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显成

作品数:18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肾癌
  • 4篇细胞
  • 3篇易位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肾细胞
  • 3篇手术
  • 3篇重症
  • 2篇肾单位
  • 2篇肺炎
  • 2篇肺炎患者
  • 2篇保留肾单位
  • 2篇保留肾单位手...
  • 2篇TFE3
  • 1篇蛋白
  • 1篇电脑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多克隆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心肺

机构

  • 18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陈显成
  • 9篇甘卫东
  • 8篇郭宏骞
  • 6篇张北源
  • 4篇朱章华
  • 4篇陈鸣
  • 4篇顾勤
  • 4篇尤勇
  • 2篇徐林锋
  • 2篇郝迎迎
  • 2篇燕翔
  • 2篇杨军
  • 2篇刘宁
  • 2篇张古田
  • 2篇李冬梅
  • 2篇梁培
  • 2篇王妍
  • 2篇董丹江
  • 2篇屈峰
  • 2篇郭晓芳

传媒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华腔镜泌尿...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肾脏病与透析...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转化不同阶段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可随病程的进展而改变。文中分析发生重症转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阶段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为早期甄别和防治重症转化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收治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25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6 h内的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指标。根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分为发病≤7 d和发病>7 d等2个阶段,每个阶段以最终的临床分型分为轻症组(轻型和普通型)和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分析早期预测患者重症转化的实验室指标。结果125例患者从发病至收入院的中位时间为9 d。其中发病≤7 d阶段59例(轻症组48例、重症组11例),发病>7 d阶段66例(轻症组36例、重症组30例)。发病≤7 d患者中,重症组患者血淋巴细胞比例下降,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症组(分别为81.8%vs 18.8%、81.8%vs 9.5%、、100%vs 39.6%、85.7%vs 17.4%,P<0.05);发病>7 d患者中,重症组的血淋巴细胞比例下降,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轻症组(分别为53.3%vs 19.4%、20%vs 0、30.0%vs 5.6%,P<0.05)。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7d患者的C反应蛋白升高(OR=1.070,P=0.01)是重症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发病>7 d患者的血淋巴细胞计数(OR=0.095,P=0.003)和谷草转氨酶升高(OR=1.056,P=0.031)是重症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发病7 d内的C反应蛋白升高,发病7 d后的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或谷草转氨酶升高均可能预警其重症转化。临床应用以上指标初筛及防治可能重症转化患者时,必需考虑病程的时间阶段。
陈鸣钱雅君李静许莹唐健尤勇陈显成虞文魁
关键词: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
Xp11.2易位性肾癌假包膜在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肾细胞癌假包膜特性来评价和分析保留肾单位手术对较小的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以下简称为Xp11.2易位性肾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研究南京鼓楼医院从2007至2015年3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和27例经FISH技术确诊为Xp11.2易位性肾癌患者临床及术后随访的资料,分析这两种肾细胞癌亚型假包膜和其他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采用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肿瘤剜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XP11.2异位性肾癌假包膜发生率(19/27,70.4%)低于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发生率(32/32,100%)(P=0.001),但是假包膜完整性相当(13/19,68.4%vs.23/32,71.9%,P=1.000)。8位通过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的小型XP11.2异位性肾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大多数Xp11.2易位性肾癌都有假包膜,而且完整性和肾透明细胞癌相当,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拥有完整假包膜的小型XP11.2异位性肾癌效果比较良好。
邱宇甘卫东徐林锋刘光香姚林方陈显成张古田李笑弓郭宏骞
关键词:TFE3假包膜保留肾单位手术
选择性应用保留肾脏术式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在输尿管癌患者中选择性应用保留肾脏术式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应用保留。肾脏术式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1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43~76岁,平均63.4岁。病变位于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1例。肿瘤位于输尿管中段1例,下段1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通过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完成。结果13例患者中行输尿管肿瘤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4例,输尿管末端及膀胱袖套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8例,1例双侧输尿管癌患者行左侧输尿管肿瘤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和右侧输尿管末端及膀胱袖套状切除+右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所有手术均未出现尿漏、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肿瘤标本最大直径为0.6~1.9cm,平均1.7cm,病理均提示为尿路上皮癌,其中T1G1期6例,T2G1期2例,T1G2期2例,T2G2期1例,T1G3期2例。术后13例患者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双侧输尿管癌患者术后9个月复查输尿管镜时发现左侧输尿管端端吻合处肿瘤复发,术中使用钬激光烧灼肿瘤,目前密切随访中;1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死于肿瘤全身多发性转移;1例患者死于脑梗塞;其余患者目前均无复发征象。结论对于肿瘤分期和分级较低、体积较小和位于输尿管中下段的输尿管癌患者,保留肾脏术式是可以选择的手术方式,特别适合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慢性肾功能不全、孤立肾或双侧输尿管癌患者。
陈显成甘卫东刘铁石徐林锋屈峰燕翔郭宏骞
关键词:输尿管肿瘤
恒定亚低温对猪体外心肺复苏后的肾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亚低温对心搏骤停后肾的保护作用存在争议。文章旨在观察猪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肾的保护作用机制,比较波动亚低温和恒定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猪肾的保护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实验用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恒温组、变温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交流电电击制作心跳骤停模型,随后采取体外心肺复苏(ECPR)和体温管理,恒温组目标体温34℃,变温组每2小时变动体温,使其波动于33~35℃,对照组目标体温37℃。24h后缓慢复温,处死动物,取肾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常温组肾组织中GRP78表达(0.59±0.11)比较,变温组、恒温组(0.42±0.14、0.22±0.08)表达降低(P<0.05);与常温组肾组织中CHOP表达(2.51±0.42)比较,变温组、恒温组(1.84±0.49、1.30±0.59)表达降低(P<0.05);与常温组Bcl-2表达(1.03±0.20)比较,变温组、恒温组中(1.65±0.34、2.42±0.64)均升高(P<0.05);与常温组Bax表达(2.00±0.57)比较,恒温组(1.05±0.29)降低(P<0.05)。与变温组比较,恒温组Bcl-2表达升高,GRP78表达降低(P<0.05)。免疫组化切片观察到3组中常温组Bax阳性表达最为显著,恒温组最低。恒温组Bcl-2阳性表达最为显著,常温组最低。电镜可见常温组猪肾细胞核膜皱缩,核仁缩小,线粒体明显肿胀,变温组较常温组损伤程度减轻,恒温组损伤程度最轻,细胞形态学基本完整。结论亚低温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减轻心肺复苏后猪肾小管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肾保护作用,亚低温维持阶段的体温异常波动可能削弱亚低温对肾的保护作用。
尤勇张北源陈显成钱雅君陈鸣虞竹溪虞文魁
关键词:亚低温心跳骤停
多克隆分离探针在Xp11.2易位性肾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利用自行设计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多克隆分离探针,检测Xpll.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ll.2易位性肾癌)中特征性的TFE3基因易位,探讨该探针在诊断Xpll.2易位性。肾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6至2013年临床诊断的30例肾癌病例,包括10例依据组织形态和转录因子E3(TFE3)免疫组化诊断的Xpll.2易位性肾癌,10例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腺癌。根据Xpll.2易位性肾癌基因改变类型,设计针对性的多克隆分离探针,并在肿瘤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上使用该探针进行FISH检测,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中的荧光信号类型,判断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TFE3基因的易位。结果30份肿瘤组织切片均成功进行FISH检测。10份依据组织形态和TFE3免疫组化诊断的Xpl1.2易位性肾癌标本中,9份FISH出现分离信号并达到阈值,检测为阳性,符合Xpll.2易位性肾癌诊断;1份只出现融合信号,检测为阴性,不符合Xpll.2易位性肾癌诊断。10份肾透明细胞癌和10份肾乳头状腺癌标本FISH只出现融合信号,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单纯依靠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诊断Xpll.2易位性肾癌存在误诊的可能。利用FISH多克隆分离探针可以检测出Xpll.2易位性肾癌特征性的TFE3基因易位,是一种诊断Xpll.2易位性肾癌相对准确和客观的方法。
陈显成甘卫东叶庆杨军郭宏骞李冬梅
关键词:原位杂交肾细胞易位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一种需要更多认识的肾癌亚型被引量:15
2014年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近年来才开始被逐渐认识的新肾癌亚型,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机制是Xp11.2位点上TFE3基因发生断裂,并与ASPL、PRCC、PSF、CLTC、NonO等相关基因发生平衡易位形成新的融合基因。就目前而言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上主要以易出现肉眼血尿、CT髓质期强化显著为特征,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细胞形态以及出现相对特异的砂粒小体、TFE3蛋白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细胞核型分析等。该肾癌治疗以根治性肾脏切除术为主,靶向药物可以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成人患者预后较差,术后的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陈显成甘卫东郭宏骞
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的罕见恶性软组织肉瘤,主要症状为缓慢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多数患者在诊断数年后出现远处转移,预后差。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肿瘤组织中存在特异性基因非平衡易位:der(17)t(X;17)(p11.2;q25)[1-2],即Xp11.2处TFE3端粒侧基因经复制后易位至17q25位点,并与该位点着丝粒侧的ASPL基因融合形成ASPL-TFE3基因,同时原X染色体是完整的,而17 q25端粒侧基因丢失。根据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特有的基因改变,我们设计了一种荧光原位杂交( FISH)多克隆探针,用来判断肿瘤组织内是否存在TFE3基因的非平衡易位,提供了一种诊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新方法。
陈显成张亚杰甘卫东叶庆杨军郭宏骞李冬梅
关键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荧光原位杂交特异性基因平衡易位
TFE3和Cath-K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TFE3)及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k,Cath-K)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性肾癌)中的表达。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的年龄小于45岁或组织病理形态怀疑Xp11.2易位性肾癌的65例肾细胞癌蜡块标本行TFE3、Cath-K免疫组化试验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以FISH阳性作为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标准,分析TFE3和Cath-K在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TFE3和Cath-K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5.5%和72.7%,特异性分别为93.0%和1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5%和1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和87.8%。TFE3联合Cath-K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98.0%。结论年龄、血尿及组织病理形态仍是提示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指标之一。TFE3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Cath-K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联合TFE3及Cath-K能提高Xp11.2易位性肾癌诊断的准确性。
黄道光陈显成甘卫东李笑弓张古田郭宏骞
关键词:易位组织蛋白酶K原位杂交
ICU重症感染患者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泛耐药革兰阴性菌(XDR-GNB)感染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3 d以上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AKI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标准诊断。比较AKI组与非AKI组基线、治疗期间及预后相关指标,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和重要的临床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有72例患者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3 d,最终4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2例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性AKI,发生率为44.4%。AKI组与非AKI组基线资料均衡,且预后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死亡或自动出院(例):14比6,好转出院(例):18比11,χ^2=0.329,P=0.566〕。多黏菌素B相关性AKI发生于用药后1~14 d,平均(6.8±3.8)d。32例AKI患者中,2例好转出院后肾功能失访,18例肾功能恢复,12例未恢复;肾功能未恢复者预后明显差于肾功能恢复者〔死亡或自动出院(例):12比2,好转出院(例):0比16,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AKI组多黏菌素B日剂量高于非AKI组(mg:151.6±23.7比132.4±30.3);日剂量≥150 m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低蛋白血症(白蛋白≤25 g/L)的例数均显著多于非AKI组(例:29比10,18比4,9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黏菌素B日剂量≥150 m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多黏菌素B相关性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37.466,95%可信区间(95%CI)为2.676~524.586,P=0.007;OR=22.960,95%CI为1.710~308.235,P=0.018〕。结论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性AKI者较未发生者更多合并严重低蛋白血症,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多黏菌素B日治疗剂量更高;多黏菌素B日剂量≥150 m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为多黏菌素B相关性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妍陈显成郭晓芳曹科朱章华张北源梁培虞文魁
关键词:多黏菌素B急性肾损伤
GPD1基因新发突变p.K327N致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1例报告
2024年
高甘油三酯血症为我国急性胰腺炎的第二大病因,可以由原发性因素即基因突变引起,所导致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易反复发作,且甘油三酯水平难以有效控制。本文报道了1例罹患8次HTG-AP的中国成年男性患者,发现其携带GPD1新发杂合突变p.K327N,可能导致甘油三酯水平持续较高及HTG-AP反复发作。
李孝尧段剑锋王大成陈显成张北源虞文魁
关键词: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