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华平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切口
  • 2篇切口痛
  • 1篇乙酰唑胺
  • 1篇抑制剂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制剂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碳酸酐酶
  • 1篇碳酸酐酶抑制...
  • 1篇疼痛
  • 1篇痛行为
  • 1篇痛阈
  • 1篇热痛
  • 1篇转运体
  • 1篇酶抑制剂
  • 1篇脑源性
  • 1篇脑源性神经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于布为
  • 3篇赵华平
  • 3篇薛庆生
  • 1篇张富军

传媒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钾氯共转运体-2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钾氯共转运体-2(KCC2)是阳离子和氯离子共转运体家族中的一员,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主要负责把细胞内的氯离子泵出细胞外,维持抑制性神经元的抑制功能所必需的低氯环境。KCC2的下调参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而KCC2本身亦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该文就KCC2的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赵华平薛庆生于布为张富军
关键词:疼痛
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对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ACT)对大鼠切口痛行为的影响。方法所有大鼠术前6天鞘内置管,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假手术+ACT组、切口痛组、切口痛+ACT低剂量(2.25μg)组、切口痛+ACT高剂量(22.5μg)组,每组16只。按照Brennan法建立切口痛模型。ACT和生理盐水均在术后d 1鞘内给予。分别于术前d1(基础值)、术后d 1(给药前,给药后30、75、120、165、240min)测定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并予比较。结果切口痛术后d 1(给药前)与基础值相比TWL、MWT均明显降低(P<0.05);鞘内给予高剂量ACT,与给药前相比,给药后30、75、120 min TWL升高(P<0.05),但不影响大鼠的MWT;与切口痛组相比,切口痛+ACT高剂量组在给药后30、75、120 min TWL明显增高(P<0.05)。结论鞘内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ACT部分缓解了切口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但是对机械痛觉过敏没有影响,提示碳酸酐酶可能参与了切口痛的热痛敏过程。
韩潞潞赵华平薛庆生于布为
关键词: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Γ氨基丁酸痛阈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在大鼠切口痛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抑制剂K252a对切口痛大鼠疼痛的影响,以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通路在切口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7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切口痛(I)组、K252a+切口痛(K+I)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切口痛(D+I)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K+I组和D+I组分别于切口痛模型制备前30 min鞘内注射K252a 1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和0.01%DMSO 10μL+PBS 10μL,并用PBS 10μL冲管,I组接受同样的处理但鞘内不予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前(0 d)和术后1、3、5、7 d采用von Frey纤毛法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采用热辐射法检测大鼠热痛阈值的变化。结果 I、D+I和K+I组术后1、3 d时的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0 d时(P值均<0.01)。术后1、3 d时,K+I组与I组、D+I组机械痛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组术后1、3、5 d时及D+I组术后1、3 d时的热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0 d时(P值均<0.01)。术后1 d时,K+I组与I组、D+I组热痛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鞘内注射K252a可以减轻切口痛引起的大鼠疼痛行为学改变,BDNF-TrkB通路可能参与大鼠切口痛的形成机制。
赵华平韩潞潞薛庆生于布为
关键词:切口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热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