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珍珍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早产儿真菌脓毒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2010年至2012年单中心报告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 探讨早产儿真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0例真菌脓毒症早产儿,回顾性分析真菌脓毒症患儿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30例早产儿中极早产儿14例(46.7%),早期早产儿20例(66.7%);真菌脓毒症的发病时间为6 ~42 d,平均(15.70±9.02)d;白色假丝酵母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83.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3.3%).6例早产儿在真菌感染前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9例早产儿经外周中心且置管(PICC)且置管时间≥7 d;5例早产儿使用抗生素时间≥14 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应差及吃奶差或拒乳,各25例(各占83.3%),其次为氧饱和度波动20例(66.7%);真菌感染时,27例(90.0%)早产儿CRP升高;5例白细胞计数<5.0 ×10^9/L,5例白细胞计数>15.0×10^9/L;20例(66.7%)继发血小板下降.除2例因家属放弃治疗外,剩余28例(93.3%)中有4例(13.3%)因氟康唑疗效不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24例(80.0%)单纯采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治疗的28例中,4例(13.3%)好转,24例(80.0%)治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在早产儿真菌脓毒症中所占比例较高,出生2~3周的高危早产儿,出现反应差、吃奶差及氧饱和度波动等症状时,须考虑存在真菌脓毒症的可能.高发季节对高危早产儿实施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有效降低早产儿真菌脓毒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 徐豆豆王杨藏建业吴叶娟金珍珍陈琪
- 关键词:脓毒症真菌感染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疗效,探讨EPO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损伤早产儿(男25例,女8例),随机分为EPO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EPO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EPO治疗,每次250IU/kg,每周3次,总疗程2~4周。所有患儿专科门诊随访至6~12个月,纠正胎龄40周时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定期行头颅MRI、头颅B超、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查。结果:①EPO治疗组NBNA评分正常者占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龄时两组间患儿ABR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纠正胎龄6月龄时,EPO治疗组ABR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EPO治疗后期ABR异常程度减轻。结论:应用EPO可保护受损伤的神经细胞,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改善脑损伤早产儿的预后。
- 王杨金珍珍陈琪王琍琍罗智花张敏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脑损伤婴儿早产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严重危及患儿生命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后期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病死率高达10%~50%,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病死率一直未得到明显降低[1]。
- 金珍珍王杨
-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脏器功能衰竭新生儿期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