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萍

作品数:559 被引量:1,498H指数:1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7篇期刊文章
  • 52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5篇医药卫生
  • 18篇生物学

主题

  • 365篇细胞
  • 181篇白血
  • 181篇白血病
  • 107篇基因
  • 97篇干细胞
  • 88篇造血
  • 87篇急性
  • 80篇骨髓
  • 66篇凋亡
  • 66篇免疫
  • 63篇造血干
  • 59篇淋巴
  • 58篇造血干细胞
  • 42篇蛋白
  • 41篇细胞凋亡
  • 41篇干细胞移植
  • 40篇慢性
  • 37篇异基因
  • 37篇体外
  • 35篇肿瘤

机构

  • 475篇华中科技大学
  • 38篇同济医科大学...
  • 2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0篇同济医科大学
  • 14篇上海市血液中...
  • 14篇武汉市中心医...
  • 11篇武汉大学
  • 9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5篇加利福尼亚大...
  • 5篇同济医科大学...
  • 4篇三峡大学第一...
  • 4篇中国葛洲坝集...
  • 4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广州军区武汉...
  • 3篇滨州医学院附...
  • 3篇佛山市第一人...
  • 3篇武汉市第一医...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557篇邹萍
  • 105篇游泳
  • 86篇黎纬明
  • 71篇陈智超
  • 62篇张敏
  • 54篇刘凌波
  • 50篇王红祥
  • 45篇肖娟
  • 45篇仲照东
  • 39篇宋善俊
  • 38篇李秋柏
  • 38篇刘芳
  • 34篇刘新月
  • 32篇胡俊斌
  • 31篇赵智刚
  • 28篇郭荣
  • 25篇夏凌辉
  • 22篇游泳
  • 22篇陆华中
  • 18篇陈燕

传媒

  • 76篇临床血液学杂...
  • 55篇中国实验血液...
  • 48篇中华器官移植...
  • 3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9篇中华血液学杂...
  • 26篇临床内科杂志
  • 18篇中国实用内科...
  • 17篇中华内科杂志
  • 13篇中华医学杂志
  • 1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0篇国际输血及血...
  • 9篇同济医科大学...
  • 8篇白血病.淋巴...
  • 7篇国外医学(输...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6篇中国医院药学...
  • 5篇中国免疫学杂...
  • 5篇癌症
  • 5篇中国生物化学...
  • 5篇The Ch...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32篇2011
  • 18篇2010
  • 25篇2009
  • 25篇2008
  • 78篇2007
  • 66篇2006
  • 59篇2005
  • 36篇2004
  • 47篇2003
  • 28篇2002
  • 14篇2001
5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比较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 收集18例接受一线尼洛替尼治疗和83例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初诊CML慢性期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101例初诊CML慢性期患者3个月获得Bcr-Abl国际标准化比值(IS)≤10%或费城染色体阳性(Ph+)≤35%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88.9%(16/18),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7.3%(47/82),P=0.012;6个月获得Bcr-Abl IS〈1%或Ph-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82.4%(14/17),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5.7%(44/79),P=0.041;12个月Bcr-Abl IS〈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9/12,高于伊马替尼组的63.9%(39/61),P=0.460;18个月Bcr-Abl IS〈0.1%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为6/9,伊马替尼组为68.9%(31/45),P=0.896.Sokal评分低危组、中高危组患者3个月达到治疗最佳反应的比例在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分别为9/9比76.5%(26/34)(P=0.107)和7/8比45.2%(14/31)(P=0.032).截止到末次随访日期2016年12月31日,尼洛替尼组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累积发生率为72.2%,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56.6%(P=0.021);尼洛替尼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的累积发生率为100%,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的71.1%(P=0.002).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4%和98.8%(P=0.019),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8.9%和48.2%(P=0.045).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少,显示出两组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尼洛替尼治疗初诊的CML慢性期患者较伊马替尼可更早达到深层次的分子学缓解,特别是对于预后评估风险高的患者,且有良好的安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殷华陈丽凤崔杰克熊颖媛游泳邹萍黎纬明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尼洛替尼伊马替尼
调控CD_(95)的锤头状核酶抑制小鼠T细胞凋亡及杀伤活性的作用研究
2005年
张敏游泳童允洁陈智超刘陵波邹萍
关键词:T细胞凋亡杀伤活性移植物抗白血病小鼠GVL效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与临床行为的比较
目的:比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差异,并了解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深入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准确分型和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找特异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线索。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
李蕾刘凌波邹萍
文献传递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基因在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法对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条件下脐血CD+34 细胞中hTERT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 新鲜分离的脐血中CD+34 细胞低表达hTERT ,阳性率为 13 %,体外培养 5~ 7dhTERT表达增高 ,以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3 (IL 3 )、IL 6和Flt 3配体组合条件下增高最显著 ,阳性率为 4 8%,转化生长因子 β1和全反式维甲酸可抑制hTERT表达。结论 hTERT基因在脐血CD+34 细胞中低水平表达 ,在体外扩增体系中 ,优化细胞因子组合能显著上调hTERT基因 ,负调控因子和诱导分化剂则下调hTERT基因。
马艳萍邹萍
关键词:胎血端粒末端转移酶CD34
Caspase-12短发夹状RNA在内质网应激性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构建凋亡因子Caspase-12的短发夹状RNA(siRNA),观察其在体外对鼠粒单系白血病细胞WEHI-3细胞对凋亡的抵抗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一对针对Caspase-12编码基因的siRNA,构建表达此siRNA的重组质粒psiRNA-Caspase-12,转染入WEHI-3细胞。检测胞内Cas- pase-1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检测转染后WEHI-3细胞的抗凋亡能力。结果酶切分析和测序证实构建成功,siRNA对Caspase-12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染后WEHI-3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增加。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能有效抑制Caspase-12基因在白血病细胞株WEHI-3中的表达。并对内质网应激性凋亡具有抵抗能力。
刘芳邹萍陈敏张敏吴耀辉肖娟
关键词:RNA干扰CASPASE-12益康唑内质网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5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1996年
对53例AL合并DIC作回顾分析。并发DIC的AL类型为APL 28例,非M_3型ANLL 15例、ALL 10例,发生于AL初发期、诱导化疗和化疗间歇期、难治期的DIC分别占25、11、17例。结果显示,APL合并DIC 68%发生于初发期,非M_3期ANLL并DIC发生于难治期占60%,而ALL并DIC 50%与诱导化疗有关。40例经全程治疗者,DIC治愈8例,其中6例为初发期患者(6/16)。讨论了DIC发生与患者白细胞数、感染、化疗等因素的关系。认为系统总结AL合并DIC临床特点,有助于认识及防治该并发症。
胡俊斌邹萍魏文宁宋善俊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疗法
白血宁Ⅱ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0年
杨新中胡俊斌林淑芬邹萍陈如泉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健脾生血冲剂治疗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1997年
刘新月周小川夏凌辉胡俊斌邹萍宋善俊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成人健脾生血冲剂中药品
凋亡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冷冻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凋亡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冷冻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期望为改善低温冻存体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脐血采自足月正常分娩后的脐静脉,共25例,miniMACS分离CD细胞。冷冻和融化:用10%二甲基亚枫(DMSO)+70%I...
肖娟邹萍刘凌波胡中波游泳宋善俊
文献传递
脂肪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基质干细胞(ASCs)移植于梗死心肌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A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将SD大鼠左前降支结扎制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在梗死心肌处植入DAPI标记ASCs(实验组)或DMEM培养液(对照组)。移植后1及4周,超声检查心功能。并取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移植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毛细血管密度测定。RTPCR、ELISA法测梗死区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培养获得ASCs,表型为CD44+、CD105+,CD31-、CD45-。植入梗死区的ASCs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组梗死心肌处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VEGF基因及蛋白水平在移植后1周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移植后4周,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ASCs移植可以促进大鼠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李宾公曾秋棠王红祥邵诗颖占平云邹萍
关键词:脂肪基质细胞急性心肌梗死
共5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