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昂
- 作品数:21 被引量:222H指数:9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河豚毒素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河豚毒素是一种海洋神经毒素。由于多种海产品中含有河豚毒素,并且河豚毒素在医学方面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因此河豚毒素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及医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综述了河豚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郁昂林丽琳
- 关键词:河豚毒素药用价值食品安全
- 暴露于三丁基锡的杂色鲍血液中总锡含量及生物富集作用被引量:5
- 2004年
- 用氯化三丁基锡分别在0、0.01、0.1、1、10和100ng/L浓度下对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进行暴污和恢复,在不同时间(第2、6、14、26、44、64d以及恢复期第8、20d)取血液样.用微波消解样品、ICP MS法测定其血液中总锡的含量,并计算总锡的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随着三丁基锡浓度的上升,血液中总锡的含量也升高,100ng/L组在44d总锡含量就达到了最高;在20d恢复期内0.01ng/L浓度组总锡浓度继续保持缓慢上升,0.1ng/L浓度组总锡浓度基本不变,其余浓度组总锡浓度有所下降但无法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各浓度组总锡的生物富集系数随着浓度的上升反而降低.本文揭示了杂色鲍的血液是锡的蓄积库之一.
- 郁昂王重刚陈荣余群郑微云
- 关键词:三丁基锡杂色鲍生态毒理生物富集血液养殖业
- 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09年
-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技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纳米毒性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纳米毒性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碳纳米管等早先发现的纳米材料上,却对纳米TiO2这一取得方便、制备容易、应用广泛、产量最大的纳米材料关注不足。本文从细胞水平和在体水平综述了纳米TiO2毒性研究进展,阐述了纳米TiO2对人体及其它生物潜在的生物效应,并提出对纳米TiO2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必要性。
- 马艳菊郁昂
-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TIO2毒性生物效应
- 产河豚毒素菌株的分离鉴定被引量:2
- 2010年
- 从厦门同安海域的黄鳍东方豚(Fugu xanthopterus)卵巢组织中分离纯化出59株菌株,通过小鼠试验筛选出11株产毒菌株,并对其中产毒能力较强的EL10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初步认定发酵产物中含有河豚毒素。同时对EL10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 王少蓉郁昂
- 关键词:河豚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RDNA
- 两种织纹螺对TTX和PSP摄食转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月腹刺鲀内脏投喂织纹螺.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的生物检测法,对织纹螺进行毒素检测.小白鼠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红带织纹螺本身不带毒性,而粗肋织纹螺本身带有毒性,麻痹性贝毒和河豚毒素两种毒素都可以通过摄食转移累积毒性.
- 张雷郁昂于杰
- 关键词:织纹螺河豚毒素麻痹性贝毒
- 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真鲷幼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0年
-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浓度 0 #柴油的水溶性成分 (watersolublefraction ,WSF)对真鲷幼体内脏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WSF污染对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抛物线型剂量 效应作用形式 ;同一剂量组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 ,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上升 ,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Se GPx)和过氧化氢酶 (Ca)的活力下降 ;受污染幼体在污染解除之后 ,其抗氧化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
- 余群郑微云翁妍彭荔红彭荔红
- 关键词:抗氧化酶
- 苯并(a)芘和芘暴露对梭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1
- 2002年
-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 ,浓度范围 0 .1~ 5 0 μg/L的苯并 (a)芘和芘的短期暴露 (7d) ,5 0 μg/L浓度组造成梭鱼肝脏SOD活性先抑制后诱导的效应 ;5 μg/L浓度在 7d的暴露中 ,SOD活性未出现诱导而是抑制 ;同样在 5 0μg/L浓度下 ,苯并 (a)芘暴露 4d后SOD活性出现诱导 ,而芘在暴露 7d后才出现诱导 ,这间接反映了苯并 (a)芘和芘的毒性大小。这些结果说明梭鱼肝脏SOD活性与苯并 (a)芘和芘暴露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监测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 王重刚余群郁昂陈荣郑微云
- 关键词:酶活性苯并(A)芘超氧化物歧化酶梭鱼海洋污染物环境毒理学
- 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僧帽牡蛎DNA损伤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 2004年
-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的海水中,利用碱解旋法测定消化腺和鳃DNA损伤的程度。结果表明,DNA损伤的程度随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解除污染后,DNA损伤恢复到对照水平。DNA损伤可作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 郁昂陈荣王重刚郑微云
- 关键词:DNA损伤水溶性成分牡蛎剂量-效应关系消化腺
- 石油烃对海洋动物致毒机制的研究
- 郑微云王重刚陈荣冯涛彭荔红洪万树余群郁昂
- 在国内率先引进生物转化酶、DNA损伤测定方法,开发了应用于海洋生物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荧光分析法,为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在石油烃对海洋动物的致癌、致突变的途径和机理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
- 关键词:
- 关键词:石油烃海洋动物致毒机制
- 苯并(a)芘和芘的混合物暴露对梭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8
- 2002年
-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 ,研究浓度范围从 0 1— 5 0 μg L的苯并 (a)芘和芘的等浓度混合物暴露对梭鱼 (Mugilso iuy)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 ,对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出抑制效应 .在暴露过程中 ,抗氧化酶活性也有出现短暂的诱导 ,高浓度组出现诱导的时间比低浓度组早 .SOD和GPx活性的变化有一定的同步性 .CAT活性在暴露早期出现诱导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环境中氧化胁迫的存在 .
- 王重刚郑微云余群郁昂陈荣
- 关键词:肝脏苯并(A)芘抗氧化酶梭鱼酶活性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