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燕

作品数:6 被引量:11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能源
  • 2篇能源消费
  • 2篇排放清单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三角
  • 2篇长江三角洲
  • 2篇城市热岛
  • 1篇地产
  • 1篇动态模型
  • 1篇动态随机一般...
  • 1篇动态随机一般...
  • 1篇一般均衡模型
  • 1篇源解析
  • 1篇土地财政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情景分析
  • 1篇热岛效应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陆燕
  • 3篇王勤耕
  • 2篇张艳燕
  • 1篇孙平
  • 1篇宋媛媛
  • 1篇翟一然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典型区域人为热排放特征研究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伴随着大量的人为热排放。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明显的加强作用,从而不仅对城市及区域气候、空气质量等产生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反馈作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为热排放的空...
陆燕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能源消费气候变化
土地财政与宏观经济波动 ——动态模型与校准分析
自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因土地出让具有快速、简单、风险低且收益高的特点,通过该方式获得财政收入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筹措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土地出让收入也已逐渐演变成地方政府专门的土地财政。但毋庸置疑的是,土地财政的存在也引发...
陆燕
关键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土地财政
文献传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为热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2010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各类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人为热排放总量为1.4x10^(19)J/a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新陈代谢分别占75.1%、12.5%、9.9%和2.5%.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五个城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约占研究区域总量的71%.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年平均排放通量为5.3、W/m2,大部分mix介于5-30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20~70W/m2,上海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为方便有关环境气候模式的输入,本文提供了人为热排放的网格化空间分布和简单的时间变化廓线.
陆燕王勤耕翟一然宋媛媛张艳燕孙平
关键词:排放清单城市热岛长江三角洲
中国及全球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能源消费,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消费,是大气污染物(包括化学物质及人为热)排放的主要来源。在过去几十年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方式与空间布局等都已经或将持续发生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大气污染物的排...
陆燕
关键词:能源消费情景分析
文献传递
长江三角洲黑碳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排放因子法,研究了2012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火电、一般工业、交通、居民燃煤及生物质燃烧的黑碳排放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黑碳排放总量为4.89×10^4 t·a^-1,其中火电、一般工业、交通、居民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分别占5.0%、54.8%、17.9%、0.5%和21.8%.苏州、上海、无锡、南通和杭州五个城市的排放量最高,总贡献率为53.0%.煤炭燃烧是黑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贡献率为58.4%),其次是生物质.该地区黑碳的平均排放强度为0.44t·km^-2·a^-1.本文还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给出了长三角地区黑碳排放强度的网格化分布,多数城市高值区介于2.0~5.0t·km^-2·a^-1.
陆燕王勤耕张艳燕
关键词:黑碳排放清单长江三角洲
基于PMF模式的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被引量:81
2015年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_(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_4^+、Mg^(2+)、Ca^(2+)、SO_4^(2-)、NO_3^-、Cl^-、以及OC,EC,共计26种,首先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含量;然后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_(2.5)的非SOA部分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6类因子:二次无机气溶胶(SIA),燃煤、机动车排放、地面扬尘、冶金和其它源,贡献率分别25.0%、23.5%、20.4%、17.1%、3.0%和11.0%;最后基于南京市SO_2、NO_x、VOCs三种主要前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对SIA和SOA在一次来源中进行再分配最终结果表明,南京市PM_(2.5)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和其它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9.6%,22.4%、14.6%、18.7%和14.7%.
王苏蓉喻义勇王勤耕陆燕殷丽娜张予燕陆小波
关键词:源解析细颗粒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