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春光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自传
  • 2篇虚构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1篇代文
  • 1篇狄更斯
  • 1篇东方文学
  • 1篇心态
  • 1篇虚构作品
  • 1篇叙事
  • 1篇学者
  • 1篇研究范式
  • 1篇艺术特色
  • 1篇异名
  • 1篇隐秘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行为
  • 1篇远大前程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作者

  • 14篇郑春光
  • 1篇钟娟
  • 1篇刘堃
  • 1篇许苗苗

传媒

  • 4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学术探索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殷都学刊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现代传记研究

年份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被引量:3
2009年
国内东方文学断代的研究专著并不多见,优秀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侯传文教授的新著《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把时间限定在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东方社会转型的一百多年间,透彻地分析了东方现代文学所处的多元文化语境,“从社会文化基础,发展轨迹和思想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回顾和反思近百年东方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他并非想去纠正和批判历史,而是希望从历史中获得教益。
郑春光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境东方文学现代文学思想艺术特色社会转型
自传批评话语权变迁刍议
2016年
作家给自己写传记,往往具备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几个先天的"盲区"也让他当局者迷,未必能写出真实的自我。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自传被看作一种能指浮动的文本叙述,与现实世界毫无指涉关系;作者也因受语言的支配,而无力控制文本的意义走向。批评家则凭借客观的视角和专业的优势,逐渐成为自传文本的权威。二者地位的此消彼长,其实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在双方的相互较劲和妥协中,作者的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不断更新,推动和牵引着自传理论的发展。
郑春光
关键词:自传虚构话语
莫言之我见
2012年
前文是专家们对莫言获得诺奖的见解,论述深刻而犀利,有着术业专攻之上的学术高度,闪烁理性反思的智慧光芒。青年人也应该发出的自己声音,他们是青年学者、作家、媒体人,他们有热情、锐气、个性张扬,他们是正在成长着的未来。
郑春光刘堃严彬伊北许苗苗
关键词:青年学者个性张扬
摆脱焦虑阴影的分身术——论佩所阿的异名和《使命》
2016年
在西方正典中,佩所阿是最令人困惑的作家之一。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和七十二个"异名"让学者们伤透了脑筋,解读的视角已超越了文学批评的范畴,伸向了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其实这七十二般变化,不过是他为超越"葡萄牙文学之父"卡蒙斯所采取的分身术。佩索阿在其代表作《使命》中,一方面极力模仿卡蒙斯,试图谱就一曲壮丽的史诗;另一方面,他又将雄浑的高歌一分为三,让它染上歌哭的悲调。通过这种方式,佩索阿最终化整为零,组合、升级成了一个"超级卡蒙斯"。
郑春光
关键词:异名
自传研究范式的转向被引量:1
2018年
自传被誉为文学共和国中最民主的省份,具有包容性、易操作性和功用性的特点,为大众所熟知。然而,人们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相关的定义层出不穷,其内涵与外延也屡有变迁,大致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的转向:从固定的文类到变动的语言行为,从自我写作到生命写作,从西方中心论到世界视角。这三次转向表明,自传绝非封闭、保守的事物,而是一个保持开放、与时俱进的体系。它不断打破各种边界,突破自身的限制,从而成为一个无边的概念。
郑春光
关键词:自传范式转向生命写作语言行为西方中心论
此中有真意——李娟非虚构作品中的两个世界被引量:7
2015年
在李娟的非虚构创作中,清晰地呈现出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天真的世界"和"经验的世界";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中,便是牧场的世界和牧场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始终相互交织,存在着内在的互动,这是贯穿李娟作品的一条主线。李娟冷静而不冷漠,如实地描绘了"天真的世界"毁灭的过程,传达出人类在两种文明冲突下的复杂情感,这是她非虚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真意。
郑春光翟钰莹
关键词:悲剧
家园绘制与离散书写:论帕蒂古丽的双重视角
2017年
帕蒂古丽是中国文坛的一匹黑马,不同民族、语言和地域文化的激烈碰撞,既使她焦灼不安,承受着自我分裂之苦;也赋予了她一种双重视角,能超越单一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审视个人和民族命运。她借助诗意的文字书写,缝合昔日破碎的自我,绘制离散的经验和想象的故园,从而成为沟通维汉文化的一座桥梁。
郑春光
奇异的海岸:最期待译成中文的十部小说被引量:1
2014年
鲁滨逊的再次漂流,[英]丹尼尔·笛福,1719与马里奥在一起的五个小时,[西班牙]米格尔·德利维斯,1966鲍狄奇,[新西兰]派翠西亚·葛雷丝,1986格瑞佛:美国猴王在中国,[印第安奥吉布瓦]杰拉尔德·维兹诺。
郑春光钟娟
关键词:小说中文海岸鲁滨逊
“必需的文学”——论非裔奴隶自传叙事的功用被引量:1
2019年
自传作为'文学共和国中最民主的省份',是非裔黑奴钟爱的一种文类。它基于强烈的现实需要而产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政治和身份诉求,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裔奴隶自传的创作意图明显,期待直接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功用性。一些研究虽讨论过它的一些功能,却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它是非裔黑人的人权宣言,非裔离散身份形成的基础,非裔黑人的收入来源。非裔黑人自传虽是一种'必需的文学',却开创了一种文类,构成了非裔离散文学的源头活水。
郑春光
关键词:自传奴隶叙事身份认同
2013欧洲文坛关键词
2014年
“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一一葡语文坛巨匠佩所阿,曾把欧罗巴比作一个曲肱而卧的美女。她的左右肘,分别是意大利和英格兰;她希腊式的眼睛回眸沉思,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的葡萄牙。于是每一个欧罗巴的欣赏者,都成了身陷巨人国度的格列佛,纵使有缘瞻仰美女的玉胸,看到的也不过是凹凸不平的毛孔。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对欧洲文坛的盘点,都不过是“一孔之见”。一孔所见的景观,往往让人麻木;然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孔亦有所得。
郑春光尹琴
关键词:文坛关键词现代主义欣赏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