内障患者 10 0例 ,118只眼 ,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所示最陡峭子午线的不同 ,分为循规散光和逆规散光二组 ,分别采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 ,进行常规的 3.0mm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 ,观察分析术后 1w内、1个月和 3个月的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情况。结果 :二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度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视力情况相似 ,术后 1个月时角膜散光均有明显减少 ,且基本稳定 ,分别为 (0 .70± 0 .71)D和 (0 .6 8± 0 .6 3)D ;裸眼视力≥ 0 .5的比例较高 ,分别为 5 3例 (占 91.4 % )和 5 4例 (占 90 .0 % )。结论 :根据患者术前角膜地形图所示的循规散光或逆规散光的不同 ,分别采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 ,可以有效控制角膜散光 ,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庄槿 袁胤 邱立红关键词:裸眼视力 透明角膜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巩膜隧道切口 OPD-scan Ⅲ评价白内障术后前囊膜缩窄激光处理疗效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价OPD-scanⅢ像差仪在白内障术后前囊膜缩窄中早期诊断和激光处理前后视觉质量改善分析中的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诊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前囊膜缩窄患者13只眼进行平均发病时间统计,患眼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检查,OPD像差仪行散瞳至5 mm以上行眼像差检查和后照法影像记录.对所有患眼行Nd-YAG激光前囊膜多点松解切开.激光处理前与激光处理后1、2、4周及2、6、12、14月随访,平均最终随访时间(10.83±1.94)月.比较主要视觉症状改善率、球柱镜漂移量、眼内总像差值、眼内低阶及高阶像差值、视觉质量提升值.结果所有患眼出现视觉症状平均时间为术后(6.55±1.33)周,平均缩窄直径(3.67±0.59)mm.激光处理前后平均视力提高(0.90±0.71)行,主要视觉症状改善率100%.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曲线4 mm面积比(AreaRatio,AR)由(19.02±2.31)提升至(36.5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前后总像差从(3.62±4.80)下降至(2.03±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眼内高阶像差由(2.03±1.31)下降至(0.38±0.14),眼内低阶像差tilt(S1)值(1.16±0.36)下降至(0.59±0.43),二者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术后4周无复发.结论白内障术后前囊膜缩窄出现视觉症状常见于术后6周左右,早期发现处理有利于迅速改善视觉症状,避免远期并发症和二次手术.OPD像差仪检查对评价前囊缩窄治疗前后疗效和视觉质量改变,具有良好临床参考价值. 王于蓝 方晓玲 袁胤 袁胤关键词:波前像差 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