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P浸渍处理幼穗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龙辐麦5号
- 1992年
- 用比活度为50μCi/ml 和100μCi/ml 的 KH_2^(32)PO_4浸渍处理单核期和合子期的九三 B29-4白小麦幼穗。观察了 M_2—M_3抽穗期、株高和穗型变异,鉴定了入选品系的抗倒伏、抗病和品质等特性。按照一定的育种程序选育出高产、优质和抗病的龙辐麦5号新品种。
- 陈义纯孙光祖张月学阎文义王广金唐凤兰李忠杰朱之垠
- 关键词:辐射育种小麦幼穗育种
- 辐照小麦雄配子提高远缘杂种结实率的研究被引量:6
- 1994年
- 用六倍体小黑麦黑杂266作母本,春小麦龙辐麦3号、龙辐麦5号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前用 ̄(60)Coγ射线800~2400rad活体慢照射雄配子。通过对杂种1代(F1M1)花粉母细胞的观察,减数分裂中期二价体平均为13.65,最高为14.55,与理论值接近,未经辐照的为12.80,低于理论值,辐照改善了染色体配对。辐照的F1M1代平均结实率为55.52%,未经辐照的为6.49%。辐照处理明显提高了杂种1代的结实率。辐照雄配子的适宜剂量为1600rad和2400rad,不同品种间辐射敏感性有很大差别。
- 陈义纯孙光祖张月学闫文义王广金唐凤兰韩芳普贲玉新薛玺张延滨
- 关键词:辐照雄配子远缘杂交结实率小麦
- 春小麦空间诱变效果的研究被引量:4
- 1996年
- 用春小麦纯系种子进行了加硼及水处理的航天试验.结果表明,航天处理后种子发芽势提高10%-15%,发芽率提高2%-6%,M1代田间出苗率提高8.5%,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水+航天处理SP1代小区产量提高26.1%;航天处理后放置不同时期的发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硼酸+航天与水+航天处理比未表现出抑制作用;航天处理SP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突变频率及正向突变率都很高.
- 闫文义孙光祖张月学王广金唐凤兰李忠杰孙德全陈义纯
- 关键词:春小麦空间诱变
- 辐射与杂交结合对春小麦诱变效果的研究
- 1992年
- 本文对两种辐射与杂交结合方式所产生的诱变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论照射亲本后杂交还是照射杂种当代,其后代大多数性状的变异系数、突变率大于只杂交不照射的后代,尤以辐射杂种当代的效果最佳,但不同辐射方式所产生变异的大小与组合的遗传背景有关。
- 王广金孙光祖陈义纯张月学唐凤兰阎文义张东铁李忠杰
- 关键词:小麦春小麦杂交育种
- ^(32)P浸渍处理小麦幼穗诱变效果的研究被引量:3
- 1990年
- ^(32)P 浸渍处理是一种内照射法,诱变作用大,效果明显。按照一定的育种程序已从处理后代中选出了7份优良突变系,2份已加入省区域试验。试验表明,该法在小麦的诱变育种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孙光祖陈义纯张月学王广金阎文义唐凤兰
- 关键词:小麦幼穗诱变育种
- 辐射处理对小麦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影响被引量:1
- 1990年
- 辐射处理小麦不同外植体,其诱导率、分化率及辐射效应因不同基因型及剂量的不同而异;不同辐照剂量对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形成及植株再生率亦有明显影响。
- 孙光祖陈义纯唐凤兰王广金张月学阎文义
-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离体培养
-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龙辐麦6号的选育
- 1994年
- 利用杂交与辐射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龙辐麦6号。多年的抗病性鉴定表明,该品种对秆锈免疫,高抗叶锈,抗根腐病,赤霉病和白粉病轻,适于黑龙江省平川地区种植。
- 孙光祖陈义纯张月学阎文义王广金唐凤兰李忠杰
- 关键词:小麦突变育种高产抗病
- γ射线连续继代辐照对小麦若干农艺性状的影响
- 1994年
- γ射线连续继代处理小麦种子,能在株高、分蘖数、有效小穗数、主穗粒数、株粒数、株粒重和千粒重上扩大变异。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各性状与对照差异加 大,经3次处理各性状差异即达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平均数随之逐渐降低,变异系数却随之逐渐加大。
- 阎文义孙光祖张月学陈义纯
- 关键词:小麦Γ射线
- 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被引量:1
- 1997年
- 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龙辐麦7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1996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现种植面积400hm2。其选育是以早熟优质高产的龙辐麦3号作母本,高抗赤霉病的品系钢98-446为父本,于1987年...
- 闫文义孙光祖张月学王广金陈义纯唐凤兰李忠杰孙德全
- 关键词:小麦高产抗病
-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选育及其变异研究被引量:16
- 1995年
- 利用辐射与离体培养、细胞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病突变体的筛选,选育出4个抗赤霉病的突变体。经多年田间接种鉴定和考察,突变体的抗病能力较亲本提高1~2级,株高、穗长和小穗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也发生了变异。突变体与其亲本相比,醇溶蛋白电泳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谱带数、谱带强度和谱带位置都有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分析表明,在毒素作用下,突变体的酶活性比亲本高8,61%~24.14%。突变体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畦化酶活性,是其具有赤霉病抗性的一种病理学原因。
- 孙光祖王广金陈义纯张月学唐凤兰闫文义李忠杰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突变体离体诱变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