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翠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胃肠
  • 2篇细胞
  • 2篇儿童
  • 2篇腹泻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诱导
  • 1篇多潘
  • 1篇多潘立酮
  • 1篇醒脾
  • 1篇醒脾养儿颗粒
  • 1篇亚群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易感
  • 1篇易感因素
  • 1篇婴儿

机构

  • 8篇山西省儿童医...

作者

  • 8篇金翠
  • 7篇赵青
  • 4篇胡海燕
  • 3篇高朝燕
  • 2篇原慧云
  • 2篇孙晋芳
  • 2篇范三丽
  • 1篇张德重
  • 1篇李亚蕊
  • 1篇王沁芳
  • 1篇秦海荣
  • 1篇康丽敏
  • 1篇任君宇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太原市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易感因素调查及胃镜下幽门螺杆菌的表达被引量:3
2020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群中具有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Ⅰ级致癌原。发展中国家儿童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高危人群,成人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成人Hp感染大多在儿童期获得,一旦感染,很少自然根除,严重者可引起组织恶变[1]。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已证实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并与社会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种族等因素有关[2]。太原市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辖6个市辖区、3个县及1个县级市。文献报道胃癌发病率占太原市恶性肿瘤第二位[3]。本研究对来我院就诊的太原市辖区范围内儿童Hp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该地区Hp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帮助。
胡海燕赵青范三丽金翠白静洁高朝燕
关键词:胃癌发病率易感因素致癌原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血清胃肠激素、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血清胃肠激素、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FD患儿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例数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多潘立酮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血清胃肠激素、胃蛋白酶原、炎症因子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91.84%)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厌食等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4 d后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4 d后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长抑素(SS)、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多潘立酮治疗FD患儿,可促进患儿症状改善,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可能与有效调节血清胃肠激素、胃蛋白酶原和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秦艳秦海荣杜丽芳金翠赵青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多潘立酮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胃蛋白酶原炎症因子
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6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临床特征、有价值的诊断手段、有效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6例牛奶蛋白诱导的AP患儿行末梢血常规及嗜酸细胞检测、便常规+潜血、便培养、生化全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血清总IgE检测、电子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给予回避牛奶及奶制品等饮食干预,症状缓解后行开放性激发试验确诊,随访中每3-6个月逐步调整饮食配方直至耐受。[结果]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AP以腹泻、便血为主要症状,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3.6%)、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显示牛奶阳性者达80.3%[(38+15)/66],电子结肠镜检查100%均显示阳性结果,结肠镜下结肠及直肠黏膜表现多发充血、水肿、糜烂灶,可见圆形红斑、多发浅小溃疡、出血斑及弥漫性颗粒样隆起,黏膜改变多样,可单一出现,也有混合出现且在肠腔内弥漫分布、波及范围较广,其病理结果显示黏膜慢性炎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给予回避牛奶蛋白以氨基酸奶粉替代,1周缓解率即有效率达96.97%(64例),随访1年,63例(95.45%)获得耐受。[结论]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AP以慢性反复便血、结肠及直肠黏膜弥漫性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末梢血嗜酸细胞升高、牛奶特异性IgG阳性为特征,在去除母乳和患儿食物中牛乳蛋白后48~72h内症状缓解则有助于诊断,治疗以饮食干预最为有效并可逐步获得耐受,预后较好。
胡海燕赵青金翠高朝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婴儿
康复新液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90例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对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轻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Ⅰ组(50例)、治疗Ⅱ组(40例)及对照组(36例),3组均给予布拉氏酵母菌及蒙脱石散口服,治疗Ⅰ、Ⅱ组加服不同剂量康复新液,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Ⅰ组、治疗Ⅱ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Ⅰ组疗效高于治疗Ⅱ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能有效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无明显不良反应,且1.5ml/(kg.d)剂量的治疗Ⅰ组疗效优于1.0ml/(kg.d)剂量的治疗Ⅱ组。
赵青孙晋芳李亚蕊金翠任君宇
关键词:康复新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婴幼儿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不同病程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小儿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病中的疗效。方法:208例腹泻患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急性腹泻病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补液、口服蒙脱石散剂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观察两组3个不同病程的临床疗效。结果: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病中治疗组第3天及第7天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减少,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急性、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中疗效肯定,总治愈率明显提高。
金翠赵青原慧云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腹泻急性慢性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伴腹水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嗜酸细胞异常浸润胃肠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或/和浆膜层,甚至胃肠壁全层为典型特点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较少见,我院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胡海燕原慧云金翠范三丽赵青高朝燕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儿童腹水黏膜下层黏膜层浆膜层
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4-7月收治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rh-bFGF喷洒口腔。观察两组进食改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进食改善时间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bFGF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明显。
金翠张德重
关键词:手足口病口腔溃疡
560例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的变化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随病情恢复的变化。方法收集5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脑炎分为2组,重症病例组(脑炎组)360例,普通病例组(无脑炎组)200例,并选取同期本院儿保科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在体检时,病例组分别于入院2h内(急性期)、治疗1周后(恢复期)进行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率及血清IgG、IgA、IgM水平检测,分析各组细胞免疫水平的差异,比较重症病例组和普通病例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细胞免疫改善程度。结果5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普通病例组CoxA16阳性率(72.0%)高于重症组(5.0%,X2=280.72,P〈0.01),而重症病例组EV71(70.3%)及其它病毒阳性率(7.2%)高于普通病例组(20.5%,X2=127.75,P〈0.01;2.5%,x2=5.43,P〈0.05);普通病例组、重症病例组的细胞免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2,4.98,3.06,P〈0.01);普通病例组、重症病例组入院2h内与.1周后(恢复期)复查CD3+,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病例组t=7.73,3.86,4.71,P〈0.01,重症病例组t=6.13,2.60,3.36,P〈0.01);普通病例组与重症病例组比较,普通病例组1周前后细胞免疫改善更明显(t=2.57,2.51,2.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未合并脑炎者病原学检测以CoxA16阳性率高,合并脑炎者EV71及其它病毒阳性率高;两组患儿病初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治疗1周后细胞免疫功能均明显恢复,且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赵青康丽敏孙晋芳胡海燕金翠王沁芳
关键词:手足口病免疫学T淋巴细胞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