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翠

作品数:12 被引量:43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三江平原
  • 6篇遥感
  • 6篇土地利用
  • 3篇覆被变化
  • 3篇MODIS
  • 2篇耕地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景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序列数据
  • 1篇亚像元
  • 1篇遥感分析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湿地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空军航空大学

作者

  • 12篇金翠
  • 11篇宋开山
  • 11篇张柏
  • 9篇王宗明
  • 7篇刘殿伟
  • 6篇李方
  • 3篇杨婷
  • 3篇黄妮
  • 3篇张树清
  • 3篇刘焕军
  • 3篇曾丽红
  • 2篇杜嘉
  • 1篇姜广甲
  • 1篇杨飞
  • 1篇杨桄
  • 1篇任春颖
  • 1篇张春华
  • 1篇国志兴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7篇2009
  • 5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1
2009年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应用以遥感观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估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三江平原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耕地的转化是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征。2000~2005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3.28×104hm2,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6.20×104、10.81×104和22.45×104hm2。过去5年间,三江平原平均NPP由401.1 g C m-2a-1下降为377.5 gC m-2a-1,其中沼泽湿地平均NPP下降了7.8%,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平均NPP均呈下降趋势。2000~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地区净初级生产总量由4.37×104G g C a-1下降为4.11×104G g Ca-1,减少量为2 575.1 G g C a-1,减少率为5.9%。三江平原地区2000年和2005年的气候因子变化不大,其对NPP的影响可以忽略。土地覆被变化直接导致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对于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具有重要影响。
王宗明国志兴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树清李方金翠杨婷黄妮
关键词:NPP遥感三江平原
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被引量:256
2008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6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及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里,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了38.55×105hm2,年均增加75597.3hm2,其中湿地、林地与草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湿地减少了25.67×105hm2,除极少数退化为草地外,绝大部分转化为耕地;草地减少了57.65×104hm2hm2,面积比由9.13%缩减为3.86%;林地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出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呈减少趋势;水域与未利用地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居工地则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且其年增长率为6.96%,远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的年增长率。耕地变化是驱动三江平原其他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通过对人口与国家农业经济政策分析表明,耕地变化与人口增加关系密切,回归确定性系数为0.93,同样国家宏观农业政策与市场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水田面积的快速增加就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张柏金翠李方刘焕军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MODIS亚像元积雪覆盖率反演及验证被引量:8
2008年
以中巴资源卫星数据作为地面“真值”影像,根据东北地区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对Salomoson亚像元积雪覆盖率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反演东北地区MODIS像元积雪覆盖率,并用不同方案对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修正后的Salomoson亚像元积雪覆盖率反演模型对不同地貌——景观单元具有稳定性,其中较小的波动源于积雪物理性质差异、大气效应、积雪影像分类误差及影像配准误差。在东北平原区,NDSI值在0.52~0.65时,模型反演精度高,但反演雪盖率总体偏低,主要是由NDSI基于对波段反射率的非线性转换引起的;雪盖率高估的像元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以及农村居民点,而覆盖城区、乡、镇以及居民点之间道路的像元雪盖率误差小,其原因是人类活动频率影响像元内积雪组分与非积雪组分的光谱特性的差异程度。与MODIS雪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积雪覆盖率提供较传统雪盖制图更加丰富的信息,然而对林区冠层下积雪覆盖二者均未给出准确估计。
金翠张柏刘殿伟宋开山李方
关键词:MODIS
基于NOAA/AVHRR数据估算三江平原蒸散量研究初探被引量:5
2009年
蒸散量是水资源相互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定量确定的要素之一。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是通过遥感数据计算区域蒸散量的重要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较少地面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蒸散量的区域分布信息,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SEBS模型,利用NOAA/AVHRR数据对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区域蒸散发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测数据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来看,三江平原蒸散量总体上表现为从4月开始逐渐上升,7月达到最高值,8月后不断下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江平原蒸散量时间分布的原因。同时,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三江平原区域蒸散量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长季平均蒸散量从大到小可以排列为:林地>水域>湿地>水田>旱田>草地>居工地。
杜嘉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曾丽红金翠黄妮
关键词:蒸散量三江平原SEBS
基于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东北地区土地覆盖分类与变化监测研究
土地覆盖主要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覆盖及其利用变化在地球系统的气候和生物化学全球尺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在反映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人地交互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20...
金翠
三江平原过去50年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正>土地覆被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运用遥感方法可以快速、及时地掌握土地覆被的动态变化。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过去50年中,其景观发生了剧烈变化。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本文对三江平原...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金翠曾丽红张柏杨飞刘焕军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三江平原遥感GIS
文献传递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蒸散发影响的遥感分析——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被引量:13
2009年
以吉林省西部乾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和ETM+影像,分析该区1989年和2001年2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89-2001年,乾安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草地→耕地、草地与不同程度盐碱地、不同程度盐碱地内部的转换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12年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日蒸散量格局基本一致,表现为:水体>湿地/耕地>林地>草地/轻度盐碱地>居民用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其中,59.6%的地表蒸散强度变化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草地→耕地、草地→不同程度盐碱地、不同程度盐碱地→草地的蒸散强度变化以基本不变、减少、增加为主;由轻度盐碱地向重度盐碱地逐渐转变时,蒸散强度降低,反之增加。由于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其蒸散强度降低,而林地、居民用地、轻度盐碱地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蒸散强度以增加为主。
金翠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杨桄
基于MODIS数据的三江平原土地覆被分类被引量:11
2009年
本文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250m空间分辨率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为数据源,通过基于Savizkky-Golay滤波重构高质量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并对滤波后的NDVI数据集做主成分变换,通过分析前6个主成分的各时间点的因子载荷曲线,提取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物候信息的总体差异,采用"分层非监督分类法",由简到繁,由主类到亚类,逐级分解,最终得到三江平原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结果表明:旱地、水田、草地、湿地、落叶阔叶林及水体的分类精度均在88%以上。而由于混合像元问题,针阔混交林与居民用地的分类精度较低。对研究结果定性评价发现,基于MODIS/NDVI数据集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与三江平原实际土地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与MODIS土地覆盖产品相比,在类型识别和空间位置精度方面有本质性的提高,尤其是林地类别和居民用地的识别。本文的分类结果体现了三江平原土地覆被分布细节信息,说明本研究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分类方法在三江平原土地覆盖制图中具可行性。
金翠张柏宋开山
关键词:三江平原MODISNDVI
三江平原过去50年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8
2008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本文对三江平原建国以来耕地变化方式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多年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建国初期的1954年,耕地面积为17133.81 km2,所占比重仅为15.91%;2005年耕地为55688.45 km2,面积比为51.17%,耕地面积净增加了38554.64 km2,年均耕地增加面积为755.97 km2。通过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分析表明,湿地开垦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其次为林地与草地。通过垦殖指数及其变化模型分析表明,三江平原不同历史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速率存在很大的时空差异;区域本身人口急剧增加、国家有计划的农垦移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是导致本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三江平原区域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势、地貌与土壤条件同样影响着三江平原耕地面积的变化。
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张柏金翠李方刘焕军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三江平原耕地面积
1954~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研究被引量:55
2009年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已被农田所替代,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未能深入揭示区域尺度湿地农田化的过程与规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Landsat MSS,Landsat TM,CBERS)数据,分析了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1954到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77.03%;与湿地大面积减少相对应,耕地面积增加了2.5倍,2005年耕地面积占整个三江平原面积的55.14%,成为三江平原的主导景观。1954~1976年和1977~1986年为湿地农田化规模最大的2个阶段,沼泽湿地转化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86.40×104hm2和120.29×104hm2。至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基本结束,大面积成片的湿地仅存在于几个较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的面积为258.48×104hm2,为1954年沼泽湿地面积的73.3%。(2)三江平原发生湿地农田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为:海拔为0~100m,坡度为0°~1°,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河流阶地、沼泽洼地、冲积洪积平原和低台地,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3)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029℃/a。气候变暖为农业开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区域人口大量增加是湿地开垦为农田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1959~2005年间三江平原总人口增加了3.13倍,耕地面积与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国家政策对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树清李方任春颖金翠杨婷张春华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耕地三江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