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焱
-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底物和电子受体对互花米草湿地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研究闽江河口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不同底物(醋酸、甲醇和三甲胺)及电子受体(SO42-、NO3-和NH4+)对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湿地非竞争性甲烷产生底物中的甲醇对互花米草湿地表层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大,高于醋酸和三甲胺,且3种底物的添加均在培养5d后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同浓度的SO42-、NO3-、NH4+的添加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呈现出抑制作用或无抑制作用2种结果,添加电子受体的浓度越高,对沉积物甲烷产生潜力的抑制作用越显著。
- 鄂焱仝川王维奇姚顺杨红玉
- 关键词:互花米草甲烷产生潜力
- 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被引量:43
- 2011年
- 以闽江河口区面积最大的鳝鱼滩湿地分布的3种植物沼泽湿地:土著种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沼泽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湿地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1月到12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个阶段沼泽湿地排向大气环境的CO2通量(生态系统呼吸量).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湿地3个阶段CO2排放通量月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563.7±119.8)、(230.3±54.2)和(506.2±83.8)mg·m-2·h-1;3种植物沼泽湿地在涨落潮过程直接排向大气环境的CO2通量显著低于涨潮前和落潮后2个阶段(p<0.05),涨潮前和落潮后CO2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p>0.05),潮水水淹显著减少了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直接排向大气环境的CO2通量.芦苇和咸草沼泽湿地CO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10cm深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线性关系.
- 仝川鄂焱廖稷姚顺王维奇黄佳芳张林海杨红玉曾从盛
- 关键词:互花米草芦苇
- 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09年
- 米草属植物是典型的盐沼湿地优势种,在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广泛分布,同时作为一种引入种或入侵种分布在西欧沿海湿地及我国广大沿海湿地,并有不断扩大其分布区面积的趋势,构成了全球沿海盐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重要的甲烷排放天然源。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包括米草属植物盐沼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甲烷的产生、氧化与传输以及影响甲烷通量的主要因子。
- 鄂焱仝川王维奇
- 关键词:盐沼湿地甲烷排放
- 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9年
- 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比较法经常用于学习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区域地理的差异、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地理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地理比较法,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比较法学习。
- 鄂焱
- 关键词:比较法中学地理区域地理
- 潮汐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为阐明湿地土壤理化特征对潮汐的响应,对闽江河口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土著种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理化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涨潮前和落潮后土壤理化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②互花米草斑块湿地落潮后的土壤盐度、pH值和Eh与涨潮前的土壤以上指标的相关性高于与潮水以上指标的相关性(p<0.01),短叶茳芏湿地土壤Eh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但盐度、pH值则与潮水相应指标的相关性更高(p<0.01);③互花米草斑块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盐度、pH值和Eh潮汐敏感性存在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模式,在潮水盐度、pH值和Eh分别为0~3ms/cm、7.0~7.5和负值的情况下对潮汐的响应较为敏感。
- 高君颖王维奇鄂焱廖稷姚顺
- 关键词:植物入侵潮汐土壤理化特征
-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 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闽江口湿地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湿地之一,其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是我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重要组成部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
- 鄂焱
- 关键词:互花米草甲烷通量环境因子
- 文献传递
- 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0年
- 为了阐明植物和温度对甲烷氧化率的影响及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有效性,在乙炔抑制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箱法对闽江河口湿地甲烷氧化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过程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植物的存在增加了甲烷的氧化率,温度对甲烷氧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乙炔作为甲烷的替代性氧化底物可能是其抑制甲烷氧化的原因之一。
- 王维奇鄂焱廖稷姚顺
- 关键词:乙炔甲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